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5 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1.5.1 概念界定

养老保障。养老指围绕老年人生活,提供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伴随社会发展,养老内涵日益丰富,从家庭内部养老延伸为社会保障层面。学界对养老保障的界定各有差异,如杨翠迎(2015)认为,养老保障(Oldage Security)全称是“社会养老保障”(Social Security for the Aged)。总体上养老保障被称作社会养老保障。本书所指的养老保障是指围绕农村老人所提供的日常经济和生活照料的统称,既遵循已有研究的概念界定,保持概念界定的一致性,又强调养老保障综合性内涵,即农村养老保障或者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可统称为养老保障。

农村多层次养老保障。伴随养老保障社会化和多支柱养老保障资金来源多元化,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障是在借鉴西方多支柱养老保障基础上转化而来,即个人行动——储蓄、群体行动——家庭转移支付与集体行动——公共社会保障的多样结合。朱青认为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就是解决养老问题不能局限于一种方式、一个主体、一个渠道。政府不是养老保障的唯一主体,企业和个人也要承担责任,各部分要协调发展,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本书认为多层次养老保障是由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主体组成,农村多层次养老保障是建立在国家多支柱养老保障实践基础上的,从供给、需求和供需均衡逻辑的视角出发,经由政府、社会和个人等不同主体的相互作用,适应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模式。

供需均衡。均衡是物理学概念,是指不同力量之间形成的一种均衡状态。这种均衡可能是静态的均衡,也可能是不同力量相互作用而处于的一种动态稳定;可能是全局性均衡,也可能是局部均衡。经济学家将均衡理论引入经济领域后对市场均衡状态进行了深入研究,很好地解释了市场上商品的供需关系。一般均衡理论认为均衡是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上保持均等,不会出现数量上的缺口,但这是理想状态下的均衡理论,现实中市场上的商品在供需上并不能够达到绝对相等。马歇尔的均衡理论弥补了这一缺陷,他认为全局性均衡可能难以实现,但局部均衡是能够实现的。即供求相等是供需均衡的主要标志,供需均衡并不一定是全局的均衡,产品或要素市场供需局部的相等,也实现了均衡。

整体上看,由于市场变动具有即时性,均衡只是一种相对状态。经济学家所说的供需均衡难以判断,在供需两方面力量的影响下,呈现出不均衡—均衡—不均衡的循环过程,由此,供需失衡是一种常态。对于私人产品来说,为了使供需达到均衡,需要市场和行政等力量进行调节,而且以市场调节为主。但对于养老保障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来说,出现失衡难以自主调节的情况,将对国民经济,甚至公民的基本保障权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本书认为均衡是个相对概念,政府需要加强调节,使产品供需之间达到动态的均衡。

1.5.2 分析框架

本书分析框架见图1-1。

图1-1 本书的分析框架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O5ONyqGDwvZfHdoSQN+Ms9P9lRWcrIIPyDn94srJjuMgoKQKHNltLSfOxR+0/3z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