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资源禀赋理论

2.2.1 理论概述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为了更好地解释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向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发起了挑战,于1933年出版了《区域贸易和国家贸易》一书,系统提出了贸易学说,标志着资源禀赋理论的诞生。资源禀赋理论又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其理论模型即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模型),也被称为要素禀赋决定理论。资源禀赋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并称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两大基本理论。资源禀赋理论的核心观点为各国国际贸易的基础是资源禀赋的不同构成。一国应该进口生产商密集使用、供给相对稀缺、价格较为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生产并出口该国在生产上密集使用、供给相对充裕、价格比较低廉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从而在进出口交换中获得比较利益,有利于更有效地利用本国的生产要素。例如,劳动力较为丰裕的国家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相反,资本丰裕的国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该理论认为,由于不同国家区位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因而取得的基本生产投入要素不同,进而接近产品市场的机会也将有所不同,相应地,其成本与收益变量也就有所不同。基于此,企业家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然会作出有利于某一特定区位而不利于其他区位的区位投资决策。这种区位投资决策一旦向某一区位倾注就会产生该区域的乘数效应,同时会加速经济活动在该投资区域上的集聚。乘数效应大小一般根据某些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特征的“内在”特征而定。在这些内在特征中,比较重要的是输出产业的性质、劳动力的质量与数量、地方产业关联程度及外部影响因素等。

资源禀赋理论批判地继承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弥补了比较优势理论只用劳动支出这一因素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片面性,提出在生产活动中,除了劳动支出这一要素,还有技术、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在考虑各国产品成本时,必须同时考虑各个生产要素。新古典的资源禀赋理论,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在国际的差异方面来寻找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克服了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中关于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假定的局限,成为国际贸易理论中又一重要的理论分析基础。

2.2.2 基于资源禀赋理论的陕西蓝田县域经济发展理论选择

适逢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学习和理解资源禀赋理论,对指导陕西县域经济高质量特色发展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1)依托资源优势,发展陕西县域特色经济。陕西由于其特色的区位、资源优势,应积极发挥资源禀赋的优势,全力发展陕西特色经济。陕西由于地理纬度跨度较大,陕南、陕北、关中各个县域的气候、水资源、土地、矿产资源等状况不同,因此各县域资源开发历史的长短、人口数量、生产基础、产业结构和科技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也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会给陕西县域经济发展和国际产能合作带来不同的优势和特色。在国际贸易中,生产要素是自由交换的,陕西应充分利用各区域优势生产要素换取其自身比较短缺的生产要素,取长补短,将陕西各县域的潜在优势转换为现实优势。因此,对于陕西县域经济发展而言,不可能全面发展全方位、全门类经济,应该发挥陕南、陕北、关中地区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克服其比较劣势,依托各县域自身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参与到国际产能合作与贸易之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目前,陕西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还相对薄弱,在资源禀赋结构中,存在资本相对稀缺、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现状。因此,在发展思路上,陕西各县域应该基于自然资源、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根据自身优劣势,先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再随着资源禀赋结构的升级,进一步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总体上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道路,选择各县域特色的优势项目,培育陕西各县域特色产业群,重点培育一些把陕西各县域传统文化工艺转化为特色产业、把潜在特色资源转化为现实增长点的项目,实现陕西县域经济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陕西县域应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加快转型升级。陕西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省会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陕南、陕北、关中地区构成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陕北县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具有丰富的煤矿、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然而,陕西的资源禀赋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经济的增长作用还不够明显,已有的旅游产品结构和已形成的景观结构存在产品结构不能充分应对现代多样化旅游需求的问题,以及景观类型少、资源开发层次浅的现实问题;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重要的是未来潜在的能源需求增长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巨大压力。基于此,陕西县域应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认真分析各区域资源禀赋结构,充分利用自身人文资源和能源资源,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实现转型升级。

(3)基于“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蓝田县域高质量特色经济。新经济形势下,资源禀赋优势是一个动态概念,会随着国家和区域的比较优势而不断演变,因此,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目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蓝田由于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其外贸经济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进入全面开放新格局重塑的关键期,比较优势较之前更富特色。蓝田县域高质量特色经济并非简单地发展资源经济,而是应该发展优势经济,以市场为导向,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充分发挥蓝田县域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制定符合蓝田县域经济特色发展的要素流动需要的产业政策,促进要素在市场机制调节下的区域组合,创造有利于蓝田特色产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市场环境和平台。 cgeyzmGHzJ5N6NxDT2C7zKZhuxZpXgomADtFAeBAqpZuBXmBErkpOpqDCpfsiZA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