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推进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三个着力点

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包括从微观的运行体系、支撑到宏观的政府规则保障体系等维度,不仅缺乏顶层设计,流通体制、机制各方面也存在若干难点、堵点和痛点,甚至有些还环环相扣,全方位提升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寻找重点突破口,逐步推动现代流通体系的健全完善,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快构建现代流通市场体系

有序高效的现代市场体系是我国现代流通体系高效顺畅运行的重要基础,多年来我国统一大市场和内外市场一体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也存在制度壁垒和政策堵点,需要统一谋划,一体化推动。

第一,加快构建形成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着力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畅通国内大循环,不断培育和拓展国内大市场,更多地为国内消费者生产高品质产品,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依托畅通的国内大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就业水平,优化完善收入分配结构改革,提升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消费能力,推动消费升级和扩容。提升全社会投资动能和水平,发挥财政投资引导作用,提升全社会投资规模和质量。以畅通的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推动形成供需衔接、城乡和区域一体、内外贸互联的全球大市场。通过继续深化对外开放,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加大国内市场特别是服务市场的开放力度,促进国内外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建立适应全球范围配置和利用资源的高水平规则体系,提高国内国际市场的接轨程度,努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市场。

第二,完善国内国际互联互通的现代商贸体系。强化多边及双边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韩自由贸易区及中国与其他国家已经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和建立的自由贸易区等多边和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积极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中欧自由贸易协定(CAI)、亚太贸易协定等国际经贸合作机制,推动跨境流通市场发展。通过双边或多边经贸投资保护协定,建立政府间商贸流通协调机制,完善服务支持政策体系,为流通企业境外投资和运营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快推动国内统一市场与双边、多边贸易协定等的耦合,在全球范围复制并形成中国市场网络体系,逐步形成贯通国内外的产业链体系、供应链体系、价值链体系和大市场。统筹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和对外开放,推动国内各区域市场的融合、国内国际市场融合,加快推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融合发展,形成国内市场为主体、国内国际市场相互促进的市场格局。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构建国内国际互联互通的大市场。

第三,加快重构多层次现代市场主体。一是加快批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加快支持推进义乌小商品市场等国内重要发展模式创新,通过培育多元批发市场主体、发展跨境电商、整合国际国内市场、上下产业链整合等途径构建集设计、体验、新批发零售、服务与一体的批发市场新生态,实现国际化、数字化、现代化发展。加强批发市场新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数字批发市场,加快构建智慧化、多元化批发市场建设。二是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平台企业规范持续健康发展。优化布局建设电商基地,发展电商总部经济,推进流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重点打造文旅电商平台、跨境电商平台、生鲜电商平台、社交电商平台,提升电商企业国际竞争力。布局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直播电商平台、建设若干特色直播电商基地、培育优质MCN(多频道网络)机构、扶持专业直播服务机构、促进直播电商与各行业融合发展、营造多元化商业应用场景,支持直播电商主体做大做强。三是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现代商贸流通企业。鼓励优势流通企业通过多种方式组建流通企业集团和商贸联合体,培育壮大惠民连锁企业,争取更多企业进入全国零售百强和连锁百强。积极引进一批国外知名商贸流通企业。鼓励流通企业“走出去”,设立海外仓,加快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培育壮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商贸流通企业,提升我国商贸物流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取得竞争优势,推进国际贸易中心、物流枢纽与供应链创新中心建设。

第四,加快培育和发展智慧型社区商业网络体系。一是构建全业态社会商业网络体系。强化社会商业、养老、医疗、教育、交通、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集社区商贸零售、文化、休闲娱乐、医疗健康、餐饮等多场景于一体的社区商贸服务综合体,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二是加快推动智慧型社区商业网络建设。推进“互联网+社区商业”,搭建社区商业综合服务线上平台,城市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务平台,整合本地商户资源,接入购物、餐饮、休闲、文化、养老、托育、家政等线上功能,打造集约式社区商业生态圈。三是强化社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加强对新建社区的商业设施提前规划和建设,加快对老旧社区商业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强化科技型园区及大学等的社区化商业功能,培育形成一批业态多元化、集聚化、智慧化社区商业中心和网点。四是培育壮大社区商业市场主体。进一步推动社区商业优化供给、转型升级,逐步构建功能完备、服务完善、层次多样的社区商业体系。

第五,加快推动现代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提升四大国家级展会平台功能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北京)、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海南)四大国家重要展会作为全球采购平台、投资促进平台、人文交流平台和开放合作平台的功能和全球影响力。二是强化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国际会展之都。加快提升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厦门)、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深圳)、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海南)、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标准)博览会等展会,以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带一路”贸易投资论坛、中国—东盟“10+1”、亚洲博鳌论坛等重要国际论坛的全球影响力,拓展提升其对商贸零售、生产制造、休闲娱乐、现代服务等生活生产多元市场的辐射拉动功能,打造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国际会展之都。三是推动“会展+”融合发展,实现会展业创新提升。推动“会展+”经济的发展理念,拓展多业态融合,实现会议、展览、演艺、赛事、节事、庆典多业态全面发展,赋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办展新模式,积极打造线上展会新平台,举办“云展览”,开展“云展示”“云对接”“云洽谈”“云签约”,支持企业利用线上展会、电商平台等渠道开展线上推介、在线洽谈和线上签约等,实现线上线下同步互动、有机融合的办展新模式。四是打造全新会展模式,带动消费市场发展。探索推进打造“会展+产业”“产业+会展”全新模式,以会展经济拉动产业、发展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先进办展理念、运营规范、模式创新成效显著的龙头展览企业,支持打造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区域性或国际性品牌展会。以国际化、品牌化、高端化、市场化、专业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大力实施会展业创新提升行动,着力构建环境优越、配套齐全、品牌响亮、人才聚集的会展经济体系,推动我国从展览业大国向展览业强国发展。

(二)加快再造现代物流体系

物流是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和先导性产业,是我国现代流通体系的基本支撑。面对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引领现代流通变革的新要求,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调整发展理念和建设思路,更加聚焦质量效益、优化结构、创新引领、全面协调、绿色生态,稳步推进我国由物流大国向物流强国转变。

第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降低物流总成本。着眼未来,我国在一些先进、数字、智慧物流基础设施方面还有较大“短板”。一是要加强物流分拨中心和中转中心建设,特别是距离终端市场较近的分拨中心、中转中心、配送站、物流服务基地等还需加大建设和布局。二是要加强数字化、智能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北斗等先进数字和信息传输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三是在智能化、智慧化仓库建设方面,要着力推动我国物流仓储体系从传统仓储向现代智能化仓储转型。同时,积极推进多式联运发展,要通过“公转铁”、“公转水”、数字智能技术应用等多种手段,综合施策,统筹推进各类物流基础设施相衔接、相协调,全面降低我国物流总成本,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

第二,培育数字化、智能化物流新业态。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引领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蓬勃发展,并与物流产业相融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物流新业态,物流产业和信息产业、数据产业呈深度融合发展趋势,这对现代物流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把握好科技革命作用于物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可能引发物流业态变革的引领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提早谋划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一代物流基础设施,着力培育数字化、智能化物流新业态。

第三,加快补齐部分地区现代物流“短板”,深入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物流大通道建设。一是要补齐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物流发展短板,要重点提升物流基础设施在这些地区的覆盖能力,强化中西部、东北与东部之间,中西部、东北内部各地区之间物流联通水平。二是要补齐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物流发展与建设的薄弱“短板”,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提升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着力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推动农村公路网改善,保障农村地区基本出行条件,解决农村生活性和生产性物流发展滞后问题。三是要积极顺应我国“走出去”发展大趋势和“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我国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构建与周边国家物流联通大通道,推动我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形成货畅其通、物畅其流的一体化大市场。

第四,积极推进绿色物流建设。要坚持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积极推动现代物流体系向绿色环保、低碳节能、资源集约方向发展。按照“双碳”战略目标要求,大力推进现代物流领域节能减排,推进使用清洁电能、氢能等绿色能源的新能源汽车广泛应用,加速淘汰落后技术和高耗低效物流装备。打好大气与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控汽车、船舶等物流工具大气污染、水污染物排放。推进物流领域循环经济建设,鼓励使用绿色可回收包装。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减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对耕地、林地、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土空间的破坏。优化物流体系,提高物流效率,减少物流环节能源资源消耗。

第五,大力推进冷链物流建设。冷链物流是我国现代物流体系中的重要“短板”,要将冷链物流建设摆在我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突出位置。一是要着力搭建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网络,聚焦“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补齐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产业结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二是要健全冷链物流服务体系。聚焦主要生鲜食品及疫苗等医药产品,分类优化冷链服务流程与规范,提升专业化冷链物流服务能力。三是提高冷链运输服务能力。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基础设施,开展规模化干线冷链运输,提高冷链物流双向均衡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公路冷链专线、铁路冷链班列等干线运输模式,大力发展冷链多式联运,积极培育冷链多式联运经营人。四是创新冷链物流服务模式。积极推广分时段配送、无接触配送、无人配送、夜间配送,发展与城市新消费方式融合的冷链配送新业态、新模式。支持生鲜零售、餐饮、体验式消费融合模式创新发展,规范发展社区团购等冷链新业态,满足城市居民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

第六,深化物流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我国现代物流向更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一些体制机制制约,必须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市场开放、竞争引入等领域制度改革,向管理要效益、要发展、要出路。一是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大物流”管理体制,从中央层面加强对商贸、信息及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各种交通方式的统筹规划能力,从地方层面加强对各领域的统筹建设、协同监管能力,形成适合现代物流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进一步破除行业垄断,加大铁路、民航等领域面向社会资本开放力度,扩大该领域国有企业混改范围。三是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精简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三)加快推动科技赋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科技赋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把科技赋能作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流通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一是要加快流通业的数字化、平台化转型,完善信息化改造,引导流通企业触网、上云,推动流通要素在线化、数字化。二是要实现流通业的智慧化、自动化运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应用等,做到精准营销、精细管理,促进流通降本增效。三是要构建流通业的网络化布局,通过优化空间布局,下沉国内流通渠道,拓展国际营销网络,引进国际优质资源,带动国内商品和服务“走出去”。

第二,借助新技术培育流通新模式新业态。充分借助电商平台的力量,引导零售、批发业态不断推陈出新。支持信息服务和云平台从纯粹的信息服务商到支撑数以百万计品牌和零售商的基础设施服务商的转变。注重打造以产业路由器为代表的数字化产业共同体平台。加强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打造可溯源、智慧高效的冷链物流。另外,要促进流通业跨界融合发展,鼓励流通企业跨越业态、行业边界。要充分利用流通行业的渠道优势,做服务型电商转型。

第三,打造科技赋能的现代流通基础设施。实施商业零售网点的现代化、数字化改造,使其成为社区生活的支撑点。加快批发市场信息网络、Wi-Fi信息点、大数据平台、移动智能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产销对接。加强流通的金融基础设施如基础交易、支付结算体系建设,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用户画像等技术提供更多直达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特别是广大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重点建设县、乡、村三级物流基础设施,通过推动菜市场、乡镇集贸中心和传统集市的现代化升级改造,建设信息化的农村物流配送和仓储中心。

第四,加快流通领域适应新技术新场景的规则标准制定和政策支持。加强对新技术新应用的保障支持和规范。探索无人运输工具的路权、航权试点并逐步推广放开。加强对科技企业的反垄断审查,防止互联网平台滥用数据、技术优势,确保竞争公平有序。强化流通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探索流通领域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及标准制定,重点加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大数据开发应用等标准和服务规范的建设,推进政府引导,行业组织主导,智库及领先企业参与的现代流通标准的制修订和推广应用。重视针对创新型科技流通企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设立流通企业走出去基金,支持企业出海,加强对企业的风险防范与合规指导,提供必要的保护。

第五,提升流通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推进流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与信息共享,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向生产端及时传导零售、物流、仓储等关键流通信息,发展柔性制造,提升供应链自动补货和快速响应能力,优化库存结构,支持物流枢纽与供应链枢纽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探索区块链在流通信息溯源和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在若干具有足够综合交通能力的试点城市重点建设科技赋能的供应链枢纽,充分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数字化、智慧化的多式联运体系,大力发展自动分拣,自动装卸转运技术,建设智慧港口、智慧机场。重点打通产业园区与物流枢纽间的数据、信息流通渠道,建设一体化信息平台。

第六,完善流通领域的数字治理。加大数字监管技术的研究及其在流通领域中的应用,积极提升事中监管能力。确立流通数据的归属原则,建立数据的评估定价机制,同时保护个人隐私,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建立数据追溯机制。提升政府的数字治理能力,试点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由政府牵头成立流通领域的公共信息平台。加强对电商、出行服务、物流等流通领域的数据监管,防止平台型企业数据垄断。可以将关键敏感信息如地理信息、个人隐私数据等从企业剥离,纳入政府统一管辖,以提供接口方式运营。探索数据跨境流动的规则实践,积极参与全球数据跨境流动的规则制定,增强国际话语权。加强政府在流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型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lzk0Yd+oVFrFn24w0FsT+RQvb5uipJ5xgll0ZYRbm4Dwk8WOLBXOfdqxVT0mEmc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