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拉开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序幕(1994.02)

1994年2月,中国和新加坡政府正式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拉开了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序幕。苏州工业园区所具有的独特区位条件、新颖开发模式、特殊优惠政策及明确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它将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重要文件

1994年2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

1994年2月26日,中国和新加坡政府正式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

二、重大事件

1994年2月1日,我国引进外国资金、先进设备和技术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一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1994年2月28日—3月3日,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宣布,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起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力争在20世纪末最后的七年内,基本解决目前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三、重要论述

《改革与理论》(1994年第1期)刊发刘伟的《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塑造国有制》。文章提出,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来改造国有制。一类是对部分原国有企业实行非国有改造,从而保证企业资产权利的单纯经济性、市场可交易性、权利功能的结构性等条件;另一类是在坚持所有权国有的前提下,努力使企业在财产制度上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这是我国当前企业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改革》(1994年第1期)刊发杨启先的《美国现代企业制度考察》。文章提出,现代企业制度最重要的是要理顺产权关系,解决政企分开问题,使企业能够以市场为基础,围绕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人与科技的作用,去搞好各方面的管理。因为没有市场,企业就不能进行生产;要占领市场就必须有质量高、成本低的适销产品,这主要靠科技,而科技又来源于人。可以说,这是一套互相联系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十分复杂且繁重的任务。

《改革》(1994年第1期)刊发郭树清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统筹解决几个根本性问题》。文章提出,产权制度改革,一方面是企业组织形式的重新构造,另一方面也是国有资产存量结构的全面调整。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国各地区已经有程度不同地展开。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快实施积极主动的、严格规范的产权制度改革,是保卫国有资产免遭流失侵害的唯一正确选择。

四、重要数据

1994年2月15日,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城市电话普及率为7%。

1994年2月17日,据《人民日报》报道,沈大线一列车时速逾百公里。

五、作者观点

【拉开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序幕】 工业园区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行政手段划出一块区域,聚集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科学整合,提高工业化的集约强度,突出产业特色,优化功能布局,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现代化产业分工协作生产区。1990年4月,我国已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战略决策。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要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我国的改革开放掀开新的篇章。20世纪90年代初的江苏经济正在实施接轨浦东和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三沿”发展战略,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给江苏省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同意在苏州工业园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赋予园区较大的审批权限,同意园区在坚持和维护我国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自主地、有选择地借鉴新加坡对我国适用的经验。值得一提的是,批复明确“不要求园区内设机构同上级机构对口设置”。1994年2月26日,中国和新加坡政府正式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拉开了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序幕。苏州工业园区所具有的独特区位条件、新颖开发模式、特殊优惠政策及明确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它将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苏州工业园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产物,是我国改革开放史上的重大创举,是国际经济合作的成功范例。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经成长为一个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科研教育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成为既出物质文明成果又出精神文明成果的现代化、国际化、园林化新城区,成为江苏、全国乃至在国际上都有重要影响的对外开放窗口。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18)。

[2]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1949.10—1999.1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76.

[3]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80-481.

[4]吴晓灵.中国金融改革大事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283-285.

[5]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94年[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4/4416161.html.

[6]隆国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对外开放40年[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8:9.

[7]刘伟.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塑造国有制[J].改革与理论,1994(1):30-32.

[8]郭树清.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统筹解决几个根本性问题[J].改革,1994(1):39-46.

[9]杨启先.美国现代企业制度考察[J].改革,1994(1):35-38.

[10]陈刚.苏州工业园区:改革开放“试验田”跑出发展加速度[N].新华每日电讯,2018-07-17.

[11]陈焕友.苏州工业园区创建的前前后后——献给改革开放30周年[J].世纪风采,2008(8):3-12.

[12]朱益民.意义深远的苏州工业园[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94(4):1-3.

[13]李佐军.中国改革新思维——改出一个“人本市场经济”[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298. XClB890KzZQBNWs3PuG/APtG2gyFvBZ0GzsVS1e37nMSrwMazavZ/S/2T3nrWF0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