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资本及资本管理

2.2.1 资本的内涵与外延

(1)资本的内涵

基于不同视角,人们对资本的定义存在较大差异。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资本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产经营活动中,资本既是厂商用于生产其他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经济货物,也是生产其他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造资源”(吴振信,2006) [116] 。在不同时期,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资本进行过多种定义。英国早期经济学家麦克劳德(Macleod, 1872)将资本定义为用于利殖目的的经济量,凡可以获取利润之物都是资本;奥地利经济学家欧根(Eugen, 1964)认为资本是那些可用来作为获取财货手段的产品 [117]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Samuelson, 1982)则指出资本既是生产要素,也是投入品,其具有生产性、经济产出性和耐用性等特性 [118]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资本代表着厂商的总财富,既包括诸如厂房、投入生产过程的原材料、机器和设备等有形资本,又包括商标、商誉、非专有技术和专利权等无形资本(吴振信,2006) [116] ;从会计学的角度解释,企业中的资本代表股东的全部出资、企业提留和未分配利润的总和(曾艳玲,2003) [119] 。将资本的范畴进一步延伸,凡能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所有资源都可以被称为“资本”,这也是广义上资本的内涵。

结合上文对资本内涵的界定,本书将资本定义为企业会计学理论下的权益资本,即资本是企业所有者投入企业用于生产经营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资金。按照资本所有者性质的不同,将资本分为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

(2)资本的性质

资本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资本作为企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在通过自身运动实现其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增值和获取收益的目的,从而展现其自然属性;而资本在通过所有权获取收益分配权的过程中,表现其社会属性。从本质来说,资本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其社会属性,因为资本的自然属性能够实现价值增值,并最终在收益的分配过程中实现其社会属性(郭元晞,1998) [120]

因此,资本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了资本逐利的本性,其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而不断运动,流向具有效益或高效益的领域,实现资本的价值创造和再投资,进而形成良性的资本循环。

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按照各自持股比例行使股权,决定了两种资本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具有相同的地位,即两种资本在公司股权结构中具有同股同权的地位。但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因其产权属性不同,各自存在不同的基本属性,国有资本因其具有资金雄厚、来源稳定以及全民所有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其在资源获取上的优势以及在资本管理上追求稳定发展的保守性,实现稳健的资本保值和增值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而非国有资本相对国有资本具有更强的逐利性,具有市场运营机制灵活、流动性强和发展活力较强等特点,获得较高的资本收益及提高资本投资效率是其追求的核心目标。因此,两种资本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存在比较优势,可以通过深度融合达到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不同性质资本的运动和价值增值。这是我国央企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激发国有资本的活力和提高非国有资本的实力。

(3)资本的外延

资本的外延包含资源、资产和资金。

1)资源。狭义上,资源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自然因素和条件,并能在一定时期和地点等情况下产生特定的经济价值,一般指自然资源或天然资源;广义上,资源是指一切可以被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物和为人类带来财富的社会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并随着人类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拓展。

2)资产。资产是指企业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且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的总称,是一种可以通过货币进行计量的经济资源,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既包括专利权和商标权等无形资产,也包括货币资金、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

3)资金。资金是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具有一定价值的物资和货币,能被用于创造新价值,同时可以提高社会剩余产品价值的媒介价值。在资金的运动中,资金的投入是起点,并经过供应、生产和销售等循环和周转阶段,资金最后的退出是终点。企业中的资金表现为以各种形式存在的财产和物资,并通过运作实现保值和增值。

2.2.2 资本管理的内涵

资本管理是将企业现有的资金、资产等财富转化为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本的过程,是实现资本保值增值和资本收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资本的聚集与吸纳、资本的组织与优化以及资本的流动与扩张,是资本管理的核心问题(吴振信,2006) [116]

(1)资本的聚集与吸纳

在现代企业中,资本是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开展的基础。首先,企业要进行资本管理,要选择资本的来源,即对投资者和投资方式进行选择,这涉及企业基本组织形式的确定。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公司制,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是能够公开面向社会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这类公司由于具有其他类型企业无可比拟的资本吸纳能力和广泛的融资渠道,成为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最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其次,企业应具备资本吸纳能力。企业资本吸纳能力的强弱受制于自身的实力、信誉乃至发展前景和经营管理策略的好坏,是决定企业能否不断发展以及发展到何种程度和规模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在资本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资本吸纳能力。最后,应确定资本聚集与吸纳的方式。企业聚集和吸纳资本的方式取决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主要有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种方式。兼并、收购、重组、联合、租赁、承包等是企业聚集与吸纳资本的有效途径。

(2)资本的组织与优化

对于企业聚集和吸纳的资本,需要考虑其能否达到预期的资本使用率和资本回报率,对资本进行合理的组织和优化是提高资本使用率和回报率的关键。资本的组织包括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企业新进资本投资者的构成状况,是企业原始出资者最为重视的问题;二是企业资本的使用方向,是每个出资者都关心的问题。但无论属于哪个层次,其根源都在于企业资本的扩张和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企业要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不断剔除不良资本和无效资本,聚集和吸纳优良资本和有效资本,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和重组。资本优化和重组的最高形式是收购、兼并等资本运营手段,资本主体多元化是资本组织和优化的重要途径。

(3)资本的流动与扩张

资本的生命力在于资本的流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实质上就是资本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之间的流动过程。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资本总是不停地在利润的引导下从劣势行业流向优势行业,从夕阳产业流向朝阳产业,从亏损企业流向盈利企业,并在选优汰劣的流动过程中推动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资本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是资本流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即实物形态的资本和货币形态的资本之间的相互转化,并包括作为实物形态资本或货币形态资本的所有权、使用权的让渡。产权转让、投资兴办企业、投资入股、有价证券买卖、资金借贷等都是资本流动的具体方式。把处于静态的、凝固的资本变为动态的、流动的资本,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使资本拥有新的增值契机,并在收益最大化的目标驱动下,将资本投入社会最需要发展的部门、行业和产品中,使之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综上,本书认为资本管理的实质是以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和价值创造为目标,通过扩大资本存量、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本流动性、发挥资本集聚效应,最终提高资本的投资效率。在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的深度融合能实现优势互补,两种资本合作共赢达到各自资本的价值创造,并实现整个企业的价值创造。 7SHdUe6FmI125HapNhWcid2EKt3V1zjQkGfUCaQRQpn6ngIzS8dq6q/HXnEpPoA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