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2022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2023年展望

一、全球经济复苏压力重重

(一)全球经济增长率

虽然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持续减缓,但地区冲突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引致的针对部分国家的制裁,使全球经济面临重重复苏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22年4月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仅为3.6%。下半年,在疫情的反复冲击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全球性高通胀的共同制约下,全球经济复苏形势又被蒙上了一层阴影,全球范围逐渐收紧的货币政策也使一些债务国雪上加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22年10月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降至3.2%。

具体而言,IMF预计2022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较2021年将下调超过一半,仅为2.4%;但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并未明显受到动荡地区局势的影响,IMF预计2022年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将达到4.8%,这一水平甚至超过该地区2021年的经济增速。此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手。其中,能源价格走强推动了中东和中亚地区的经济增速,使该区域以5.0%的预期年增长率领跑其他经济体;亚洲新兴市场则展现较强的稳定性和发展潜力,IMF预计2022年该地区经济预期增速为4.4%,仅次于中东和中亚地区。如表1-1所示。

表1-1 全球经济增长率 (%)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

(二)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情况

受到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2022年全球范围供给和需求双双受到制约,全球贸易增速急剧下降。表1-2报告了自2019年以来世界范围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增长情况,IMF于2022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期2022年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量年增长率为4.3%,远低于2021年的水平,虽然高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2019年水平,但仍低于疫情前的平均水平。其中,2022年预计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为3.3%,进口增速为2.4%,较发达经济体分别低了0.9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同比降幅明显。

从贸易条件来看,2022年发达经济体贸易条件上升趋势终止;而新兴经济体贸易条件虽有下调,但依然呈现上升趋势。但IMF预计这一趋势并不会有较长持续性,表明2022年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贸易条件的变动很有可能是受到包括能源价格高涨在内的一些暂时性因素的影响。

表1-2 商品和服务贸易增长情况(年变化率) (%)

续表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22年和2023年数据为预测值。

二、我国经济增长压力空前,但韧性依旧

2022年疫情波动起伏导致国内消费需求放缓,并且房地产市场不断重构调整,同时叠加国际局势动荡不安,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空前压力。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以不变价格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81.38万亿元,同比增长3.01%,较上年同期下滑明显。从产业结构来看,2022年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6.71%,与上年同期(6.63%)基本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38.09%,较上年同期提高32个基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55.21%,较上年同期下调40个基点。

从季度数据来看,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三大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展现总体下行趋势,但产业间存在差异: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持续下降,其下降速度逐步放缓;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在前两季度出现较大波动,此后又快速上调,但总体上依旧低于第一季度同比增速。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在第二季度甚至一度跌破冰点(-0.38%),2022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一改往年常态,明显弱于第二产业。如表1-3所示。

表1-3 2022年我国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季度数据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虽然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也面临空前压力,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国依旧实现了在新兴经济体中相对较快、较稳的经济增长,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第二季度短暂低迷后迅速复苏,展现出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韧性,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集中体现了我国近年来加快布局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的政策红利。

三、非必需品消费萎缩明显,投资主体结构微调

2022年中央继续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改善民生、稳定经济。受全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影响,2022年1—11月,国家财政收入18.55万亿元,同比下降3.0%;但同期的财政支出却达到22.73万亿元,同比增长6.2%;财政赤字达到4.18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几乎翻了一倍。2022年财政政策重点支持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等重点项目,以及基础设施、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现代农业等领域的重大战略。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消费和投资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效果。

(一)消费潜力依然有待释放

2022年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15亿元,同比下降5.9%,下降速度较上月增加5.46个百分点。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4828亿元,同比下降6.1%,消费收缩态势更为明显;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5607亿元,同比下降5.8%。从1—11月累计情况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19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略减少364亿元。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5849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1849亿元;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5389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逆势增加6379亿元,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经营业绩明显优于限额以下规模小的零售企业。

按消费类型分,2022年11月,商品零售额34180亿元,同比下降5.6%,其中通信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降低17.6%、17.3%和15.6%,为降速较大的前三类商品,而粮油食品类、中西药品类成为仅有的两类零售额正增长商品类别;另外,基于2022年下半年多点散发的国内疫情影响,11月餐饮收入4435亿元,同比大幅下降8.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为889亿元,同比下降7.5%。

在网络消费方面,2022年1—11月,全国网上零售额124585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较前10个月下滑0.7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08098亿元,累计增长6.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08%,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2.58个百分点,呈快速增长趋势;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5.1%、3.4%和6.1%,其中,穿类和用类商品零售额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显著回落。

(二)财政政策的投资拉动效果明显

在宏观投资方面,2022年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520043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较上年同期略高0.1个百分点,投资较消费展现出极强的稳定性。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84109亿元,同比略增3082亿元,虽然增速较上年同期有所回落,但在投资规模的变动上也展现出极强的韧性。

分产业看,2022年1—11月,第一产业投资13017亿元,同比增长0.7%,较上年同期下滑8.6个百分点,与前10个月相比,同比增速再次下滑0.7个百分点,全年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投资166204亿元,同比增长10.1%,较上年同期下滑1个百分点,增速较前10个月同样下滑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340822亿元,同比增长3.2%,增速较前10个月下滑0.5个百分点,但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0.7个百分点。

通过对比发现,2022年我国消费市场展现出了对国内疫情冲击的较高敏感度,累计消费规模增速较上年大幅萎缩,尤其从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数据看,消费市场受到的冲击十分明显。同时,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总基调的逐步显现与落地,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投资力度持续加大,2022年投资相对消费展现出一定的韧性与稳定性。如图1-1所示。

图1-1 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其中,2022年1—2月统计数据并未披露,故此图中部分数据在年初有所缺失。

在2022年投资增速趋稳的背景下,我们也应关注到投资主体结构的细微变动。2022年1—11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仅为1.1%,国有控股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却达到10.2%,而2021年则是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远高于国有控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另外,从不同的注册类型看,2022年1—11月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0%,外商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3.4%,而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却达到5.5%,从上年的“配角”变成了“主角”。显然,近年持续存在的国内疫情并不会在2022年突然成为这一现象的主因,外商投资者的信心、逐步拉大的国内外息差和动荡的国际局势,可能是主体结构微调的重要推动器。

四、CPI先升后降,PPI持续回落

(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速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并于9月达到峰值(2.8%),进入第四季度以来持续回落,11月CPI同比增速为1.6%。分商品类别来看,2022年11月食品烟酒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0%,领跑其他类商品,成为拉动当月CPI上涨的重要因素;交通和通信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紧随其后,同比上涨2.9%;而其他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速大多在2%以内波动,具体包括:生活用品及服务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1.5%)、教育文化和娱乐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3%)、医疗保健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0.5%)、衣着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0.5%)、居住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2%)。

分析城乡差异,2022年1—11月城市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增速月份变动趋势相关性依然较强,但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速变动更加平缓,城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增速差异在2022年上半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速高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速)和下半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速低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速)展现出截然相反的特征。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与食品烟酒类商品价格变动的此消彼长成为2022年CPI增速展现城乡差异的主要因素。

从月度环比数据来看,2022年1—11月,CPI环比最大涨幅出现在2月,CPI环比上涨0.6%;环比最大降幅出现在5月和11月,CPI环比下降0.2%。与往年相比,在涨幅和降幅两方面双双收窄,展现全年居民消费热情持续低迷,各省市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陆续通过发放消费券、消费补贴等方式开展的消费刺激政策并未展现出持续性效果。

(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2022年11月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3%,前11个月PPI同比增速呈持续下降趋势,并于年底趋稳,11月PPI指数与上月持平。从环比视角来看,2022年1—11月,PPI最大跌幅出现在7月(环比下降1.3%),最大涨幅出现在3月(环比上涨1.1%),在进入2022年第四季度后,PPI指标走势趋于平缓。

在PPI的构成中,2022年11月生产资料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2.3%,而生活资料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则逆势上升2.0%。在生产资料中,2022年11月采掘业生产资料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3.9%,原料业生产资料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升0.3%,加工业生产资料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3.2%;在生活资料中,食品类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升3.9%,衣着类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升2.3%,一般日用品类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升1.4%,耐用消费品类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升0.4%。

分工业部门来看,2022年11月,出厂价格指数增速较快(同比增长超过5%)的六个细分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同比增长16.1%),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12.5%),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增长7.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7.7%),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同比增长6.9%),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同比增长5.4%);另有三个细分行业降幅超过10%,即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减少18.7%)、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同比减少15.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同比减少11.5%)。

综合来看,随着全球能源价格上涨,石油、天然气等相关行业的出厂价格指数呈上升趋势,而同期受到疫情波动起伏和房地产行业需求放缓的影响,叠加保供稳价措施持续有力推进,其他行业出厂价格指数下滑明显,2022年月度PPI同比增速总体呈现下行趋势。另外,受全球粮价阶段性上涨和极端气候带来部分省份蔬菜减产的影响,前三季度CPI呈上升趋势,进入第四季度以来疫情的反复波动也制约了居民消费信心的快速提升,CPI同比增速有所回落,而在PPI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CPI也势必受到约束。如图1-2所示。

图1-2 2022年CPI、PPI月度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五、PMI指数下滑拖累就业形势

(一)制造业PMI长期低迷,非制造业景气水平持续回落

受疫情大面积反弹的影响,供给端和需求端压力频现,2022年1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降至48%,较上月再次下调1.2个百分点,同比下调2.1个百分点,仅高于4月的47.4%,为前11个月的次低水平。在构成制造业PMI的五大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分别为47.8%、47.4%,表明制造业企业从事生产活动和雇佣员工的热情有所下降;新订单指数仅为46.4%,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为46.7%,进一步表明需求的持续下降是导致制造业生产经营景气度不佳的主要诱因。

2022年11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非制造业PMI)为46.7%,较上月下调2个百分点,环比下调幅度自下半年以来再次达到峰值,同比也大幅下调5.6个百分点,非制造业景气水平回落速度明显高于制造业。具体来看,新订单指数、在手订单指数分别为42.3%和43.2%,表明需求不足依然是非制造业景气度下滑的主要因素;业务活动预期指数成为11月超过荣枯分界点仅存的细分指数,达到54.1%,表明非制造业企业普遍认为目前行业处于筑底盘整阶段,复苏可期;投入品价格指数、销售价格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分别为49.9%、48.7%和45.5%,表明非制造业企业投入品价格和销售价格双双走低,企业用工意愿回落。

纵观全年,虽然2022年制造业PMI与非制造业PMI月度均值差异不大,但非制造业PMI的波动性更加明显,表明非制造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外部政策和环境冲击的敏感度更高。如图1-3所示。

图1-3 2022年制造业、非制造业PMI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制造业与非制造业经营景气度的下滑拉低了企业雇佣员工的热情,2022年适龄人口就业也显得困难重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披露,2022年1—11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1145万人,较上年同期减少62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也从上年同期的502万人降至47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数为163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表明国家对就业特殊人群的民生兜底措施的坚定执行。

此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披露,2022年1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较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7%,较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表明大城市的就业形势较中小城市更为严峻。

六、我国贸易顺差达到疫情以来的最高水平

海关总署发布的进出口商品国别(地区)总值表(人民币值)披露,2022年1—11月我国累计出口额为21.8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7%;累计进口额为16.50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贸易顺差为5.3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2%,为全球暴发新冠疫情以来的最高水平。

图1-4描述了我国2022年1—11月进出口数据月度变化情况。受春节假期等季节性因素影响,进口额和出口额在第一季度出现大幅度波动,相对进口而言出口额在2月急剧下降,但依然保持当月顺差。进入第二季度后,出口额迅速拉升,而进口额变动依然表现得较为平缓,贸易顺差逐步增加,并于7月达到前11个月的最高水平6866亿元。第四季度以来,受外部需求下降的影响,出口额有所回落,但国内市场受疫情冲击影响同步降低了进口需求,贸易顺差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图1-4 2022年我国进出口额月度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一方面,2022年1—11月,我国内地累计出口额最大的前五位目的国(地区)分别为美国(35465.3亿元人民币)、中国香港(17878.3亿元人民币)、日本(10539.2亿元人民币)、韩国(9906.6亿元人民币)、越南(567.0亿元人民币),排序与2021年保持一致。其中,对韩国出口同比增速最快,达到14.6%;对越南、日本和美国的出口增速分别为9.6%、7.7%和5.7%,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中国香港地区的出口呈现负增长,同比增速为-11.3%。

另一方面,2022年1—11月,我国大陆累计进口额最大的前五位来源国(地区)分别为中国台湾(14498.0亿元人民币)、韩国(12266.4亿元人民币)、日本(11258.9亿元人民币)、美国(10705.8亿元人民币)、澳大利亚(8694.1亿元人民币)。其中,从美国的进口与上年同期相比依然保持正增长,同比增速为1.8%;从澳大利亚的进口较上年同期快速收缩,同比下降11.7%;从日本和韩国的进口较上年同期也分别下降7.5%和2.1%;从中国台湾地区的进口较上年同期略下降0.7%。

七、2023年经济形势展望

从全球视角来看,2022年局部战争带来的地区局势持续动荡,叠加西方国家欠妥的制裁措施,以及极端气候造成的粮食减产,推动全球能源、食品价格持续上涨,欧美国家普遍以宏观紧缩政策应对高通胀。同时,紧缩的宏观政策降低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因疫情出现的医疗产品需求进一步压缩欧美国家居民的消费预算。对于亚洲和其他新兴市场而言,由疫情带来的全球供应链混乱有望在2023年缓解,从而为经济复苏带来一线希望,但全球经济衰退带来的避险情绪有可能会不同程度推动美元走强,持有美元债务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偿债压力将随之上升,很可能会陷入债务危机。因此,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形势不会出现明显改善,甚至可能继续承压。

从国内形势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而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协调的区域发展、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经济会议也从经济工作领域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其一,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的核心要素是现代化的企业,国资企业要深化改革,提高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要不断发展壮大。两者相辅相成,没有民企的支撑,没有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国企就会在政策的“保护”下错失发展机遇,预计2023年将出台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相关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其二,协调的区域发展不仅包括城乡融合发展,还要体现区域的均衡发展,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就是均衡发展的重要表现,结合2022年失业率上升、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预计2023年将出台一系列保民生促就业、生育支持、延迟退休等政策,支持区域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其三,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体现在质量和结构上,我国制造业吸引外资日趋成熟,加入高标准国际经贸协议、加大现代服务业开放力度将成为2023年对外开放政策关注的重心。

从具体经济表现来看,在消费方面,受国内疫情影响,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下降趋势。随着2022年年底防疫政策的调整优化,消费市场在经历短暂阵痛后预计将快速复苏,近年疫情防控累积的消费潜力可能会在2023年集中释放。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表示,2023年财政政策要持续发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预计配套的消费刺激措施也将会陆续颁布。当然,前段疫情防控期间推升的预防性储蓄习惯可能会短暂延迟这一进程,但在多重政策叠加下,并不会对整体趋势产生影响。因此,基于2022年消费低基数特征,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明显上升,国内消费快速复苏。

在投资方面,2022年我国宏观政策更多侧重于投资对经济的拉动,而基础设施投资则是稳增长的重要领域。2023年随着消费数据的走强,通过政策性投资基础设施拉动经济的动机将会消退,但通过制度建设优化营商环境,进而引导社会资本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盘活闲置固定资产,并通过投资引导加大对智能制造、绿色发展领域的支持,持续优化供给端结构,将成为宏观投资的重要领域。

在价格方面,2022年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我国保持温和通胀水平,实现了全年CPI增速稳定于2%附近波动。2023年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行,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减缓,同时国内初级农产品储备相对充足,不存在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市场环境,但是基于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后的消费推动,预计2023年我国物价上升的水平将略高于2022年。

总的来说,“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依然是2023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则是重要体现。在高质量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带动下,结合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消费的复苏将极大推动企业提升商业信心,劳动力市场就业低迷现状也将同步得到改善。通过投资结构持续优化的供给端,也将与向好的需求端一起助力实现2023年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预计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经济增速有望进入5%到6%的区间。 tKFyRmV/NMLC+J+9idC8I49X5kbbWHfQLnCUxh03ow9FoHXkiUrN6vlPTwtagcP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