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要素,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但在实际生产中,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仍较为严重,节水设施利用率低下、农业用水管理不到位、农户节水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造成我国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仍较低。农业节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配合。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农业生产者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此外,农户是技术使用的主体,节水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都应以满足农户需求为目的;农户还是政策落地的依托群体,节水政策的效果和农业节水目标的顺利实现取决于农户对农业节水政策的接受意愿。因此,摸清农户对于不同治水手段的接受程度和可能反应,是政府未来设计节水政策时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
京津冀地区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以不到全国2.3%的土地面积和0.7%的水资源承载了全国8%的人口和11%的经济总量,是我国水资源环境严重超载地区之一。本书基于农户的视角,以京津冀地区为例,从微观主体入手对农业节水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系统分析农户农业用水和节水技术推广现状,探索影响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关键因素,定量评价农户在不同政策情景下减少农业用水的意愿,量化节水政策组合中各项政策措施的优先序,在此基础上研究设计合理的政策机制,探讨适宜农业实际生产,更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引导农户使用高效节水技术。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第一,梳理了近年来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与农业用水情况,测算京津冀农业全要素用水效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从经济研究的角度将水资源纳入经济变量,运用投入导向型且规模报酬不变的超效率SBM-DEA模型,得出近年来京津冀地区整体的农业全要素用水效率约为0.6,仍有较大的节水潜力。河北作为京津冀地区农业节水最具潜力的省份,应尽快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缩小地区差异。另外,借助于面板Tobit模型检验自然禀赋、水利设施、人力资本以及农业规模等因素对农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得出在未来京津冀地区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应注重节水宣传,从微观层面加强对农户用水行为的科学引导,让农户充分意识到水资源的紧缺现状,从根本上提高农户自主节水的积极性。
第二,构建了“认知→选择意愿→采纳决策→采用程度”的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分析框架。基于京津冀地区农户生产经营与节水技术应用情况的调研数据,得出当前使用传统型农业节水技术的农户占样本比重最高,农户口口相传,仍是京津冀地区传统型、经验型节水技术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户节水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发现政策宣传是影响农业节水技术采纳意愿的最重要因素,农户个人禀赋和家庭禀赋对农业节水技术也有一定的影响。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调动农户决策者农业节水技术采纳积极性,高效的技术宣传方式有利于加深农户对节水技术的理解,促进农业节水技术在华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利用Double-Hurdle模型分析不同禀赋农户节水技术采纳决定和采用程度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发现文化程度、土地细碎化程度、节水宣传力度、水资源稀缺性认知显著影响农户节水技术采纳决定和采用程度。加大农业节水技术宣传力度,提高华北地区农户对农业水资源稀缺性的认知,有利于促进农户采纳农业节水技术和提高节水技术采纳程度。
第三,对京津冀农户农业节水政策接受意愿开展了实证研究。根据国家在治理农业用水措施上的研究及实践,将农业节水政策工具分为3类,分别是:命令控制型措施、经济激励措施及自愿参与措施。采用选择实验法,根据专家建议,设计一些政策情景,分析农户对农业节水各种治理措施的接受意愿。根据实证研究结果,京津冀三地农户更为偏好一般技术培训和全面技术支持、安装节水设施这类“正向激励措施”,而通过强制限制、收取水费等“负面约束措施”则不利于调动农户参与节水活动的热情。因此在完善农业节水政策时,要加强农户在农业节水方面的技术支持和培训,充分发挥技术支持在农业节水中的激励作用。另外,京津冀地区农户生产用水行为是在自然环境、农户自身特征、政府制度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根据三地农户分区域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三地农户对不同农业节水政策存在显著的偏好差异,影响因素差异也较大。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农户技术采纳视角的农业节水政策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71603030)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项目(KJCX201913)的支持。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作者切身感受到了发展节水农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希望通过优化农业节水政策调节农户行为以达到促进农户主动节水的目的,为相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由于作者学识有限,本书难免存在不妥和错误的地方,恳请读者批评指正,衷心希望能够与各界同人共同探讨农业节水问题,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