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年树木,百年情怀,不渝传承,不息求索
——庆祝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成立十周年院长致辞

彭凯平
(彭凯平,现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成立十周年院庆很快就要到来了。这是我们社科学院的一个大喜事,也是我们大家的一个大喜事!

2012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第一年,也是清华大学新百年的起始之年。为更好地推进学科建设和服务中国社会发展,清华大学决定在原人文社科学院基础上成立今天的社科学院。

学院成立以来,全体教职员工秉承“古今贯通、中西融会、文理渗透、综合创新”的学术传统,倡导运用现代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探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国际关系诸现象,努力引领和推动形成基于中国经验的“清华学派”,富有活力与创见地开展社会科学新理论与新方法的研究、建构与实践,为应对重大社会挑战、解决社会问题、构建社会和谐,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行动。

特别是最近五年来,学院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国家对清华大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殷切期待,扎实修炼内功,快速稳健地提升学院综合实力。同时,全面贯彻落实清华大学中长期发展的三个规划——《清华大学2030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清华大学2030创新行动计划》《清华大学2030全球战略》——的各项要求,努力完成新时代社科学院的新使命与新任务,与时俱进、砥砺前行。

过去十年,也是学院与新时代同呼吸共命运,面对百前之未遇的大变局,激流勇进、坚韧不拔、勇敢探索、锐意创新的十年。在坚持学院“一个使命”“三个特色”的指导方针下,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方阵、学术声誉、开放合作、综合实力各方面都取得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正是在社科学院全体教职工与同学的不懈努力之下,社科学院迎来了丰收的十年、丰硕的十年、丰沛的十年。这是清华社科人坚守正心、不渝传承、不息求索的最好回报!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可以说,过去十年,是学院秉承清华社科传统、弘扬清华社科情怀的筑基的十年——十年树木育良种,不忘初心;过去十年,是学院夯实清华社科基础、描绘清华社科蓝图的求实的十年——十年树木深耕耘,扎实求进;过去十年,是学院建设清华社科学派、塑造清华社科效应的创新的十年——十年树木已成舟,千帆竞渡;过去十年,是学院开创清华社科格局、铸造清华社科实力的成势的十年——十年树木渐成林,百尺竿头。

百年清华社科精神,为社科学院注入了优秀的基因。过去十年社科学院的成长,为清华社科注入了新时代的力量。那么,面对下一个十年,我们有理由相信,社科学院将迎来更大的繁荣与更加美好的明天。

回顾篇:家国情怀,历史传承

(一)继往开来,使命必达

回顾学院过去十年的发展,我首先想到的是坚持“社会情怀、科学精神”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来自历史的传承、现实的坚守与未来的指引的最宝贵的清华社科财富。

早在1911年,清华学堂建立伊始,便开设了多门政治学、经济学的课程。1926年,清华学校大学部便设立了社会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和心理学系。可以说,今天的社科学院虽然建院十年,虽然还很年轻,但是她却有着一个悠久的历史,百年前便已经为今天的社科学院打下了学科基础。一个世纪以来,虽几经变迁,然初心不改、初衷不变。这就是“传承文明、贡献国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016年以来,清华大学接连公布《清华大学2030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清华大学2030创新行动计划》《清华大学2030全球战略》,是学校树立“成为世界顶尖大学”的宣言书,也是鞭策社科学院继往开来、锐意进取的指导书。从那时起,社科学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一个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创建社会科学的清华学派”;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三个特色——“科学方法”“交叉创新”“中国话语”。沿着“一个使命,三个特色”,学院在过去十年,坚定不移地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探索创建清华学派”“重大基础理论创新”“学科融合交叉渗透”“学术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队伍建议”“深入参与社会服务”“植根社会为国服务”等关键宗旨不断贯彻落实,并大力加强党的领导,通过“五个抓手”“五个到位”保证政治思想工作、领导运行机制、基层组织建设、把关骨干引领、推动改革发展。不断强化“办学方向共识”“责任共识”“师德师风共识”,在各岗位实施任务清单,并在“阵地+课程+教材”、教学场地和论文审查上严格把关,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取得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成就。

(二)踔厉奋发,整合聚变

回顾学院过去十年的发展,我清晰地感受到在“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的精神鼓舞之下所产生的四大聚变效应。这是推进清华社科弘扬传统、面向未来、只争朝夕的奋斗行动的核动力。

第一,在学科建设上,我们产生了迭进效应。我们的学科布局日趋完整,四大支柱日益夯实,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清华学派面貌初显。在中国,以一面社会科学的大旗,清华社科学院统领社会科学的六个重要分支——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体育学,昵称“政经心,社际体”,是中国高校最完整、最交叉、最科学的学科布局。

第二,在教师发展上,我们产生了迭加效应。我们把国家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人才愿景纳入学院的战略规划与日常工作中。教师规模保持稳定,教师水平持续提升,教学、科研影响力不断提高。我们提出的“战略性社会科学家计划”“标志性人才计划”,对人才的培养与成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各类人才的比例,从2012年的3.75%(3人次)上升到2022年的32.93%(27人次)!十年耕耘,英才荟萃;十年收获,群晶闪耀。

第三,在学生培养上,我们产生了迭代效应。本着“为国培养人才,为党输送英才,为人民贡献人才”的宗旨,我们应国家之所需、社会之所需、人民之所需,建立了完整的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战略与人才输送通路。在社科试验班、国际化办学、交叉学科培养、人文与社会大类、研究生创新成果评价、专业学位教育等多项学生培养工作中,敢于学习、敢于创新、敢于担责、敢于成功。我院现有八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多人多次获得国家和北京市优秀教材和优秀教学成果奖,4位同学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十年中,毕业就业人数1574人,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学术人才占比62%,理政人才占比10%,兴业人才占比24%,重点单位就业率一直居高,国际组织就业、创业人数近五年稳步增加。博士生学术就业比居于文科前列(学术就业比77.9%,双一流高校就业比34.3%,重点单位就业比28.5%)。社科学院毕业生活跃在祖国最耀眼的舞台上,彰显着社科人的社稷担当。比如说,此时此刻,40万米高空之上,社科校友刘洋就正在中国空间站工作。

第四,在学院综合实力上,我们产生了迭变效应。学院将“建设卓越服务体制,加强服务创新,真抓实干,锐意进取”作为提升学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抓手,同心协力,共创辉煌。在保证安全稳定的大前提下,不断加强学院制度建设、后勤保障建设、行政支撑建设、工会发展建设、资产管理建设、财务管理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智库发展建设等各项提高学院综合实力的重点领域。十年建设,百尺竿头;十年磨砺,实力强劲。从2012年到2021年,学院用房面积增长了95%,学院财力增长了9倍多。

(三)志存高远,清华学派

回顾学院过去十年的发展,我最感到欣慰的是在“家国情怀、天下之心”滋润下,“清华学派”初步形成。这是推动清华社科不断创新、不断开拓、走向更大辉煌的避风港。

“建构全球知识的中国话语”“重塑国际学界的中国认知”“提供人类发展的中国方案”,是我们设计的“清华学派”的标志。

过去十年,我们的团队在多个学科方向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形成了诸多具有国际引领性的基础理论,举办了一系列有着重大影响的学术会议与论坛,例如“世界和平论坛”“计算社会科学联盟年会”“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等,在全球学术界获得了崇高声誉与影响力。

我们的政治学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社会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心理学入选全国“双一流”本科专业。

我们极大地推动了学院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努力加强合作研究、跨学科研究,推动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和智库建设,形成系列政策咨询报告,召开高端论坛,发挥政策与社会影响力;在政府数字治理、数字经济要素交易、基层社会社区治理、疫情的社会心理咨询服务、大国外交等领域为国家提出了重大政策建议,为全球提供了来自清华社科人的参考方案。

十年以来,我们发表了2252份优秀论文(A刊级别),出版了83本优秀著作与教材、22项优秀电子出版物、4部工具书、190份价值重大的研究或咨询报告,译文译著合计25本、专著130余部。我们的科硕项目,从2012年的55项到2021年达到149项,年平均以15%的速率稳定提高;我们的科研经费从2012年到2020年增长了近20倍。

十年以来,我们的交叉科研平台、重大基础理论创新、社会科学信息化平台、社会治理现代化平台、积极心理科研平台、科技发展与数字化科研平台、认知与智能发展平台等多项研究项目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十年发展,清华学派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实践基础。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关注重大现实问题,把关注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关注大国崛起、关注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创新、关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与结构性改革、探索心理规律与提升国民幸福感等重要课题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经验篇: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回顾学院过去十年的发展,我总结,最重要的经验是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心态下,清华社科“坚持什么?”的重要觉悟。这是保证清华社科永远青春焕发、永远不息奋斗、永远站在时代潮头的定心丸。

这些宝贵的经验包括:正确的政治导向、严谨的科学方法、原创的中国话语、积极的交叉创新、卓越的国际视野、完善的立德树人。

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教育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自觉提高政治站位,锻造过硬的政治素质,始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我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我们的教师要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立场,涉及根本,关乎大局。站在什么立场上教育和引导学生?传播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政治观点?这些都是新时代社科学院师生认真思考并做出了正确回答的根本问题。

第二,坚持严谨的科学方法。始终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中引导学生与教师们用现代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探讨各种社会现象,揭示各种社会规律,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与进步同呼吸共命运。过去十年,我们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努力去发现事实、探索真相、寻求真理、解决问题,参与到时代发展与时代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去。

第三,坚持原创的中国话语。“把学问写在中国大地上,用理论提炼中国经验。”从历史的眼光、时代的观照、国际的视野,关注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问题,推进理论创新,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理论成果,推动社会伟大变革,为繁荣发展我国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第四,坚持积极的交叉创新。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证的理论与方法论,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齐奋进,紧扣世情、国情、民情,把多元学科交叉优势发挥出来,才能更多地回答并解决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也是构建富有清华特色的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学体系、话语体系的关键要求。

第五,坚持卓越的国际视野。清华大学中长期发展的三个规划——《清华大学2030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清华大学2030创新行动计划》《清华大学2030全球战略》,制定了成为世界顶尖大学的“三步走”战略。接下来的十年,同样也是社科学院创建世界顶尖社科学院的历史机遇期。建设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机构和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原创学术成果,培养重要学科领域的领跑者和新兴前沿交叉领域的开拓者,都需要具备卓越的国际视野。

第六,坚持完善的立德树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师风师德的建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天行能健,是因为自强不息;地势可坤,是因为厚德载物。仁爱、公正、尊重、忠诚、高尚、自由,既是现代科学研究的普遍前提,也是对现代社会至关重要的厚德。作为清华大学百余年来最富有学术传统与社会情怀的专业学院,社科学院最根本的精神从来没有改变过。“知行合一”的内在动力,“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是清华社科最优秀的思想传承。

展望篇:从小而精,到强而优

我们生活在一个革故鼎新的时代,更面临着纷繁复杂的机遇与挑战。身处历史与未来的连接点上,每一个人都在追寻着时代的脉搏,努力洞悉未来的方向。科学是现代文明的一面旗帜,更是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作为一个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安身立命的学院,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我们的学生、教师、校友及海内外的共建者、合作者们建造一个更加宽广的舞台。

第一,我们的学科建设,要有更高的境界。我们要认真执行清华大学的未来发展战略,要让更多的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更加突出,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显著提升,社会科学“清华学派”的影响更为彰显。争取在2050年,我们学院的声誉获得世界公认,学术大师荟萃,全球学子向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大贡献,成为世界顶尖的社科学院。

第二,我们的知识创新,要有更多的融合。继续强化我们的学科交叉创新的特色,利用好清华大学文科发展的各种政策,包括:建设并领导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重点实验室”,在若干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方面形成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和研究成果,深化学院交叉创新平台的建设,继续建设好“实验社会科学平台”和“国际关系与数据实验室”;启动建设“空间社会科学实验室”“群智社会科学实验室”“网络与数字经济实验室”等重要社科研究项目与计划。同时,在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全面引领和推动新范式、新理论与新方法的创造与应用。利用学科目录修订的契机,开设新的学科方向和专业。

第三,我们的“清华学派”建设,需要更多的原创理论。进一步提升“清华学派”的理论和思想创新,开创学术议程,要大力关注全球形势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深入转型与发展、文化的演进与变迁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等重大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国家高端智库的贡献,提出创新的理论与方法论,组织出版高质量的专著与教材,加强展现清华社科在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各项成就,在各级优秀成果评选中得到更多奖项与荣誉;在交叉学科领域进一步突破,培育发展新的学科增长点,建立以清华社科为基地的学科建设同盟;提炼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理论阐释,重点关注数字时代带来的社会、心理、治理和经济效应,关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的国际关系、社会转型、共同富裕、科技革命等重大问题,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献计献策。

第四,我们的教师队伍,需要更加关注梯队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把培养建设一流人才方阵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截至目前,学院有专职教师84人、教授43人、副教授39人、助理教授2人,拥有高端人才称号的学者22人,从学校内部成长起来的人才占比达到55%,绝大多数教师在世界知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应对未来的发展,我们目前的人才方阵还需要继续增加新鲜的血液。要依托交叉学科的巨大优势,吸纳更多具有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全面系统的研究能力,具备国际视野、战略意识、开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社科人才,在多个前沿领域和重大社会发展问题上形成多元发展、各具优势、相互支撑的学术团队。学院同时还要更多地关心年轻教师的健康成长,鼓励和帮助教师们在国际学术组织担任领导职务,在国家一级学会担任副理事长以上职务,在国家级的智库具备众席之地。

第五,我们的本科生培养,要把质量不断提高放在首位。要承担更多全校通识课程等教学任务,建设高水平、广覆盖的清华社科品牌通识课;新增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完善基础社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经济学、心理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基地;开展新文科建设,探索计算社会科学证书项目、计算机+社科、政经社等宽口径人才培养项目,探索书院制本科生培养方案;申请教育部新文科建设项目、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基地项目、学校文科建设“双高计划”;大力加强招生工作的宣传,提升招生工作的影响力。

第六,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要把强化多元协同作为中心工作。要强化现有的约翰·霍普金斯国际联合硕士项目、中国政治与对外政策英文硕士项目、应用心理专业硕士项目、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项目等硕士培养项目,拓展国际应用心理、国际社会工作等专业硕士培养项目,开发国际事务专业学位项目;强化大数据社会科学讲习班、量化历史讲习班等特色优势人才培养项目,创办计算社会科学证书项目和兼修硕士项目,探索计算社会科学、数字经济、智能社会治理、数字政府与治理、积极教育等新兴学科研究生培养项目;聚焦博士生招生选拔、创新培养、导师责任、服务体系和质量保障等方面,推动“博士生培养体系综合改革”,开设心理学和国际事务的专业博士培养。

第七,我们的学院建设,要把提升综合实力作为长期的任务。进一步提高学院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运转程序,提升工作效率,完善行政保障。进一部加强发展办公室的领导,争取更大的捐赠,改善学院的办公和科研条件,争取社会科学院馆大楼的早日建成。

此时此刻,我们共聚一堂,回顾百年清华社科跌宕,总结十年清华社科耕耘,展望未来清华社科蓝图,不免心潮澎湃。这让我想起王国维先生的《点绛唇·厚地高天》这首词:

厚地高天,侧身颇觉平生左。

小斋如舸,自许回旋可。

聊复浮生,得此须臾我。

乾坤大,霜林独坐,红叶纷纷堕。

永蕴社会情怀,长继科学精神。因为有如斯信念,所以我们一直充满信心,砥砺前行。我相信,新时代的清华社科学院必将继续秉承先贤们创立的优良传统,必将不断开拓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AYM9o8Vm57Or6UZeyPkw6CF+u0Te8GDRdd+Rhcj91wzp6g6n1GixMkNIDR397UX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