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种养业结构不断调优增效。近年来,海南以“调优水稻、调减甘蔗、调整畜禽品种”为基本思路,进行种养业结构调整。水稻调优方面,重点通过培育和引进一批高产高效优良品种,扩大优质种苗生产规模,提高优良品种种植比例,水稻集约化育秧年推广面积约1.5万亩 ,推广优质稻93万亩。甘蔗共调减31.6万亩,调减的农田主要用于发展热带水果、冬季瓜菜、种桑养蚕、种草养畜等。二是瓜菜产业持续做强、做优。2016—2021年,海南冬季瓜菜面积维持在300万亩左右,2020年底冬季瓜菜产量达到497万吨。瓜菜集约化育苗2016年为1.05亿株,2017—2021年为1.5亿株,实现了单产提升、质量提升、效益提升。三是“两区划定”高标准推进,制定了《海南省水稻生产功能区和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方案》,确定陵水县、澄迈县为试点市县,重点进行攻关。截至2020年12月,18个市县完成了《海南省核心胶园规划》编制,划定400万亩核心胶园(海南农垦和民营各占200万亩),海南农垦200万亩已明确到地块,民营已明确到乡镇。四是畜禽养殖和防疫体系不断完善。五是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提质升级。利用海南气候优势,以热带水果和冬季瓜菜、“三棵树”、渔业转型为重点,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橡胶树扩槟榔树和椰子树、深海网箱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途径,打造特色拳头产品,促进海南农业提质升级,增加竞争力。扎实落实土地法,压实市县长责任,将“菜篮子”用地纳入基本农田管理,抓好15万亩蔬菜种植规模,确保蔬菜自给率不低于65%。
一是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海南以互联网农业小镇、农村电商、农业大数据建设和农业物联网应用为抓手,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建成了海口石山等13个互联网农业小镇、13个镇级运营中心、70个村级服务中心,形成信息进村入户服务体系。2017年农产品电商网络体系销售额突破160亿元,同比增长32%,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暨新农民创业创新大会上,曾对海南互联网农业小镇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已经初步建成的海南省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体系,可满足未来5~10年的信息系统部署需求。创建了一批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口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石斛产业园考察时,对农业物联网建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农药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趋于完善,农药备案系统已在全省农药批发商全面使用,实现全程可追溯、可跟踪,成为国内率先实现农药电子监管的示范省份。
二是农旅融合产业蓬勃发展。2017年,海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400个(其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2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02个、海南共享农庄试点61个),同比增长14.4%。直接从业人数3万人,同比增长16.5%。带动就业10万人,带动农户3.5万户,同比增长6.4%。2017年,接待游客2189万人次,同比增长11.2%;总收入130亿元,同比增长8.3%。人均年工资2.84万元,同比增长10.8%,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三是农业品牌建设有效推进。海南省农业厅出台了《海南省农业厅关于切实推进“三品一标”发展意见》《海南省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制定了30个海南名牌农产品标准,既激发了企业创建主体的积极性,又推进了海南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体系的构建。省财政每年下达奖励资金全部用于农业品牌建设工作,突出发展对本土地域特色产品的保护性种植(养殖)。截至2021年7月底,海南省“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达到447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88个,绿色食品108个,有机农产品1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9个。通过积极组织实施“三品一标”认证,使海南省地域特色的地理标志公用品牌和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大步踏入国家农业品牌平台。
四是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大力推进。海南省近几年着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自2017年1月,省政府与农业农村部签署《共同推进海南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省建设合作备忘录》以来,在各市县全面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种养结合能源环保型模式,生态循环农业成为海南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屯昌已形成全县域农业资源生态利用的大循环规划布局,为海南省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省确立了技术路径、积累了宝贵经验。琼海市、东方市及三亚市崖州区先后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试点市(县)。
一是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海南省级农业科技示范推广资金全部用于地方优势作物的品种改良及示范推广。逐步建立起农业科技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有效地解决了影响海南省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协调难、推动难的问题。积极推进海南航天工程育种研发中心种植实验基地建设,进行了100多个航天蔬菜品种的引种实验,对适应海南气候条件的13个航天蔬菜品种进行重点示范推广,航天育种产业化得到很大的发展。
二是深入推进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两年多来,围绕主导产业、主推技术和主推品种,建设了80余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各基地积极与农业科研单位或农业高校紧密对接,制定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目标,探索建立了“科研院所+示范基地+农技推广人员+新型经营主体”的成果转化模式。
三是加强推进南繁育制种基地和南繁科技城建设。通过“多规合一”,将三亚、陵水、乐东等市县适宜南繁育制种的基本农田26.8万亩划定为科研育种保护区,纳入永久性基本农田范围予以重点保护,实行用途管制。开展了5.3万亩科研育种核心区建设(原有核心区2.8万亩,新建核心区2.5万亩)。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大力推进南繁科技城建设,创新体制机制,联合海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共同提高南繁科研能力,打造南繁种子硅谷。
四是持续加强人才培育。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海南年均培训高素质农民超过1万人次,培训人数大幅增加,培训效果明显提升;实施万名中专生培养计划,超9000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接受了3年制中等职业学历教育。
一是全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完成确权耕地面积658.8万亩(含其他方式承包);确权承包农户98.9万户,确权到户率91%;完成了20个县级行政区的数据库建库,完成率91%,总体上提前1年完成了此项工作。省政府向国务院提交了专题报告,受到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的表扬。
二是农村土地流转得到规范。出台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琼办发〔2017〕30号),不断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使“三权”的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出台了《中共海南省委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琼发〔2017〕36号),全面落实中央改革部署,积极稳妥推进海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2018年全面启动东方市、海口琼山区作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国家试点县改革的工作。目前已完成6个试点村的改革工作,清产核资中共清查现金3497.35万元、经营性资产约1.51亿元、非经营性资产约1.06亿元、债权1179.47万元;集体土地5385.51亩、集体建设用地4956平方米,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8635人。试点村集体经济组织已初步建立,股权设置也已基本完成,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机制正逐步完善,为在全省全面推展工作提供了经验。两市区已全面推进改革,其他村组的清产核资和成员确认工作正顺利进行。出台的《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进一步盘活了集体资源资产,创新了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培育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四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得到培育发展。出台《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大力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关培训,为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奠定了政策基础。2020年,海南省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4家、省级龙头企业146家,国家示范社19家、省级示范社74家,1家省级合作社联合会、6个市县合作社联合会,1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企业的质量效益每年都得到较好地提升。
五是家庭农场发展得以大力推进。通过大力培育优秀家庭农场,2020年海南省进入农业农村部家庭农场名录的家庭农场有444家,新增加家庭农场130家,扶持了全省41家优秀家庭农场建设,农业部门备案的家庭农场共有1475家,家庭农场发展态势较好。
一是法律制度不断健全。经批准,颁布施行了《海南经济特区农药管理若干规定》《海南经济特区农药批发零售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持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稳定。
二是农业综合执法体制更加完善。推进各市县农业执法机构设置,加大执法人员、装备配备保障。通过全省联合执法检查等方式,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
三是检测系统逐步构建。全省现有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农业农村部管理)、海南省现代农业检验检测预警防控中心、罗牛山莱茵检测认证服务(海南)有限公司、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4家省级农产品检测机构,18个市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204个乡镇(区域)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站(中心)。海南对出岛农产品进行100%持证检查,检查、检测农产品10万个左右,检测样品合格率均达到98%以上,蔬菜监测合格率99.6%左右,水果、畜禽产品、生鲜乳抽检合格率保持100%;农药监测合格率达到91.7%以上,比农业农村部同期公布的全国抽检83.6%的合格率高出8.1个百分点;兽药、饲料质量检测合格率分别为93%、98%,饲料中瘦肉精等违禁药物零检出。
四是检测能力有效提升。建设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平台,实现检测报告单二维码管理,县级农产品质检中心(站)基本完成、乡镇(区域)级农产品质检站(点)逐步完善。检测重心由产出环节调整到生产环节,建立了冬季瓜菜生产大田监测制度,例行监测品种扩大到91种产品,检测体系正逐步得到完善。
一是财政支农投入不断加大。通过创新支农资金投入、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创新补贴方式或方向,实施耕地地力补贴,每年下达资金超4.9亿元,有效地改善了海南省耕地生态情况,农林水务支出从2009年到2017年增长138.83%,财政农业项目补贴资金从2013年到2019年增长190.45%(见图1-1)。
图1-1 2013—2019年海南农业补贴资金和农林水务支出
二是金融服务力度持续强化。加大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资金支持力度,积极落实再贷款政策,完成17.5亿元支农支小专项再贷款投放。
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基金设立。2018年1月,由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省金融办和海南中视等共同发起设立的首家共享农庄产业基金正式进入实质性运营。近几年,海南热带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加快设立,海南省农业厅联合省财政厅公开征集基金合作投资机构并选定中粮信托有限公司为合作机构,形成了农业产业基金公司组建实施方案。
四是农业保险持续健康发展。海南省下发了《海南省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17个农业保险险种;其中,中央财政补贴险种8个,体现海南特色农产品和海洋特色的险种9个,对中央险种和省级险种实行不同的财政补贴政策。
一是农业对外交流合作政策创设不断加强。根据国务院部署,编制《海南省促进农业对外合作实施方案》,建立了海南省农业对外合作厅际联席工作机制,出台了《海南热带农业“走出去”战略规划》,编制《“琼海农业对外开放合作实验区”建设纲要》《“柬中热带生态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纲要》《绿洲(柬埔寨)热带生态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从政策层面为创建境内农业对外合作试验区和境外农业示范园区提供了保障。
二是农业对外交流合作深入开展。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部署,深入开展琼台、琼非以及与东南亚农业的合作。总体建成“一场七区”(优良品种引种培育场,热带水果开发区、瓜菜种植开发区、热带花卉开发区、水产品繁育养殖区、甘蔗种植开发区、休闲农业开发区、农产品保鲜加工贸易区)。联合“走出去”企业在柬埔寨共同建设了“中—柬热带生态农业合作示范区”,在柬埔寨桔井省建设5200亩农业示范基地。琼海市和“柬埔寨—中国热带生态农业合作示范区”被农业农村部正式纳入首批“两区”创建单位。根据统计,海南台资农业企业及加工企业累计达650多家,完成实际投资9159万多美元,承租开发土地26万亩,遍布海南岛17个市县(白沙县没有台资企业),转移和吸收了当地5万多农民就业或从事季节工。
三是农业国际交流平台有力拓展。连续举办中国农业(博鳌)论坛、博鳌亚洲论坛农业分论坛、中非合作圆桌会议中非农业合作分会、中非农业合作研讨会、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等农业和农产品大型国际交流平台。其中,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每年吸引32个国家和28个省份的2700多家企业、5300多名客商参展;签订农产品订单总额近千亿元,订单兑现率达到80%以上。
海南省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面虽取得较大的进步,但整体来看农业产业布局仍不尽合理,“有特色、无规模,有规模、无品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比重有待提升;农业产业链不长,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加工业存在短板。全省主要以鲜活农产品交易为主,每年出岛的鲜活农产品约900万吨,但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多,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4∶1,与全国的2.1∶1、发达国家的3~4∶1还相差较大。农业产业发展还不均衡,农业发展用地规划和基本农田划分大多以种植业为主,养殖用地问题突出,制约了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和养殖方式转变。
一是农产品主要是“地产地销”,销售渠道单一。销售渠道是连接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在针对销售渠道调查中,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包括企业收购、网上电子平台、集贸市场、专业市场、直接销售和中介商收购等。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农产品是通过中介商销售和集贸市场收购,较少利用网上电子平台销售,说明海南省农产品在销售渠道上还较为传统和单一,特别是未能利用互联网进行销售,使得产品销售范围局限于周边地区,无法向外拓展。由于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单一性,产品的价格受到当地市场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被压低,特别是当市场受到冲击时无法及时将产品销售出去,造成收益大幅下降,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海南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见图1-2。
图1-2 海南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二是农产品物流的冷冻保鲜技术落后。目前,海南省农产品的全产业链冷藏物流尚未形成,农产品从田间采摘到初包装储藏这一阶段实行了冷藏,但在运输过程中无法实行冷藏,一般依靠棉被保温等传统方法来降低农产品的损耗。因为大部分运输的是未加工的鲜销农产品,限于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水平较低,造成了农产品腐烂和变质。
海南省耕地质量下降问题较为突出,全省耕地复种指数平均200%,远高于全国150%的平均水平。耕地质量等级整体水平不高,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0%,一等地仅占5.2%,而四等地以下占36.2%,全省90%以上耕地土壤为酸性,地力严重下降和病虫害频发,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安全。种子种苗供应难以保证,特别是健康种子种苗供应不足,给种植业可持续生产带来障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库及灌溉枢纽老化、灌溉方式粗放导致水资源浪费与短缺并存,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海南的土壤类型见图1-3。
图1-3 海南的土壤类型
一是农田基础设施薄弱。部分灌区设施老化严重,水资源调配能力不足,田间灌排工程不配套。海南省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288.69万亩,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45%,低于全国60%的平均水平,旱涝保收面积仅145.2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22.7%。
二是休闲农业基础设施亟待完善。休闲农业园区的水、电、路、通信、环境整治和标识系统等基础设施仍不配套。
三是农业信息化水平总体不高。农村信息基础相对薄弱,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信息化的市场、信息、服务和监管平台等都存在较大的困难。
四是公共服务体系仍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相关公共服务体系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2014—2019年海南农田基础设施数量见图1-4。
图1-4 2014—2019年海南农田基础设施数量
一是化肥用量基数仍然较大。近几年海南省化肥用量虽有所减少,但化肥亩均用量仍为全国的1.58倍,农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见图1-5)。
图1-5 2008—2017年海南省化肥施用量
二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较低。全省畜禽养殖粪便排放量约3964.1万吨,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并达到排放标准的规模化养殖场仅占24%,畜禽养殖污染处理成本偏高,散养畜禽养殖户粪污处理意识薄弱,缺乏设施设备、技术力量和资金,致使畜牧业所带来的污染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不高。部分秸秆被直接还田或焚烧,高值利用方式有待进一步开发。农业农村部要求2020年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0%,而海南省仅为45.3%,任务十分艰巨。
四是农业投入品废弃物问题亟待破解。全省田间残存的农业投入品废弃物(残膜、农药包装物和灌溉废弃管等)约5万吨,残留物还在以每年投入量30%的速度增长,尤其是超薄地膜使用量仍然较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政策措施还不完善,农田地膜残留污染问题仍然突出。
一方面,海南热带农业的病虫草害风险防范问题突出。以香蕉枯萎病、槟榔黄化病、柑橘黄龙病、椰心叶甲、椰子织蛾、薇甘菊、金钟藤和红火蚁为代表的重大病虫草害大面积发生,防控形势十分严峻。香蕉枯萎病的发生蔓延,使全省香蕉种植面积从前几年的近百万亩减至40万亩,槟榔黄化现象的发生率高达33%,福橙、琼中绿橙产业受柑橘黄龙病的危害严重,收获面积从2万多亩减至6000亩左右,椰心叶甲、椰子织蛾等对棕榈科植物,特别是椰子产业和景观造成严重影响,薇甘菊、金钟藤等对热带雨林威胁较大,病虫害的蔓延已经给产业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另一方面,自然风险防范问题严峻。台风、暴雨、季节性干旱、冬春季节局部低温阴雨、干热风和西部地区缺水等自然灾害多发,而目前农业保险特别是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尚不健全,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力度还不足。海南近40年自然灾害次数见图1-6。
图1-6 海南近40年自然灾害次数
海南农业发展基础条件薄弱,组织化程度低,多数种植户只关注种植生产环节,为了高产量和高收益,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不按标准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和生长调节剂,致使一些农产品化肥、农药的残留度超标,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环境。对产前产后工作关注较低,产品销售基本是单打独斗,缺乏统一管理的专业组织。同时,现有的社会技术服务机构数量较少,技术标准不统一,管理不规范,技术服务内容与生产所需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农资服务渠道上,农资供销社和专业合作社在农资供应上由于资金和市场信息的缺乏,没能充分发挥农资市场的主体作用,在市场供应紧张和农作物收成好时,往往提高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在技术服务内容上,大多只局限于农技一般知识和自有农资产品的介绍,而农作物全程技术解决方案、融资借贷、市场信息、新品种引进、农业保险及相关法律等方面,则缺少相应的培训和指导,不能适应海南省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需求,不利于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海南是以热带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农业省份,但是,岛内一方面存在农户种植的农产品销售价格不稳定、增产不增收等问题,另一方面海南岛内居民长期饱受高价农产品的困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农业经营水平低下,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低,农业产业链信息收集渠道有限、信息发布杂乱而不全。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的不断探索、建设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日趋成熟、完善,主要农产品在岛内实现有效、充分的供给保障将至关重要。与海南人口相接近的以色列在生产条件不佳的条件下,凭借其发达的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发展体系,不仅实现了农产品的自我保障,还能够大量供给欧洲,成为欧洲的果园和菜园,其创新农业生产技术的方式和农业产业化整合模式非常值得海南借鉴并引进应用。参考以色列农业产业链整合的合作运营模式,充分开展包括农业研发、创新和知识转移,有效运用农业科技以开发更先进、创新可持续的农业综合技术等(如采用先进的微灌溉施肥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和节约用水,建立适合的标准苗圃进行蔬菜和果园无病苗生产,采用以虫治虫、保护栽培和减少杀虫剂使用等),提高海南省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益,实现绿色产品大规模生产;改善当前小农经济的经营水平,增强农民创业能力、农业技术掌握和营销能力,服务于实现海南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