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于跨国公司制造业转移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外商在我国制造业的投资一直在我国外资总额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由于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世界跨国公司制造业在大规模向中国转移,我国制造业吸收外资的步伐也在大大加快。200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535亿美元,其中制造业为369亿美元,占总量的69%。无论是规模,还是分布行业,以及技术含量的大幅度增加,都是前所未有的。外资大规模地流入我国制造业,有效地实现了对我国传统工业的改造,促进了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快了高科技的新型制造业的发展,而且提高了我国制造企业的技术设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了吸纳就业的能力。

但是,外资大规模流入我国制造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同样不可低估。如制造业高速发展中的核心技术“空洞化”问题,本土企业的成长、民族品牌的培育、资源环境的可持续等问题,这些问题如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使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根据我国目前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实施对策,有效调整外资战略,不仅是优化制造业外资结构的有力保证,也是我国制造业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证。

一、立足引进技术,遏止制造业技术源泉的“空洞化”

产业“空洞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造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导致本土的就业机会减少,市场需求减少,经济增长放慢,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另一种情况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没有核心技术,形成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其后果是国际贸易条件恶化、技术上受制于人,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目前,我国制造业中的许多产品产量已经进入世界大国行列。如家电、汽车、计算机以及电子通信设备等许多高技术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核心技术和设计都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控制。因此,属于典型的产业“空洞化”的第二种情况。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我国将无法进入真正的世界制造业大国行列。为此,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要把吸引外资的重点放在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上来。由于我国的引资工作大多表现为政府主导型,各级政府把吸引外资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内容,导致“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吸引外资往往将资金数量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对技术的引进不够,而对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更是严重不足。中国用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资金只占技术引进资金的1/3;远低于日本和韩国的用于消化吸收的资金3倍于技术引进的资金。对于许多地方政府来说,引进外资目的模糊,甚至引资本身成了目的。中国不少企业未能通过合资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无法逐步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即便是在员工素质和信息等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也有此类情况。一些从事高技术产品生产的企业虽然进口的产品零部件的技术含量高,但在中国的加工装配工艺的技术含量并不高。

第二,调整产业政策,加速世界跨国公司制造业核心技术的转移。鉴于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应有效调整现行产业政策,制定新的产业政策。其主要原则一是适当提高外资进入制造业的“门槛”,限制技术含量低的项目转移;二是不再迁就发达国家提出的过高要求,给外资以平等的国民待遇;三是加大对跨国公司核心技术转移的优惠政策力度,在税收减免、项目配套支持上给予优惠;四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消除跨国公司在核心技术转移的顾虑和障碍;五是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加快跨国公司先进技术在我国的开发和转移。

第三,利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催生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鉴于我国目前研发费用投入普遍不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的现状,应集中优势力量,抢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制高点,使之成为我国制造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领域。

第四,利用外资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制造业提供源泉和动力。高新技术不仅是国民经济利润增长的主要源泉,也是传统制造业的主要支持者。在21世纪制造业的发展中,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对于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没有高新技术,制造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证明,20多年来,外资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应进一步加大吸引外商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外资加大基础技术和尖端技术领域的研发,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先发展。

二、立足本土企业成长,避免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车间”

“世界工厂”的转移,既取决于国际资本的流向,又取决于这一“世界工厂”所在国的本土企业的成长。美国成为“世界工厂”时依靠的是欧洲的资本,但建立的是自己的企业。但中国大规模引进外资,却没有非常有效地提升本国正规制造业的素质。据测算,1992年中国正规制造业与外资企业增加值的比例是9∶1;而到了2000年国内正规制造业与外资企业增加值的比例变成了6∶4。这说明引进外资并未有效地促进本国正规制造业的升级和壮大。中国究竟是“世界工厂”还是“世界工厂的中国车间”,这是我国在接受跨国公司制造业转移中一个非常值得警惕和深思的问题。为此,我国应借鉴美国、日本等国的经验,在吸收外资的同时发展壮大自己的企业。

目前,在世界500强中,我国共有11家,但没有一家制造业企业,而在500强排位的前10名企业中,有6家是制造业企业。这说明了我国制造企业的整体实力仍然无法与制造业发达的国家抗衡,能够称得上世界品牌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近年来,我国涌现了一批像海尔、联想等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优秀制造企业,但与500强的世界制造业巨头相比,仍然十分弱小。

同时利用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造已经成为实现我国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鼓励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造,这对国有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宏观调控不利,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跨国公司化倾向,结果将适得其反。

三、立足民族品牌的发展,而不仅仅满足于“贴牌”生产

近年来,在我国各地的大小商场里,充斥着大量的由国内生产加工、贴着国外品牌的“洋货”在销售,这就是所谓的“贴牌”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几乎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我国国产的品牌,包括许多优秀的品牌在合资中不断消失,这种现象随着跨国公司大规模的制造业转移越来越突出。大量的外资品牌进入市场对国产品牌产生了强大的“挤出”效应,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我国制造业不仅难以参与全球范围的市场竞争,而且难以在国内的市场竞争中和外资企业抗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一个成功的品牌往往能够使一个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较大的盈利能力。一双运动鞋,我们生产出来只有几十元,可贴上美国的标签就卖到了几百元,我们只是赚取了少量的加工费。因此,仅仅满足于“贴牌生产”不仅不能使我国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强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下降。立足发展民族品牌,才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根本,也是制造业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

应及时调整外资政策,在合资中注重对国产品牌的保护。一是可以在合资中作出保留国产品牌的有关规定;二是外资政策中加大对品牌保护的力度,提高外商在合资中对品牌合资的成本;三是对外商合资中保留中国品牌、加大实施优惠政策。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培育我国世界驰名品牌。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品牌已经成为企业获取最大利润、实现自我发展的核心资源,实施品牌战略也已经成为各国扩大对世界经济影响的重要手段。美国《商业周刊》公布的2003年“全球100个最有价值品牌榜”中,中国为零。在2004年1月,由世界品牌实验室、世界经理人周刊等联合发布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中,海尔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品牌,实现了中国品牌零的突破。

四、注重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满足于GDP的增长

从目前我国的发展状况来看,资源约束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我国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各级政府把产值作为追求政绩的主要目标,在吸引外资中对环保缺乏必要的限制。导致跨国公司向我国的制造业转移中,不仅转移了在本国淘汰的技术设备,而且转移了一些污染严重、在本国淘汰的生产行业。这些产业转移到我国,将加大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受到严重影响。鉴于我国制造业吸收外资比重较高的情况,应该加强项目的筛选和取舍,使外资在进入制造业中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调整现有的产业政策,引导鼓励外资向资源环保型的行业发展。对一些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行业,如造纸、重化工产品制造等行业应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或限制外资进入。而对于节能环保型的产业则应加大税收减免力度,吸引外资的进入。各级政府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人与自然的和谐、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建立科学的招商引资指标考核体系。把项目的高科技含量、环保指标等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而不是仅仅把资金数量作为第一位的考核指标。

五、注重实现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能力,提高制造业的整体水平

装备制造业不仅是工业经济增长的利润源泉,也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的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软肋”在于利用别人的装备生产终端消费品,企业主要的技术装备仍然需要大量进口。因此,外资在制造业中,面向国际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面向国内需求的能源原材料工业仍占据了大部分。可以说,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车间”的外资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已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照此发展下去,中国制造业对外资的依赖还会增大。因此,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发展我国制造业的基础,也是关键。

首先,应打破行业和部门界限,树立大装备制造业的观念。重点抓住技术带动性强、关联度大或需求量大的重要技术装备,以关键设备为龙头,机械工业、材料、电子和零配件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形成一批具有整体竞争力的装备产业群体。在2003年的统计中,对装备制造业总量有重大影响的产品共有30类,分布在各个生产领域,实施有效的整合,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装备制造业规模。

其次,实施自主研发战略,发展装备制造业。以两头带中间,既以技术研究开发为核心,以市场开拓为动力,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大体居世界第5位。据统计,2003年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000亿元,增幅超过30%;占GDP比重为11%。利润超过2500亿元,约为国家建设提供了2/3的所需装备。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潜力。但是,缺乏龙头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市场发育不成熟仍然是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最后,提高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率,使中国成为世界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供应基地。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拥有世界上潜力最大的装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和服务业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装备。此外,与我国发展阶段大体相当的国家和地区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因此,我国有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市场条件,但这个基地是通过国产化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它不仅要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还应具有较强的研发设计能力与系统集成能力。

六、注重培育产业集群,它不仅是提高外资青睐力的基础,也是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保证

近年来,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吸收外资量占我国吸收外资总量的50%以上,之所以对外资产生强大的青睐力,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两个地带产生了众多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具有市场技术信息交流快、加工配套能力强、规模经济显著、降低劳动成本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实现范围经济,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优势。因此,培育产业集群,不仅是我国制造业吸收外资的基础,也是我国制造业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基础。

首先,依托现有的新型特色产业区,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特色产业集群。目前,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众多家电、服装、纺织品、电子通信设备等不同行业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不仅拥有完备的产业链条,而且具有稳定的国内外市场,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中都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

其次,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优势,打造国际知名产业集群。以我国东北为代表的老工业基地具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这些地区不仅在计划经济时期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时期,仍然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我国制造业的支柱行业航空航天、重型机械、汽车、摩托车等都分布在我国东北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区,以及东部上海、西部重庆等老工业基地。这些地区和城市有较好的条件形成具有国际品牌的装备制造业、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摩托车制造业等基地。

最后,以区域龙头企业为核心,催生新的产业集群。对于有基础和条件的地区,应发挥当地龙头企业的优势,辐射周边地区和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总体调整,发挥区域优势,积极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J].改革,2004(1).

[2]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我国亟待加强实施品牌战略[J].中国经贸导刊,2004(1). WK99m0wER2TsnRJTVRzLOUIG0ChYK2xI4ki++N7CZPQwpZKWi172l/4AjgIsu3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