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热点

一、国外关键词与主题聚类

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主题聚类分析功能有助于分析某一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通过CiteSpace参数调整后得出国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1-7),并且通过统计获取前10个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制作成表格(见表1-1)。关键词中心性表示的是相同节点在某领域中的中介作用,通常情况下,该指标大于0.1即为较强。通常CiteSpace的关键词聚类后,模块值Modularity=Q>0.3,说明聚类结果是可信的,平均轮廓值Mean=S>0.5,说明聚类是合理的。

图1-7 1992—2022年国外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

由图1-7可知,国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Q值=0.7275>0.3,S值=0.8808>0.5,说明该聚类是显著的。该图谱中一共有391个节点、1195条连线,节点的大小则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成正比。图谱中各节点间连线表示不同关键词之间具有共现关系,连线的粗细代表共现关系的强度。由图1-7和表1-1可知,benefit(平衡)、rural area(农村地区)、conservation(保护)、service(服务)、health care(健康护理)等主要关键词多出现在1996—2003年或更早,反映了国外主题研究起步较早。land use(土地使用)、management(管理)、policy(政策)、community(社区)、ecosystem service(生态服务系统)等中心词汇代表了近期国外研究的热点关键词。

表1-1 1992—2022年国外文献关键词排名(依据中心度)

续表

对这些高频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分析后,得到国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题聚类图谱。其中一共包含了12个主题聚类,分别是#0“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文化生态服务系统)、#2 “impact”(影响)、#3 “mortality”(死亡率)、#4“cultural diversity”(文化多样性)、#5“choice experiment”(选择实验)、#7“public health”(公共健康)、#8“poverty”(贫困)、#9“place-based effects”(基于地点的影响)、#10“forest relics”(森林遗迹)、#11“decollectivization”(去集体化)、#12“public participation”(公众参与)、#14“clientelism”(客户主义)。

本书根据关键词排名表和关键词主题聚类图谱,对国外相关文献主题词进行梳理,将国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热点具体归纳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影响研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研究”和“公共文化服务与环境保护研究”3个主题,每个主题选取该领域高被引论文、代表性学者论文和最近发表的论文进行综述,以期明确国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主要动向。

表1-2列举了各个聚类的规模、平均年份及其代表性词语。平均年份最早的是聚类#7 public health(公共健康),规模为18,主要覆盖词为“生活模式;幸福感;寻求健康的行为;医疗保健系统”,表明国外早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题研究多聚焦于乡村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平均年份最新的聚类为#0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文化生态服务系统),规模为58,平均年份为2018年,主要覆盖词为“娱乐;公众认知;审美偏好;生态服务系统”,表明近年来国外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题研究处于概念拓展和研究深化阶段,同时带来了主题研究热点向环境保护视角的转变。

表1-2 国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频突现主题词共现聚类

二、国外研究热点主题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影响研究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影响研究包括聚类#2“impact”(影响)、#3 mortality(死亡率)、#4“cultural diversity”(文化多样性)、#7“public health”(公共健康)、#9“place-based effects”(基于地点的影响)等,包含的关键词有“policy”(政策)、“stakeholders”(利益相关者)、“happiness”(幸福感)、“geographical inequality”(地域不平等)、“public sector”(公共部门)、“human services”(人性化服务)等。Tulimiero等(2021)提出不同文化背景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如公共卫生问题、文化服务问题、语言障碍问题等,并建议为其提供创新性的服务模式与政策支持。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研究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研究包括聚类#5“choice experiment”(选择实验)、#8“poverty”(贫困)、#11“decollectivization”(去集体化)、#14“clientelism”(客户主义)等,包含的关键词有“land use”(土地使用)、“benefit”(平衡)、“community”(社区)、“service”(服务)、“management”(管理)等。尽管国外侧重城市居民公共文化供给的研究,但是在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供给等方面也有很多可借鉴之处。Real等(2014)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差距不仅是技术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还需要加强数字化发展以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数字包容差距。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环境保护研究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环境保护研究包括聚类#0“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文化生态服务系统)、#10“forest relics”(森林遗迹)、#12“public participation”(公众参与)等,包含的关键词有“ecosystem service”(生态服务系统)、“conservation”(保护)、“cultivated land multifunction”(耕地的多功能性)等。McNeely(2020)认为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利益,特别是生活在保护区内的人们。保护区的生态服务系统可以连接和改善对更多非农业用地的管理,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如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为后代留下遗产。 Guri等(2021)认为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可以在精神上振兴和促进当地的传统和文化价值,使退化的生态资源恢复活力。

三、国内关键词与主题聚类

通过CiteSpace参数调整后得出国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1-8),并且通过统计获取前10个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制作成表格(见表1-3)。由图1-8可知,国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Q值=0.7593>0.3,S值=0.9394>0.5,说明该聚类是显著的。该图谱网络中N=368,E=412,说明各时间段排在前50的文献中一共包括了368个关键词,图谱中各节点间的412条连线代表不同关键词之间具有共现关系,连线的粗细代表共现关系的强度,节点的大小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成正比。

图1-8 2005—2022年国内文献高频关键词图谱

由图1-8和表1-3可以看出,国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领域,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是公共文化,一共出现109次。高频词反映出的以公共文化为中心的其他关键词节点还包括了农村、乡村振兴、农家书屋、对策、文化扶贫、乡村文化、文化治理、文化建设和服务体系等。公共文化、农村、农家书屋、对策、乡村文化等主要关键词多出现在2005—2006年,说明我国在该主题研究中起步较晚,研究主要围绕当时会议精神与政策要点展开。文化治理、乡村振兴、文化扶贫、文化建设、服务体系等中心词汇代表了近年来国内该主题研究的热点关键词。

表1-3 2005—2022年国内文献高频关键词统计排名(依据中心度)

结合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主题聚类图谱、国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频突现主题词共现聚类表(见表1-4),可以看出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时,得到了12个热点主题聚类词,分别为#0乡村振兴、#1公共文化、#2农村、#3农家书屋、#4图书馆、#5文化建设、#6保障机制、#7文化扶贫、#8乡村文化、#9新农村、#10乡村治理和#11公共服务。表1-4列举了各个聚类的规模、平均年份及其代表性词语。

其中,最大的聚类为乡村振兴,规模为30,发表年份为2014年;发表年份最早的是聚类#5文化建设和聚类#6保障机制;聚类#5文化建设的规模为17,主要覆盖词为当代中国、文化权利、文化民生、社会主义新农村,聚类#6保障机制的规模为16,主要覆盖词为信息服务、农村文化、农民工、文化需求。这说明早期国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题研究处于建设与探索阶段,主要聚焦于宏观机制构建与文化服务建设方向。发表年份最新的是聚类#10乡村治理,规模为11,主要覆盖利益悖论、农村现代化压力型、内生动力等。这说明近年国内研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主题拓展,进一步延伸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由宏观建设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微观发展阶段。

表1-4 国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频突现主题词共现聚类

根据关键词主题聚类和高频关键词图谱网络,结合中心性的排序分析,可以得知目前国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热点,为了让读者更好了解当前热点主题的研究成果,结合热点主题的不同聚类标签,将国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热点具体归纳为“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政策机制研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扶贫研究”等3个热点主题。从关键词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性研究逐渐引申出新的趋势,与乡村振兴、文化扶贫、乡村治理等实践问题紧密结合。每个主题选取该领域高被引论文、代表性学者论文和最近发表的论文进行综述,以期明确国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主要动向。

四、国内研究热点主题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政策机制研究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政策机制研究包括聚类#0乡村振兴、#3农家书屋、#4图书馆、#5文化建设等,包含的关键词有总分馆制、文化民生等。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政策机制研究上,专家、学者多以服务体系的概念内涵为逻辑起点,依次从建设主体、建设原则和建设模式等展开论述,并分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对策建议。李国新(2019)分析了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应从文化承接组织、政府监督观念、政策体系等方面完善。 许丹(2021)根据我国所处的新发展阶段,提出从服务理念、主体联动、智治行动、政策创新四个方面高质量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学者们立足现实,结合实际,积极探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突破方向与路径方法。金武刚(2019)分析了新时代农村图书馆建设的重点任务,提出从设施网络、资源整合、环境品质、服务供给和队伍培养方面加强农村图书馆的建设。 张斌(2021)认为农村电影对公共精神培育具有重要价值,并提出农村电影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寻。 耿达(2019)从“空间重塑”视角,提出打造一种“内嵌型”公共文化空间,目的是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让农民群众确立文化主体性地位。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包括聚类#1公共文化、#2农村、#6保障机制、#8乡村文化、#9新农村等,包含的关键词有“供给”“供给制度”“需求”“对策”“均等化”“供需错位”等。由于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供给”问题一开始就成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持续的研究热点。陈建(2017)、董帅兵和邱星(2021)研究发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供需失衡问题的着力点,必须优化供给内容、供给主体与供给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近年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端持续优化,但也带来了一些其他问题,傅才武和刘倩(2020)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主导的格式化供给模式会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中结构性失衡。 因此,部分学者也开始研究社会主体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如李少惠和邢磊(2021)研究发现,社会组织通过制度、专业、服务、技术嵌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时能够有效地提升服务效能。 在多元服务主体下,就需要对政府购买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以及供给满意度进行评估,如寇垠和刘杰磊(2019)、王家合等(2021)构建不同的满意度指标体系对不同地域农村居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文化服务供给应从保障机制、监督机制、信息公开、服务主体公信力方面进行优化。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扶贫研究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扶贫研究包括聚类#7文化扶贫、#10乡村治理等,包含的关键词有内生动力、相对贫困、农村现代化等。在信息化时代,农村脱贫地区所折射出的文化贫困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如孙晓宁和甄瑾慧(2022)研究发现,当前农村居民数字化素养偏低、数字化意识不强,表现为数字化物质贫困,应加强数字化的普及、支持与体验,帮助农村居民削减数字贫困。 因此应制订科学合理的文化扶贫计划,激发贫困群体的文化创新力以及内生动力,从而实现以文化扶贫的目标。刘璐和苏锋(2020)认为农村电影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多元聚合的文化形式,只有充分展现电影文化的社会效益,促进贫困群体内在力量的生长,方能从实质上增强其扶贫效能。 曾粤亮等(2021)基于公共图书馆文化扶贫现状,提出应优化文化扶贫的策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面对不同群体打造线上线下特色服务项目,提升文化水平以防止返贫、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实现贫弱群体文化资源与服务精准供给的需要。 gZTvVzsEW9xoOSED2+mGXOI3BfMNlWYkU+LLEb1ctHCqDPl0XUxrgBxX/npxt/J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