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超级工程走出的大国工匠

管延安

中共党员

高级技师

听“音”辨隙,数万次磨炼,他练就左、右手拧螺丝误差不超过1毫米的技能,做到60多万颗螺丝零失误,成为港珠澳大桥工程走出来的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

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总技师,央视宣传的首批“大国工匠”,被誉为“深海钳工第一人”。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主要负责沉管舾装和管内压载水系统安装等相关作业,圆满完成33节巨型沉管和6000吨最终接头的舾装任务,做到了手中拧过的60多万颗螺丝“零失误”,以高精度、“零误差”的舾装质量保证了每一节沉管的成功安装,为世界首条“滴水不漏”的外海沉管隧道建设奇迹做出了卓越贡献。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中国质量工匠”“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中央企业百名杰出工匠”“津门工匠”等荣誉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忠诚祖国,技艺高超,一把扳手,一段传奇。

港珠澳大桥,33节巨型沉管,60多万颗螺丝,练就了管延安安装零缝隙和“听音辨隙”的绝活,创造了“零失误”的深海奇迹。

“重整行装再出发,继续攀登新高峰,习近平总书记对工程建设者们的叮嘱始终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管延安向年轻工友讲述自己参与港珠澳大桥等工程建设的点滴过往,仿佛一幕幕又出现在眼前。

当工人,就必须当个好工人

2013年初,管延安来到珠海牛头岛,成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大军的一员。他负责的水下沉管安装精度要求极高,要做到不渗水、不漏水,接缝处间隙必须小于1毫米。“当工人,就必须当个好工人;学技术,就必须把技术学精。”管延安暗下决心,致力攻克这一难关。可这1毫米的间隙,根本无法用肉眼判断。为了找到这种“感觉”,他在拧螺丝时几乎从不戴手套。经过数万次的磨炼,管延安练就了左、右手拧螺丝误差均不超过1毫米和“听音辨隙”的绝活。

参与大桥建设的5年里,管延安和工友先后完成了33节巨型沉管和6000吨最终接头的舾装任务,做到了60多万颗螺丝“零失误”。在E15沉管“两进坞门、三出外海”的挑战中,管内压载水系统突发故障,水箱不能进水,管节继续沉放的工作只能暂停,必须进入半浮在海水中的沉管内进行维修。紧急时刻,管延安和团队成员快速开启人孔盖板,一组人高效清理盖板结合面,做好封实准备;另一组人迅速进入沉管,打开控制箱逐点排查,寻找故障点并及时完成抢修。得益于无数次的演练,从打开人孔盖板、排除故障,到完成人孔盖板密封全程不超过3个小时。管延安用一次次实际行动兑现了一个好工人“使命必达”的铿锵誓言。

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沉管出坞

想成事,就必须对自己狠一点

来到大连湾海底隧道后,管延安与曾经的“老战友”——“津平1”号、“津安2”号、“津安3”号三艘港珠澳功勋船舶再度相逢。

“这里冬天温度低,船舶运行困难重重。”严寒的气候束缚了船舶的脚步。当务之急便是对三位“老战友”进行改造升级,让船舶快速适应高寒施工。时间不等人,管延安与同事吃住在船上,昼夜坚守。秉持“一处角落也不能有遗漏”的严谨态度,吊运、紧固、安装,他们一遍又一遍操作着熟悉的工序……“宁可自己挨冻,也要先让设备暖和。”靠着这股劲头,大家迅速给每一艘船舶加装了大功率热水锅炉,给所有住舱和机舱加装了保温结构,甚至给甲板外露的部分管系都加装了电加热和保温结构,为所有装备装上了“暖房”。

在大连湾海底隧道,安装压载水泵及管系是舾装施工的一道关键工序。但管节里作业空间极其狭小,大型作业工具根本无法进入,面对长达180米的曲折管系,管延安和团队成员将港珠澳大桥“零缝隙”的理念延伸到大连湾。“必须做到安装零缝隙!”每根水管重达300千克,最狭窄的区域其宽度仅为4.4米,管延安与工友一起就靠着小推车,一步一步、一点一点拼接……每次走出沉管时,身上的工装都已经湿透,阵阵海风袭来,大家不禁打起了冷战。

“性能检测试验期间,管师傅多次全身被水打湿,为了保证试验的连续性,即使嘴唇被冻紫,管师傅依然坚持做完实验。”设备部王富敬满眼敬佩。

管延安和团队以惊人毅力顺利完成了筹备期的多个试验。回首过往,用他自己的话说:“想要做成点事,就必须对自己狠一点。”

搞创新,就必须走出一条路来

“新时代的技能工人,不仅要埋头苦干,更要抬头创新、坚持创新,靠创新开出一条新路。”作为一航局二公司“大国工匠”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管延安认为,作为一名技能工人,最重要的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善于创新创造。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E30沉管到达施工海域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最终接头安装

“大家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都很强,我要做的就是用工匠精神把大家团结起来,通过集体智慧多出成果,多培养人才。”管延安努力在技术创新上做贡献,与工作室成员一同从事沉管、船舶研究。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时期,世界上最大的外海抛石整平船“津平1”号四条90米高的桩腿的润滑保养,一直是操作工人解决不了的难题。管延安和团队成员用1个多月时间研制出“桩腿齿轮喷淋加油润滑装置”,仅用不到3万元就成功“破题”,比引进德国设备节省了240多万元。

管延安带领的一航局二公司“大国工匠”创新工作室坚持在船机修造和跨海通道两个领域不断实践创新,先后被中交集团、天津市和山东省授予“示范性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目前,工作室已经取得19项专利,20名成员全部成长为跨海通道和船机修造骨干。

与此同时,管延安带领工作室成员参与由政府、院校、业主、媒体单位组织的70多场互动交流活动,累计交流人数超过20000人,将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管延安说,是企业平台和“超级工程”,让他收获了成长和不一样的经历,机械加工和锤子敲击的声音总是让他充满力量,只有坚守匠心,扎根一线,把平凡的事情做好,才是他的完美人生。 R1zXhbYPaqR7CrA0HDPAnyGgdP0bIAP31gy3eC13N2eAa7Qvb/e4SkUmfRxWOsZ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