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人才的概念界定

人才是能为组织带来特殊贡献的人(郭评生,2009),“人才”概念在我国首次提出是 1982 年,由于当时教育普及程度较低,人才被界定为“学历在中专及以上或专业技术职称为技术员即为人才”(韦玉露,2017)。叶忠海等(1983)认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术能力,能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改造自然与社会,对人类社会有较大贡献的人。李新生等(1987)进一步提出人才是才能高于一般人,对社会的贡献高于一般人的人。200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人才的定义,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进行创造性劳动,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人,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人,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此定义虽没有在统计学意义上界定明确的范围,但丰富了人才内涵:人才不仅具备一定知识或技能,更重要的是应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2010 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又进一步明确了对人才的定义,人才是指拥有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劳动者,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是能够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劳动者。这对人才概念提出了“能力”和“素质”两个维度的界定,更加明确地指出人才不仅“能力”优于一般人,而且强调了人才在“素质”上也要优于一般人(马抗美,2018)。当人才可以自由流动与自主选择时就会发生人才集聚(张同全,2008)。我国的早期研究人才集聚的文献中,由于考虑资料的可获得性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性并不高,徐国祥和檀向球(2001)、孙健等(2007)将人才定义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员”,将“大专及以上的就业人员”定义为蕴含有较高人才资本存量的人才,并将其作为人才的统计口径进行实证研究。但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专及以上学历者逐渐增多,仅以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就业者为起点划分人才则再不合时宜。由此,张樨樨(2010)、杨芝(2011)、蒋晓光(2014)等众多学者认为,以“本科及以上学历就业人员”作为人才的统计口径更加符合我国现阶段人才发展的现状,应以此为统计指标测度人才集聚水平(张美丽和李柏洲,2018)。

由此可见,对人才概念的界定与测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时代、地区与文化研究范畴内,对人才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王勇,2013)。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世界范围内对人才竞争和要求越来越高,若再以“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员”作为人才集聚的统计口径已不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也不能满足本研究的要求。因此,本研究参考张樨樨(2010)、樊丹(2015)等多位学者的意见,将人才集聚中的人才统计口径定义为“本科及以上的就业劳动人员”。

2.1.2 人才集聚的概念界定

人才集聚的概念最早由马歇尔在 19 世纪末提出(马歇尔,2011),在西方学者很少对人才集聚的内涵进行专门的研究讨论,但对人才集聚的现实描述较为为丰富,其有关人才集聚的描述集中在人力流动和人才资本积聚的研究方面(王勇,2013)。若按人才集聚类型区域可分为横向集聚与纵向集聚,若按集聚机理可分为因素结构与经济结构分析(韦玉露,2017)。①在人才流动分析上,詹内蒂(Giannetti,2001)认为由于劳动力个体技能水平的差异,劳动力合作将创造规模效益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而为了产生这种效益,地方政府或企业就会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力合作、集中组合以使生产成本降低。②在人才资本积累上,奈特和丁(Knight和Ding,2012)认为地区间的人力资源存在某种关联性,且比较容易出现空间上的集聚,这种集聚就会产生人才集聚。③在因素结构分析上,泰勒等(Taylor et al.,1977)认为人才集聚水平的提升可以通过产业培育、产业集群与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提升区域的企业家能力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人才集聚水平。④在经济结构分析上,斯科特等(Scott et al.,1988)认为由于技术过步导致专业化分工出现,从而促使知识溢出效应显现、地区工资水平的差异等情况的发生,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才集聚的现象。

与西方学者相比,国内对人才集聚内涵的论述始于 21世纪,其内容则较为丰富,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从人才流动角度界定人才集聚的内涵。张玉兰(2005)认为人才集聚就是人才流动的特殊形式,也是人才资源分配的特殊方式,这种人才流动可以在某一特定的区域中集中并组合,最后达到某种最佳的状态,实现了人才资源合理化配置,且这种人才流动具有一定的自身内在发展规律与影响因素。牛冲槐等(2006)则进一步指出,人才集聚是按照一定的规律集聚于某一特定区域的人才流动的聚类现象,它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一定的空间性、产生某种聚类性和形成一定的规模性。张同全等(2009)则指出,人才集聚是受某种因素的影响,从其他不同区域向特定区域流动的一系列过程。刘思峰等(2008)以科技人才为研究对象,指出科技人才流动是受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影响,从不同的区域或单位向某一特定的区域或单位的流动过程。二是从人才集聚的效应角度去界定人才集聚的内涵。熊莎等(2008)认为,当符合某种质量标准的人才在某一特定区域形成了数量上的集中后就产生了人才集聚,人才集聚在产生了人才规模效应与知识溢出效应后,就会对此区域的经济社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喻汇等(2009)从人才资本形成角度出发,指出当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资本由于某种特定原因向某一区域空间形成集聚的过程,就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此效应又会反向使促进人才资本的集聚。赵娓(2010)则认为人才集聚是一群独立且存在某种关联性的人才在特定空间形成集聚,这种人才集聚使相互联系的成员形成了新思想,产生了新技术,并使整体系统效用大于部分简单之和效用。宋美丽等(2010)将人才集聚视为人才资本的社会资源积累,当这种社会资源积累大规模向特定区域累积时,就形成了较大范围的区域性人才集聚,产生人才集聚的模仿效应。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人才集聚内涵阐释的视角与表述虽然并不一致,但均突显了人才集聚的核心本质,即人才集聚是由于受某种因素的驱动,产生了人才流动的特殊现象。其主要特征是:在某一行业或某一区域中产生了地理空间上的聚类现象,这既是个人自由流动、寻求自身生活与工作最大满意度的结果,也是市场优化资源分配的结果,这种人才集聚产生的效应,会大大促进区域生产效率的提升。由此,本研究将人才集聚定义为:人才受某种因素影响而产生人才流动,形成人才集聚,并产生了人才集聚效应,这种集聚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2.1.3 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界定

区域经济增长是政府与学者重点关注的问题,是经济学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阿瑟和梁小民,1994)。自 18 世纪起重商主义学派将经济增长视为社会货币财富的可持续增长,将社会财富的增长视为其学派的终极目标(王高望,2011)。刘易斯(Lewis,1999)对经济增长的定义与测量进行了详细描述。他认为,经济增长是实际总产出按照某种方式进行测算的指数,具体而言,是人口指数与人口平均产出的乘积结果。随着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断升级优化,经济增长可定义为人均产出的增加量(Barro,1989;Carmignani,2012;Palivos和Wang,1996)。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Kuznets(库兹涅茨)从可持续角度阐释了经济增长的定义。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指其社会产出必须在未来一段时间保持持续性增长,社会产出在数量上的持续上涨是经济增长的直观表现。进一步,他指出了技术进步与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只有不断促进技术进步与社会创新,才能最终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库兹涅茨论证了经济增长的源泉,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认可,被认为是研究经济增长的起点。现代经济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逐步深化,认为经济增长是指在人口规模与结构不变情况下,在科技进步与创新驱动下,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社会货币财富持续增长的过程。本研究采取该定义界定区域经济增长。 y8KVElQL+pPxfiddBQ8WZ6CYmKAg0n57MnStZiJtkAKvZjIw1R71a4ztbGXl4Q3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