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我国“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现状分析

为了探究我国能源、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度关系,必须对我国的能源状况有一个宏观了解,能源生产消费的总量能直观反映我国历年的能源消费规模。

2.2.1 能源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逐年递增

自2003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逐年递增,由2003年的197083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7年的449000万吨标准煤。而能源生产总量在2013年之前处于递增趋势,但近年来全国各省积极进行能源结构调整,自2014年开始,能源生产总量有所下降。不同省份的情况各不相同,例如,山西是产煤大省,其能源生产总量持续高居我国中部地区前列。而吉林、湖北、江西等非煤炭产地省份能源生产总量则远远少于排名居前的省份,由此可见,各省份在能源生产方面具有较大差异,这与各省份的资源、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状况有一定关系,如图2.1所示。

图2.1 2003—2017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及Wind数据库。

2.2.2 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研究能源生产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关系的指标。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生产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自2003年以来,我国能源生产弹性系数从1.41下降到2017年的0.52,这意味着生产很少的能源就可以促进更多的经济增长,能源经济效率不断提高,如图2.2所示。

图2.2 2003—2017年我国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情况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及Wind数据库。

由图2.2可知,能源生产弹性系数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这说明了我国的能源业发展愈加稳定。

单位GDP能耗也是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自2003年以来,我国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这主要得益于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各省份能源技术的不断提升、能源结构的不断调整,如图2.3所示。

整体来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越来越高,单位能源推动更多的经济增长。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对能源技术的研究、能源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关注点。

图2.3 2003—2017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及Wind数据库。

2.2.3 清洁能源占比略微上升

为进一步探究我国的能源状况,不仅要从总量上进行分析,还需要对其生产结构进行分析。一般来说,能源生产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电力等。但由于各省份多种类的能源差异较大,所以我们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2种能源进行结构分析,原煤生产占能源比重反映的是传统能源占该省份能源生产总体的比重;而水电、风电占能源生产比重则反映的是新型能源占该省份能源生产总体的比重。

在能源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水电、风电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水电、风电在能源生产中的占比可以反映能源结构是否优良。近年来,我国风电、水电占能源生产比重在略微上升,这主要是因为国家政策对能源转型的推动,但我国以原煤为主要能源产品的生产方式尚未改变,如图2.4所示。

我国能源结构省际差异较大,作为能源生产大省的山西,其原煤生产几乎等价于其能源生产总量,虽然近年来其比例在下降,但相较于其他省份而言,几近于没有发生变化,山西进行能源生产转型的效果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在较长时间内还会是以原煤生产为主要能源生产方式。也正是因为其过于依赖自身的资源,导致了其单一的能源生产模式,这也是山西能源生产转型困难的原因之一。山西除去自身发展所需能源外,其余部分能源都输出给了其他省份,是典型的能源输出大于消费省份。

图2.4 2003—2017年我国原煤,风电、水电占能源生产比重情况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及Wind数据库。

能源转型最显著的吉林、江西和湖南等7个省份,其共同特点是从过去的以原煤为主要能源产品转变为各种能源协调发展的模式。总体来说,我国各省份都在努力推动能源生产结构的转型,但由于各省份的省情不同,转型效果也有较大差异,因此还需继续努力,进一步优化各省份能源产品结构。

2.2.4 废气排放情况明显好转

前文对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但仍不能对我国能源、环境、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协调度关系进行全面刻画。因此,还需要对我国的环境情况进行了解,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走的“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经济水平虽然不断提高,但是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因此,我们需要知道各省份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以进一步探究各省份的环境污染情况。

在废气污染方面,SO 2 排放量最具代表性,通过分析历年的数据可知,我国SO 2 排放量虽逐年递减,但仍有许多省份排放量较高,如工业大省的河南、产煤大省的山西,两者与其余省份差距较大,湖南、江西等省份尾随其后。纵观历年的SO 2 排放数据,SO 2 排放量呈现波动性逐年递减的趋势,河南的变化是最显著的,从2010年的114万吨减少到了2017年的25万吨,可以说经过了数年发展,各省份的SO 2 排放量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节能减排措施起到了良好效果。

在废水排放量方面,随着历年经济规模的扩大,我国废水排放量基本维持在500亿吨上下的稳定状态,这也得益于政府对于废水排放的严管、严控,对大量高排放企业的关停,如图2.5所示。

图2.5 2003—2017年我国SO 2 及废水排放量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及Wind数据库。

河南、山西等能源消耗大省SO 2 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和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稳居前列,远高于其他省份。

由此可知,各省份在节能减排方面需要针对的问题是各不相同的,要结合省情来对工业进行整改,合理配置资源,尽可能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2.2.5 人民生活环境逐渐优化

环境的优劣,除了用宏观的污染物排放量进行反映外,还需要用微观指标进行反映。例如,生活垃圾清运量和生活垃圾处理率。生活垃圾清运量是指在生活垃圾产量中能够被清运至垃圾消纳场所或转运场所的量,受生活垃圾产生量、垃圾回收比率、清运率等影响;生活垃圾处理率是指经处理的生活垃圾量占全部生活垃圾总量的比重。

我国的城市处理垃圾能力在不断增强,生活垃圾清运量在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处理率稳定上升。到2017年,我国的生活垃圾处理率几乎达到100%,如图2.6所示。

图2.6 2003—2017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及生活垃圾处理率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及Wind数据库。

总的来说,2003—2017年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正在减少,人民的生活环境在不断优化,总体环境质量在不断提升。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应该继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保障环境与经济共同稳步前行。

2.2.6 经济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在我国能源、环境、经济增长三者的关系中,经济是其核心部分,因此要了解我国的经济规模和结构状况。从规模来看,GDP及其增速最具代表性,GDP是指按照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地区)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一定时期常住单位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

我国GDP保持了稳定增长(如图2.7所示),但省份与省份之间的经济规模相差甚大。以中部八省 为例:GDP较高的河南已到达23092亿元,而GDP较低的吉林还不到9000亿元,规模不足河南的1/2。除此之外,排名前列的湖南、湖北、安徽这3个靠南的省份,经济规模也明显比山西、黑龙江等省份大不少。总体来看,经过数年的发展,各省份经济规模都在扩大,只是经济增长速度有快有慢。

图2.7 2003—2017年我国GDP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及Wind数据库。

分析各省份GDP增长率发现,我国GDP从高速增长转变为新常态下中低速增长,并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除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之外,2012年以前的年增长率基本在15%到20%之间,2012年以后年增长率降低到10%左右,如图2.8所示。

图2.8 2003—2017年我国GDP增长率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及Wind数据库。

了解了我国的经济规模及增长率之后,需要更进一步了解我国的经济结构,了解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GDP中所占的比重,进而清晰地了解各省份的经济组成,是以第二产业为主,还是以第三产业为主。

从全国趋势来讲,我国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正在下降,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正在上升,变化幅度在10%左右,如图2.9所示。

图2.9 2003—2017年我国第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及Wind数据库。

不同省份的产业结构也有巨大差别,就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来看,河南和山西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略高于其他省份。各省份都在积极进行经济转型,历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都呈下降趋势,以黑龙江的变化最为明显,由2010年的48%下降到2017年的25%,第二产业已经成为黑龙江的非支柱性产业。

各省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也是在逐年递增的,如山西、黑龙江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超过了50%,诸多省份第三产业比重都接近了50%,这意味着各省份经济产业转型卓有成效,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2.2.7 人民收入与消费水平提高

从宏观角度来看,GDP能够反映经济水平的提高,但需要具体指标对经济水平进行反映,例如,居民人均收入与居民人均消费,这两个指标不仅能够反映人民的经济状况,更能反映人民的生活水平。

自2003年以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递增,这意味着居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居民人均消费也逐年递增,这意味着人民的购买力水平上升,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如图2.10所示。

图2.10 2003—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收入与居民人均支出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及Wind数据库。 SDV/w8Tair08Eh6jh1I2kYfyIVbtNPg+8wammZ0D4NVzzt6AoLfhjgFTwYyrDeF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