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理论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涵界定

文化对政治、经济、生活都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业农村现代化包括农民现代化的推进,国家加大了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逐步被提上了重要的议程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国家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自上而下地将文化输送到农村地区,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民的文化生活中,农民群体科学文化素养得以提升,乡村文明建设得到了极大改善,加快了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建设步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为满足农村民众的文化需求而由政府主导,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自愿参与进行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的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活动。 彭益民(2012)根据社会学分析理论,提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指在坚持政府主导下,鼓励社会参与,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以具体的服务项目为载体实施,最终构建以实现满足农民基本公共文化权益为目的的系统工程。 李少惠(2014)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指需要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在宏观层面的合力规划引导和微观层面的实践互补下,以满足农民公共文化需求为目的,向农民群众提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行为。 高静、王闪闪、丁甜甜(2019)从宏观构成体系、微观构成体系和特征三大板块入手,分析得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和服务主体是由政府和非营利社会组成,客体是农民群众,以公益性文化机构为基本载体。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由政府向农村居民提供不具有竞争性与排他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农村居民的文化权利,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从具体内容来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包括:①组织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农村居民提供电视、广播和表演节目等文化活动;②建设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公共文化活动设施等提供给农村居民;③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平台等。

首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具有非营利性特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以公益性为基础,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性的文化服务产品和公共文化设施,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各级政府基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以普遍实现公共文化权益为准则,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居民免费开放,每位居民都有权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以公共财政为主要依托,普及基本文化知识,保障农村居民平等享有文化权益,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各类公共产品和公共设施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因此具有开放性和免费性的特征。其次,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平等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惠及全体居民。享受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社会公民具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城乡居民应平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政府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服务目标具有非差异性,要向全体农村居民提供公平、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可以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保障他们能平等享有文化权益。在以生存保障为主导的社会中,文化生活差距极易被忽视。随着人的生活需求被满足并逐渐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文化上的差距会降低社会成员的主观获得感。因此,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与公平正义相联系,是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的永恒性课题。最后,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具有多样性。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针对公民的不同文化需求,呈现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各级政府在向农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要承认不同区域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的差异,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具有差异性。

在全球化时代,尽管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概念的形成受到了服务型政府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更多地表现为通过本土化的研究和本土化的实践而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意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基于达到人民群众精神共同富裕、乡村文化治理改革、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补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实现人民群众精神富裕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经济、文化、科学和教育等因素是大国实力的重要衡量因素。从经济和文化角度对世界经济体进行衡量,可以反映各国经济文化综合实力。通常综合国力的衡量包括了经济、文化、科学、教育、政治、军事等内容。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关系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文化产品和服务承载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和文化追求,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将为自己及家庭获得相当的生活水准的权利、享有最高的体质和心理健康权利、受教育权以及享受科学文化生活的权利等包含明显文化需求的权利列入了公约内容,以保障提升本国居民相应的权利。教科文组织的《未来八年发展战略规划(2014—2021年)》,包含教育、科学、文化、传播和信息五大领域的工作,将提升人的权利、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宗旨。人的多层次文化精神需求和文化权利的实现既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发展变迁的必然要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更高的文化需求愈加突出。马斯洛从人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的角度,阐述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的需求不断增进的趋势。恩格斯的对于人的发展不同需要的论证,反映了从物质丰裕到精神富足的跨越。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提出,“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句话指明了人们有共同享受人类文明、实现自由发展的权利。人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向满足多样化精神需求——文化、休闲娱乐、教育、康养等领域的活动和消费方向发展。马克思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人性出发,在肯定人的物质需要满足的客观性同时,强调了人的精神需要满足的重要性。共同富裕不仅蕴含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而且蕴含着精神贫乏、精神颓废也不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精神共同富裕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美好社会的一种价值追求,高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促进共同富裕,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制度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达到精神共同富裕。在实现脱贫攻坚任务迈向小康社会道路上,精神生活的富裕成为人民群体最关心的领域,应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证弱势群体能够享受基本文化权利。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提供超出地区经济发展实力的文化服务是难以维持的,必将带来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可持续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也有利于建立生态宜居农村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可为农民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增强农民文化自信。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注重保护传统村落风貌,促进发展乡村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指导,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居民潜在的文化活力和创造力。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农民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对自我发展和提升的愿望和能力,从而在精神生活方面提升幸福感、获得感,实现精神富裕。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的重大决策”, 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与提高人民的精神素质相结合”,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推动构建文化强国的进程。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培育文明乡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

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丰富了村民精神生活、构建和谐乡村等。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建设在农村的集中体现,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是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激发农民群众对更高精神文化的需求,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农村居民享受文化权益,满足精神生活需求,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从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撑。高质量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培养具有文化素质、劳动技能、技术知识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具备劳动技能和科技素养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能够迅速地实现增收致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为实现乡村生活富裕奠定良好基础。

地方政府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各项政策机遇,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社会公德、优秀家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意识、健康生活方式等文明要素融入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丰富、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公共文化设施,使农村居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十三五”期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健全,文化惠民活动精彩纷呈,不断滋养着群众生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在部署“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中,强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也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同时从提供技术支持、产业振兴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发挥聚民心、兴文化的功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激活人们参与文化活动热情,培养文化价值认同感,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内容

社会治理可分为硬治理和软治理。与组织治理、法律制度治理等外在约束组织和社会成员的硬治理不同,思想文化的治理属于软治理。它以价值观为引领,使组织与社会成员自觉约束自身行为。这种约束是自觉的、广泛的,不需要任何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优势。从实际效果来看,软治理的作用也常在硬治理之上。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文化成为实现一定时期国家发展目标的治理工具。公共文化是构建社会共同体的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工具,对于规范社会生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治理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公共文化既是农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治理的重要工具之一。中国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实践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强政治面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强经济面向后,目前正处于文化强国建设时期兼顾“政治—经济—文化”三重面向的新阶段,更加注重发挥乡村公共文化的复合治理功能,并且以实现乡风文明为价值取向。从社会治理角度来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对农民开展思想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的一种方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公民道德、公民素质和公民品质。各种形式的公共文化教育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最核心内容。在农村开设道德讲堂、政策宣传等文化教育活动,消除拜金、盲目攀比、权力至上等不良思想,引导农村居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村居民养成更加高雅的审美趣味和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培育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公共文化是以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依托,传播一定的价值观念,发挥着核心价值引领、公共文化需求导向和文化秩序建构的功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不但具备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农村居民权、文化权利的现实功能,而且具备建构农村新型文化秩序、实现价值引领的软治理功能。

(四)公共文化服务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社会发生了结构性转型,由传统的以地域血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转向半熟人社会,静态的社会结构受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变迁。农村转型带来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农村乡土文化日渐式微,逐渐渗透、融合了新兴的现代文化。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社会存在利益分化、规则多元及不平等竞争等现象,农村居民的生活被世俗化、自私化的思想意识形态包围,互助、互惠、合作的群体意识为金钱至上的现实观念所打败,农村社会的文化秩序被破坏。在农村文化发展中,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乡村道德观念和价值文明体系尚未形成,各种不良的文化,如利己主义、消费主义侵占农村文化空间;各种迷信、赌博等不良的社会行为在农村出现。传统的乡村道德、宗族观念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逐渐解体,工业化、实用化的市场经济秩序使部分农民群众产生了自私狭隘、精神空虚、道德失范等心理问题。

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可满足农村居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公共文化服务担负着修复乡土文化衰落与塌陷,即重建乡土文明价值的重要使命。通过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提升乡土文化价值功能,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成为传统文化重建的基本路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和农村的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冲突对抗,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占主体的文化惠民项目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农民群众的参与性和满意度降低。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农民自组织的民间文化活动成为农民需求的主要方向、主要内容。公共文化服务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遏制农村不良风气、陈规陋习中提出明确标准,严格禁止天价彩礼、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盛行等不良社会风气,崇尚文明新风气,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创建文明乡村。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助于加强农村文化自信,通过将农村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农村经济发展中,可以有效地加强农民对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认同感,并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唤醒农民对于农村发展的自信。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有助于农村法治建设,良好的文化建设法治环境和农村自治体系可以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到基层自治中,维护好农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此外,文化自信可以鼓舞农民群众更多地参与到农村经济建设中,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交往具有普遍性。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人类理想追求的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逐步发展并不断深化。从个体发展来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作为个体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方面的全面发展,在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方面的全面发展,决定于人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个人的全部能力、智力、体力、人格方面的全面发展,还是个人的全部现实观念和观点、关系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然带来产业、人口以及公共资源聚集,这一过程就是城镇化过程,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诉求。新型城镇化更注重农村文化的提升和城镇化的发展关系,注重城乡人口文化素质的优化及提升。农村现代化道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促进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重新配置,打破城乡分离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文化市场发展一体化,改善整个社会的福利状况。 0S+pzoSZXRD1LOMW8djccmqx7iheBlJVMh6LryQ/Toi2mj0B4/jbXLdVHqN2Bdi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