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邓小平题词: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1984.01)

1984年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年。元旦刚过完,一直坐镇北京的邓小平决定到南方看看,这是邓小平第一次去深圳考察,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同时,1984年还是孕育新生的一年,海尔、联想、万科、四通、科龙、健力宝、正泰等企业均诞生在这一年。因此,1984年被不少经济学者称之为中国公司元年。

一、重要文件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

1984年1月10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货物许可制度暂行条例》。

1984年1月19日,劳动人事部颁发《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管理规定实施办法》。

1984年1月23日,国务院发布《工矿产品购销合同条例》和《农副产品购销合同条例》,旨在保护购销合同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有计划地发展工矿业、农副业商品生产,安排好市场供应,协调产、供、销之间的关系,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明确经济责任,保证国家计划的执行。

1984年1月16日,中美两国政府签订了《中美工业技术合作协定》和《中美科学和技术合作协定》。前者签署的是新协定,后者则是对过去协定的延长。

二、重大事件

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成立。

1984年1月20日,国务院颁发城市规划条例。

1984年1月24日,邓小平首次亲临深圳特区视察。

1984年1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由上海港、宁波港、南通港、张家港组成的四港联合委员会,逐步形成以上海港为中心枢纽的长江三角洲港口联合体。

三、重要论述

1984年1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深圳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4年第1期)刊发了蒋一苇的《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搞好经济建设》。文章认为,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是经济体制的一项根本性改革。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主要有如下原因:一是城市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二是经济在客观上要求横向联系;三是合理布局生产力,也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四是走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就能利用城市已有的潜力;五是现在建设中心城市,发挥中心城市作用,还有一个新的含意,就是要走城乡结合、实行城市领导乡村的道路。

《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年第1期)刊发了马洪的《如何研究和制定我国的发展战略》。文章认为,研究和制定我国的发展战略,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是:一是要考虑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二是要制定一套比较完善的目标体系和指标体系;三是要选择合适的生产力发展道路;四是要使经济、社会、科技协调发展;五是要考虑国际环境的影响。

《经济问题》(1984年第1期)刊发了马洪的《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文章认为,在确定消费或资源政策时,必须考虑我国人口多的特点,无论在生产还是生活上,都不能走西方“高消费、高浪费”的路。而应有适合我国情况的消费结构,在20世纪末前主要是研究小康生活水平的消费结构。这就要实行正确的消费引导,并逐步形成与消费结构相适应的生产消费品的产业结构,要注意生产能够节约资源、重复使用、再生利用、经久耐用的产品。

四、重要数据

1984年1月6日,截至1983年12月底,实行利改税第一步改革的工业企业累计达到28110户,占全国盈利工业企业总户数的88.6%。实现利改税的企业的留利水平,1983年比1982年增长25.8%,高于1982年全国国营工业企业生产增长额9.6%,实现利润增长14.1%和上缴利税增长8%。

五、作者观点

【邓小平题词: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方针,但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许多人的思想观念还转不过来。当“经济特区”这一新名词出现时,一些人开始质疑。当时,出现的种种杂音让邓小平和试办特区的城市领导承受了巨大压力。1984年1月24日—2月17日,邓小平开始了第一次南方谈话,先后去了深圳和珠海,并题词肯定两个特区的经济发展,随即,中央宣布开放14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岛。由此,中国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景象,大批青年奔向了南方热土,这其中又以珠三角为主。邓小平给深圳特区的题词是“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结束了一直以来对“是否办特区”的争论,消除了人们对试办特区的疑虑,坚定了特区人改革开放的信心,为后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多元化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18)。

[2]王振川.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年鉴(1984)[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1-83.

[3]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5-356.

[4]吴晓灵.中国金融改革大事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78.

[5]中国民营经济史·大事记(连载四十)[J].中华工商时报,2009-12-27.

[6]孙锦华.上海经济大事记1981年1月[J].上海经济研究,1984(2):63-66.

[7]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史·大事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55.

[8]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1949.10—1999.1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67.

[9]《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对外贸易(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395.

[10]1984:邓小平南行,改革开放的时代最强音[EB/OL].中国经济网,http://views.ce.cn/fun/corpus/ce/7/200812/15/t20081215_17677353.shtml.

[11]蒋一苇.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搞好经济建设[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4(1):11-20.

[12]马洪.如何研究和制定我国的发展战略[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1):2-4.

[13]马洪.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J].经济问题,1984(1):2-9

[14]李佐军.中国改革新思维——改出一个“人本市场经济”[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29. oYcMZ/ESvnDmLazAt19bf77gSZr90kFdzpWh/gsQ65jZjKFcgvWSuokF5k4AF/U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