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学有效治理的逻辑与向度

当今时代是一个注重治理的时代,治理广泛地发生在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行业和每一个领域。治理既反映着人类对于现代化管理的理性认知,也承载着人类对于变革传统管理的理想和期望。当然,囿于现有的认知与条件,某些不充分的认识和不切实际的想法也难以避免。大学治理亦是如此。这一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界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理论的探索中受到工具理性思维的禁锢,另一方面体现在大学治理实践中种种原因造成的事与愿违,治理的理论、设计与其具体实践往往大相径庭。这既是由于人们在进行大学治理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讨时缺乏对“大学”和“治理”这两个不同事物的视域融合,也是由于大学治理具有高度复杂性。然而,无论是要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还是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目标,都亟须解决大学治理失灵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探讨大学“有效治理”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大学有效治理突出的是“有效”。为此,大学有效治理要以人为本,从一元化管理向多元主体共治转变,这是大学治理的基本逻辑。大学治理是针对大学这一特殊社会组织实施的治理,因而应以大学的本质为根据。中国大学有效治理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要符合本土特征;中国大学有效治理须尊重中国的国情,扎根中国大地,解决特殊的中国大学问题,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治理体系,彰显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基于上述要求,我们在探索大学有效治理过程中,应明确学术本位这一核心价值,这是由大学的组织属性所决定的。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考察可以发现,大学的演化与发展不仅是知识因素驱动的结果,还是社会选择的结果,因而,学术本位是一个面向社会的开放性概念。实现大学有效治理,要在以知识发展为导向的大学组织逻辑和以生产力发展为导向的社会逻辑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最终目标在于保障大学以可持续的知识创新为基础,高效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等方面的职能。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发轫于欧洲中世纪,实现知识创新始终是大学有效治理的使命,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智力支撑。但在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大学的知识生产模式随着知识的分化而发生着转型,即由所谓的知识生产模式1向模式2、模式3转变。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必然导致大学组织属性和结构随之出现相应的变化,大学的社会性不断强化,大学内部组织结构的开放性日益彰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学组织的变化,构成了大学有效治理的内在依据。知识之所以发生分化,根源在于社会生产因素的变化,生产力进步为大学知识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大学必须生产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知识,才能获得存在的合法性。当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据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构建新的办学体系,是社会选择决定大学发展模式、治理模式的主要体现。因此,以现代创业组织为取向,构建创业型大学,以提升智力服务能力,构成了大学有效治理的客观依据。大学以知识生产为基础而建构其整个功能与价值体系,知识的本质与价值决定了大学必然具有内在的文化品性,因此,探索大学有效治理不能绕开文化这一视角,如重视制度精神和组织信任等,都是我国大学构建有效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以说,我国大学的创新发展和有效治理都依赖新的大学文化的建构。

大学有效治理是一个具体的、实践性很强的课题。作为知识生产、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主体,大学教师的学术职业发展质量集中反映着大学发展的质量和治理能力。从现实来看,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面临重重困境,其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大学管理的行政本位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成了我国大学治理最主要的目标和任务之一。行政本位管理不仅背离了大学作为知识组织的本质属性和面向社会的开放性、以知识创新为基础从事智力服务的专业性,而且是大学在走向市场、服务社会过程中失去价值理性而工具性、功利性特征不断强化的根源。当大学以权力和功利性价值为逻辑,大学共同体将发生分化,知识创新和服务的组织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将被瓦解。所以,我国大学要实现有效治理,“去行政化”是一个绕不过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大学有效治理首先就是一个“去行政化”的过程,即围绕“去行政化”而建构相应的制度和文化体系。新的制度与文化体系是遵循开放性学术本位逻辑的,是能够促使大学回归到知识共同体、为知识活动提供组织与功能基础的,是持续推动教师学术职业发展和大学知识创新与服务的。总之,我国大学有效治理是需要实践导向的,只有解决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治理。

基于以上论述,本书对大学的治理进行了积极探讨,得出如下结论。

基于知识驱动与社会选择的主客观要求,我国大学有效治理探索的主要向度包括:第一,建构具有差序格局特征的大学权力结构,保障大学学术中心地位的同时对学术权力进行改造,以适应开放性学术本位的逻辑要求。第二,基于现代科学发展和产业生态实施集群治理,以彰显我国独特的大学教育制度与文化优势,体现中国智慧和中国优势。第三,在科学评价观指导下推动大学以创业型组织为导向,构建新的创业型大学,以适应转变知识生产模式和增强智力服务能力的趋势。第四,构建以筑牢学术本位、强化公共价值、凸显协同共生等为取向的新大学文化,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生产和治理功能。第五,依据以科学化和专业化为中心的现代化治理思想,探索新的管理者队伍建设之道,打造一支具有现代化治理能力的管理者队伍。

由于当代大学组织及其与外部诸要素的关系高度复杂,大学治理必然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问题,构建一个有效的大学治理体系,需要系统、深刻、持续地探索。对于中国这个世界教育大国而言更是如此。近年来,尽管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区域发展不均衡,在这样的情境下去探索大学的治理,问题是特殊的、道路是独特的、模式是创新的,因而,大学有效治理始终处于持续的构建之中。期待张继明博士作为探讨大学治理的翘楚,在这个领域继续深耕密植,尤其是对于如何将大学有效治理的效能完美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上这个问题,进一步加强探索。

是为序!

冯永刚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2年10月20日 N2UCuzEJFN0tjPj/3I9VO4sIeOgfzZjkSmxPItjZmhMrvamwnehwTuv6KxVlhqI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