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主要目标

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把握好碳达峰碳中和长远目标实现路径,参考最新研究成果 ,对全国能源需求总量及结构进行研判。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地区资源赋存条件、开发潜力以及全国能源供需平衡要求,确定黄河流域能源基地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规模上,始终发挥全国极重要能源基地作用

“十四五”末黄河流域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增至26.2亿吨标准煤,占全国的60.2%;2035年进一步增至29亿吨标准煤,占比稳中趋降,降为55.2%。其中,煤炭产量将逐步减少,2025年较2019年略有减少,2035年进一步降至25.6亿吨,但占全国比重持续上升,2025年超过80%,2035年将增至85.3%,夯实全国能源保障基础。非化石能源开发规模大幅增长,2025年达3.0亿吨标准煤,2035年进一步增至8.5亿吨标准煤,占全国比重由2019年的约20%增至近35%,引领全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努力实现原油稳产、天然气(含煤层气)增产,占全国比重基本稳定在1/3左右(见图4-1)。

图4-1 黄河流域能源基地各类能源开发目标及在全国的地位

资料来源:现状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展望数据为笔者测算。

(二)结构上,非化石能源将成为黄河流域支柱能源

“十四五”末黄河流域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比重将较2019年翻倍,达12%左右,2035年将进一步增至近30%;而煤炭产量占比则由2019年的86.7%逐步降至63%左右;油气产量占比保持在7%~8%。其中,2035年上游地区非化石能源产量占比将由2019年的53.1%增至80%以上,将建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导的清洁低碳能源供给体系,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引领性。2035年“几”字弯区域非化石能源产量占比由2019年的3.1%增至近20%,煤炭占比则由91%降至74%以内,风电、太阳能大规模发展对于其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和降低化石能源经济依赖具有双重意义。受化石能源枯竭影响,2035年下游地区煤炭产量占比将由2019年的69.5%大幅降至16%左右,油气产量占比由15.7%降至12%左右,而分布式光伏发电、海上风电、核电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非化石能源产量占比从14.8%大幅增至71%以上(见图4-2)。

图4-2 黄河流域能源开发结构转型目标

资料来源:现状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展望数据为笔者测算。

(三)布局上,能源开发增量重心进一步向上中游转移

上游地区将成为黄河流域一次能源生产增长最快的区域,2019—2035年产量将增长2倍,占黄河流域比重也将由4%增长到近10%,其中煤炭生产受生态约束将大幅缩减,增量主要依靠非化石能源开发实现。下游地区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略有增长,占黄河流域比重稳中趋降,2035年将由2019年的9.5%降至9%以内,在煤炭、石油产量逐步衰退的同时,非化石能源开发将有效填补缺口。“几”字弯区域是能源优化开发的重心,各类能源生产均在黄河流域占据主导地位,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稳步增长,占黄河流域比重有所下降,但2019—2035年始终超过80%,其中2035年煤炭产量占黄河流域比重将进一步增至95%以上,原油和天然气占比分别增至60%和90%左右,非化石能源产量占比将由2019年的43.1%增至50%以上(见图4-3)。

图4-3 黄河流域能源开发布局转型目标

资料来源:现状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展望数据为笔者测算。

(四)有保有压,实现二次能源优化发展

有效控制并逐步削减黄河流域火电装机容量,2025年力争控制在4亿千瓦左右,2035年降至3.5亿千瓦以内。其中上游火电要支撑风电、光伏有效并网,下游火电要承担负荷中心电力系统调节功能,装机规模均稳中趋降;“几”字弯区域要加大落后机组淘汰力度,稳步削减装机规模。贯彻战略替代能源定位,严格以水定产,“十四五”及中长期将煤制油、煤制气总产能控制在4000万吨油当量以内,均布局在“几”字弯区域。着力挖掘和提升氢能在能源系统的价值和地位,上游地区立足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2035年力争形成百万吨绿氢供应能力;“几”字弯区域在探索“煤制氢+CCUS”技术路径基础上适度开发灰氢;下游地区宜高效开发工业副产氢资源。 4frtto+WIv7/S5SPFu3dSN2iUwHz1cEz/qiDVnfJQwUjL8sVeB1zLNmDw6s5vWn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