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全球石油市场新特点与新格局演变

王佩 李艾洁

近年来,全球宏观经济与地缘政治形势复杂多变,国际油价整体呈现震荡攀升态势,在俄乌冲突升级、全球需求旺盛、库存低位运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2022年国际油价时隔8年再度突破100美元/桶大关,下半年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国际油价虽震荡下行,但仍处于历史相对高位。全球石油市场整体呈现高油价、高贴水、高毛利、高需求、低库存、低供应、强结构的“四高两低一强”特征。本文在对比分析历史上两次高油价与本轮高油价异同点的基础上,总结本轮高油价下石油市场出现的一些新特征,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包括我国在高油价下应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推进国内增储上产,牢牢端稳能源饭碗;发挥消费市场潜力,持续增强贸易能力;完善战略石油储备轮换机制,尝试开展市场化操作;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石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关键词 高油价;俄乌冲突;供需;战略石油储备;能源转型

一、历史上三次高油价对比

自20世纪80年代原油期货诞生以来,在供需、金融、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历史上布伦特原油价格共有3次突破100美元/桶大关,分别是2008年(持续7个月)、2011—2014年(持续3年多)和2022年(持续4个月)(见图1)。

图1 近30年布伦特原油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路透社,联合石化市场战略部

(一)2008年:油价最高飙升至146美元/桶

2008年2—9月,布伦特原油价格突破100美元/桶大关,其中7月3日飙升至146.08美元/桶的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油价快速上涨的原因主要是受供需面推动,一是全球宏观经济向好,新兴经济体的经济高速增长带动全球石油需求快速攀升;二是地缘政治不稳定使短期供应中断频发,欧佩克产量增长低于预期;三是全球库存水平维持低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原油和成品油库存均呈现下降趋势;四是美元持续贬值,全球呈现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基金转而投向大宗商品市场寻求暴利。

(二)2011—2014年:油价维持长达3年半的3位数运行

2011—2014年,国际油价维持了长达3年半的3位数运行,布伦特油价自2011年1月31日突破100美元/桶大关,在2011年4月8日触及126.65美元/桶高点,直至2014年9月9日才跌破100美元/桶关口。2011年油价大涨主要由于地缘政治和供应主导了市场走势,特别是“阿拉伯之春”民主化运动席卷北非和西亚地区,中东产油国供应大幅减少。此外,美国以及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石油需求均迎来强劲增长,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家的货币政策持续保持宽松,大量资金涌入石油市场等因素也对国际油价构成较强支撑。

(三)2022年2月底至7月:俄乌冲突推动油价迅速迈上100美元/桶大关

2022年2月下旬开始,国际油价急剧飙升,布伦特油价于2月28日突破100美元/桶关口,3月7日盘中一度飙升至139美元/桶,3月8日收盘价上涨至127.98美元/桶,此后在100~120美元/桶波动。直至7月12日,由于美元指数再创20年以来新高,大宗商品价格全面下跌,投资者对全球经济放缓的担忧持续升温,宏观经济压力再次占据上风,国际油价跌破100美元/桶大关。本轮油价大幅上涨主要受到地缘政治动荡和供需基本面偏紧的共同推动作用,一是俄乌冲突骤然升级且有长期化倾向,欧盟及7国集团对俄罗斯的能源制裁升级加码;二是高油价及低剩余产能导致“欧佩克+”缺乏增产意愿和增产能力,美国产量增长缓慢;三是全球大部分国家陆续放开封锁措施,欧美国家的石油需求持续复苏;四是全球石油库存低位运行,对供应中断的缓冲空间有限。

(四)三次高油价对比分析

从相同点来看,一是三次高油价均体现出欧佩克对石油市场的影响举足轻重,2008年的欧佩克限产、2011年的利比亚内战以及本轮高油价下的“欧佩克+”减产,都是国际油价快速上涨的重要推手;二是三次高油价均伴随石油需求表现良好,2008年之前全球石油需求持续增加、2011—2014年石油需求重新回暖、2022年后疫情时代需求复苏,都是国际油价高位运行的关键支撑(见表1)。从不同点来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导致油价7个月后冲高回落,2011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复苏则支撑油价维持了3年的高位运行,而2022年开始的俄乌冲突则成为油价迈上100美元/桶的导火索。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本轮高油价伴随着全球能源大转型,世界向清洁和低碳能源迈进,传统化石能源上游投资显著下降,在新旧能源转换过程中造成供应结构性失衡,成为油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同时,正是因为全球能源转型,石油需求峰值越来越近,不排除本轮高油价是石油市场最后的“狂欢”,2022年以及未来的两三年或成为最后一个高油价时代。

表1 三次高油价对比

资料来源:路透社,联合石化市场战略部

二、本轮高油价下全球石油市场新特点

2022年以来,受全球石油需求强劲复苏、供应增长乏力、俄乌冲突升级等影响,国际油价大幅攀升,3月布伦特和WTI油价一度突破130美元/桶;二季度以来,美国和国际能源署(IEA)联合释放石油储备,叠加我国疫情升温导致防控措施升级,油价一度回落至100美元/桶左右;6月初,在欧盟出台第六轮制裁、我国疫情显著好转的情况下,油价再度迈上120美元/桶大关。7月以来,受各国央行加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影响,国际油价在疲软的经济面和紧张的供应面来回拉锯中震荡下行,油价虽承压下行,但仍位于90美元/桶上方,处于历史高位。12月末仍位于85美元/桶上方,处于历史相对高位。整体而言,石油市场呈现高油价、高贴水、高毛利、高需求、低供应、低库存、强结构的“四高两低一强”特征,动荡的地缘政治局势使该特征更加凸显。

(一)高油价:俄乌冲突推动油价迅速迈上100美元/桶大关

2022年以来,受俄乌冲突升级、欧美对俄罗斯加大制裁的影响,市场对供应中断的担忧加剧,国际油价急剧飙升,布伦特和WTI油价双双突破100美元/桶关口。布伦特油价于2月28日达到100美元/桶,3月7日飙升至139美元/桶,呈现巨幅震荡、极高波动率的特征。3月8日,布伦特油价上涨至127.98美元/桶,较2月23日(俄乌冲突升级前)上涨了32%,创2008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WTI油价上涨至123.70美元/桶,较2月23日上涨了34%,创2008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4月初以来,受美国联合国际能源署大规模放储的影响,叠加中国疫情恶化,市场基本面显著走弱,但欧美持续对俄的制裁加码令市场情绪再度升温,5—6月国际油价剧烈波动并继续呈高位震荡走势。

下半年以来,由于各国央行不断加大货币政策紧缩力度,流动性抽紧,宏观经济景气度较低,叠加俄罗斯供应下降低于预期、利比亚产量快速回升、美国释放历史最大规模战略储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供应紧张局面,国际油价整体呈震荡下行趋势。布伦特原油价格由6月下旬的高点123.58美元/桶回落至85.91美元/桶,WTI原油期货价格由6月下旬的高点122.11美元/桶回落至80.26美元/桶,跌幅分别达30%和34%,回吐2月底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的全部涨幅,但整体而言仍处于历史相对高位。

(二)高贴水:原油现货贴水大幅走高

随着原油期货价格持续上涨,除俄罗斯原油以外的其他原油的现货价格也呈水涨船高态势。欧美对俄罗斯的制裁层层加码,近日欧盟已通过10轮制裁,其中第六轮制裁明确12月5日停止俄罗斯原油进口,2023年2月5日停止俄罗斯成品油进口。当前,买家采购俄罗斯原油在信用证开立、油轮租用、船运保险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越来越多的炼油商和贸易商已经停止采购俄罗斯原油,转而寻求其他地区的资源来替代俄罗斯原油,导致全球其他区域原油升水大幅上涨,其中北海Forties原油较即期布伦特原油升水一度上涨至3.35美元/桶,创1995年路透社创立该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5月,沙特阿拉伯轻质原油官价为普氏迪拜和迪拜商品交易所(DME)阿曼原油的均价升水9.35美元/桶,创历史最高水平,西非、南北美等产油区主要油种现货贴水全面上涨。制裁叠加恐慌令市场担忧情绪有增无减,2022年原油现货价格总体维持较高水平。

下半年以来,中东地区官价高位回调,西非地区贴水有所回落。2022年,沙中官价平均为阿曼/迪拜+4.87美元/桶,同比高3.51美元/桶。近期沙特阿拉伯大幅下调10月官价,沙中官价回落4美元/桶至阿曼/迪拜+3.75美元/桶。与此同时,受驾驶季需求不及预期叠加检修季节来临影响,实货市场整体看弱,西非地区油种贴水冲高回落。此外,由于美国国内需求平稳,欧洲炼厂秋季检修从而减少对美国轻质油的需求,叠加战略储备大规模释放,市场持续走弱,北美市场报价也呈走低态势。

(三)高毛利:炼油毛利持续走强,下半年小幅回落

2022年以来,在全球石油需求复苏的拉动下,美国墨西哥湾、欧洲地区、新加坡的炼油毛利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美国墨西哥湾地区炼油毛利一度攀升至50美元/桶,欧洲地区炼油毛利一度飙升至35美元/桶,新加坡地区炼油毛利一度回升至26美元/桶,几乎是正常水平的2~3倍(见图2)。柴油裂解价差大幅走高,成为表现最亮眼的品种。俄乌冲突导致贸易商减少采购俄罗斯柴油,西方国家柴油市场迅速走强,欧洲柴油裂解价差在4月29日达到53.23美元/桶的历史新高,亚太柴油裂解价差也在5月5日飙升至58.12美元/桶的历史最高水平。

图2 美国墨西哥湾、欧洲地区、新加坡复杂型炼厂加工收益变化

资料来源:路透社,联合石化市场战略部

2022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全球石油需求不及预期,三地炼油中心毛利整体大幅回落,美国墨西哥湾地区炼油毛利从53.22美元/桶的历史相对高位大幅回落至14.6美元/桶,降幅达73%,12月末回升至近30美元/桶;欧洲鹿特丹炼油毛利大跌87%至4美元/桶左右,为2020年2月以来最低水平,12月末回升至约17美元/桶;新加坡地区炼油毛利从30美元/桶以上的高点,一度跌至仅-2.5美元/桶,跌幅高达108%,12月末回升至约11美元/桶。从主要油品表现来看,新加坡汽油裂解价差较历史相对高位的42美元/桶下跌108%至-3.18美元/桶,为2022年3月下旬以来最低水平,年底回升至约14美元/桶;柴油裂解价差下跌67%至24.94美元/桶,年底回升至约37美元/桶;航煤裂解价差回落71%至18.07美元/桶,年底回升至约37美元/桶;总体而言,中质馏分油裂解价差仍位于历史较高水平。

(四)高需求:全球需求整体呈稳步复苏态势

2022年上半年,随着全球主要地区和国家陆续放松管控,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和石油需求带来的边际影响逐渐消退,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的石油需求呈现强势回升,汽油与柴油需求甚至超过疫情前水平。2022年1—5月,美国石油需求量平均为2000万桶/日左右,接近疫情前的2054万桶/日水平,其中3月美国石油需求量为2051万桶/日,已基本恢复至疫情之前。欧洲国家石油需求量基本恢复至疫情前的95%,法国、英国和德国等主要国家的柴油消费强劲增长。此外,东南亚多国放宽入境限制,新加坡于3月底全面解封并取消出入境限制,印度也恢复国际客运航班,为停飞两年之后的首次恢复,印度石油需求已经恢复至500万桶/日左右的正常水平。2022年3—5月中国疫情出现明显反弹,多个省份和地区重新实施严格的封锁和限制措施,对道路交通和航空用油造成显著影响。

下半年以来,受疫情反复和高油价影响,2022年驾驶季(5月底至9月初)主要国家的石油需求呈现旺季不旺态势。美国石油需求自5月开始反季节下行,7月美国汽油需求降至859万桶/日,同比减少72万桶/日,较2015—2019年同期下降近100万桶/日;欧洲主要国家道路交通用油环比基本持平,6月英国汽油需求较2017—2019年同期平均水平下降12%。航空出行陷入停滞,德国和英国航空出行指数维持在疫情前正常水平的65%左右;7月我国部分地区疫情反复对暑假驾车出行构成抑制,汽油需求未出现报复性反弹,整体呈趋稳态势。2022年我国入汛时间早、暴雨多、灾害重,工程基建进程明显受阻,叠加夏季农业用油结束、进入休渔期,令柴油需求承压,在下半年呈回落态势,但降幅在合理预期内。此外,随着12月初防疫措施的逐步放开,中国石油需求逐步复苏。12月,我国道路交通指数恢复至2019年的93%,航空交通指数恢复至2019年的43%。随着社会经济恢复,我国需求回暖有望引领全球石油需求复苏。

(五)低供应:欧佩克增长乏力,全球石油供应显著放缓

随着国际油价攀升至近年来高位,“欧佩克+”主要产油国成为最大受益方,其增产意愿明显不足,原油产量仍低于协议规定的产量上限(见图3)。与此同时,欧佩克产油国剩余产能也呈现持续下降态势,仅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拥有充足产能,以沙特阿拉伯为代表的欧佩克组织7—8月坚持履行逐月小幅增产40万桶/日左右协议,增产规模为64.8万桶/日,增幅较为有限。10月,欧佩克+部长级会议达成减产200万桶/日协议,并维持该减产协议至2023年底,体现出欧佩克+限产保价的强烈意愿。此外,伊核谈判再生变数,伊朗回归市场或推迟至2023年下半年。非欧佩克方面,2021年以来美国原油产量并未出现显著回升,12月美国周度原油产量平均为1208万桶/日,较年初仅增加38万桶/日,总体增幅显著低于预期。受制于生产商控制资本支出并提高股东回报、高通胀带来的上游人力和原材料成本增加等,预计2023年美国原油产量增幅仍然有限。

图3 “欧佩克+”原油产量及目标产量

资料来源:欧佩克,联合石化市场战略部

(六)低库存:全球石油库存低位运行,欧美联合释放储备

2022年以来,新冠疫情影响逐步消退令全球石油需求继续向好,而供应端增长并未出现加速回升态势,全球石油库存维持低位运行。202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商业石油库存创下8年新低,战略石油库存创12年新低,全球原油库存创5年新低,全球成品油库存也显著低于5年均值(见图4)。为缓解石油市场供应短缺压力,美国联合国际能源署宣布从5月开始释放石油储备近2.4亿桶,释放期限为6个月,相当于半年内供应增加133万桶/日,创历史最大投放规模。美国政府于7月末再次宣布释放20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对缓解供应压力起到积极作用,发挥了稳定石油市场的压舱石作用。12月,美国能源部宣布将招标采购300万桶战略储备原油,2023年2月交付,这是自1.8亿桶战储原油释放后,首次宣布回购战储,对油价构成一定支撑。然而,随着战略石油储备释放,2022年底美国的战略储备已降至3.72亿桶,为1983年12月以来最低水平,意味着全球能够用来应对突发性供应中断的能力显著下降,后期的补库需求也日渐增加。

图4 全球陆上原油库存(除中国)

资料来源:Kayrros,联合石化市场战略部

(七)强结构:基准原油价格结构走强,首次行价差显著拉宽

从基准原油价格结构来看,2022年上半年,随着市场对供应的担忧推动基准原油价格走高,布伦特首次行价差从年初的0.8美元/桶大幅拉宽至5月的7.2美元/桶,WTI原油首次行价差从年初的0.3美元/桶拉宽至3月的4.05美元/桶,普氏迪拜(DTD Brent/Platts Dubai)首次行价差从年初的0.57美元/桶拉宽至3月的4.7美元/桶。下半年,由于经济衰退拖累需求走弱的担忧持续加剧,布伦特和WTI首次行价差逐渐收窄,前端价差时隔两年一度转入负值区间。总体来看,2022年全年布伦特首次行价差平均为1.83美元/桶,同比拉宽1.29美元/桶;WTI首次行价差平均为1.34美元/桶,同比拉宽1.02美元/桶;普氏迪拜首次行价差平均为2.35美元/桶,同比拉宽1.59美元/桶。2022年迪拜原油价格结构最强,布伦特原油次之,WTI原油偏弱。

从基准原油价差来看,俄乌冲突背景下供需基本面趋紧对布伦特价格构成较强支撑,美国为平抑其国内高油价释放战略储备石油一定程度令WTI价格承压,美国库存不断消化、库欣库存持续低位运行,2022年基准原油价差整体拉宽,WTI与布伦特平均价差为-4.63美元/桶,同比拉宽1.79美元/桶;2022年轻重质原油价差显著拉宽,布伦特现货与普氏迪拜平均价差为4.92美元/桶,同比拉宽3.40美元/桶;布伦特与普氏迪拜期货转掉期(EFS)平均价差为7.75美元/桶,同比拉宽4.57美元/桶。

图5 三大基准原油首次行价差

资料来源:路透社,联合石化市场战略部

三、中国石油行业应对举措建议

面对俄乌冲突带来的全球石油市场巨变和不断演化的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石油行业应保持战略定力。对内,要持续加大增储上产,完善战略储备轮换机制,并加快推动新能源行业发展;对外,要持续增强贸易能力,发挥以融促产优势,持续提升能源安全保供能力。

(一)推进增储上产,深化油气体制改革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基石,只有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才能充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和科研资金投入力度,千方百计推进油气增储上产,以三大石油公司为首的石油企业油气生产关键指标明显上升。同时,我国老油田开发已整体处于中高含水阶段,稳产和增产难度大、成本高。建议国家适当提高石油特别收益金起征点,减轻国内油气上游项目成本;给予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政策扶持和补贴,挖掘我国页岩油气资源潜力;同时,继续深化油气体制改革,进一步打破社会资本进入上游勘探开发领域的壁垒。

(二)发挥国内市场消费潜力,持续增强贸易能力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气进口国,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4亿多人口带来较大的市场消费潜力,我国有望保持全球最大油气进口国地位。当前,中国是中东、西非地区原油的最大采购商,占北海窗口成交量的1/3。近几年,中国在全球能源市场的话语权逐渐提高,逐步参与或引领国际油气市场规则的制定,在能源市场上传递中国声音。此外,上海期货交易所(INE)推出上海原油期货(SC),有望成为反映中国及亚太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原油定价基准。未来,我国仍需要不断开拓新市场、挖掘新机会,多元化油气供给主体,持续拓宽油气进口来源,持续提升全球化贸易能力;积极做好国际原油市场分析,并合理利用金融工具开展套期保值,以缓解地缘政治等不确定因素对国内油气供应的负面冲击,提升油气安全供应的能力。

(三)完善战略石油储备轮换机制,保障能源安全

战略储备是一国应对突发性供应中断、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年的建设,我国能源储备体系不断健全,庞大的储备规模运营成本虽然很高,但启用频率偏低,特别是我国战略石油储备自2008年收储以来,仅在2021年有过一次公开的小规模放储的经历。近年来,国际油价大幅波动,石油市场经历了供应紧张、贴水飙升、运费暴涨等各种局面,但我国石油储备在这些市场变化中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此外,原油的物理特征决定了其在储存7年后会发生较明显的沉淀,严重影响品质。建议进一步完善战略石油储备轮换和释放机制,出台明确的管理办法,形成固定的操作流程,在国际社会出现突发性供应中断和油价大幅飙升之际,充分发挥战略石油储备的缓冲功能,切实保障能源安全。

(四)发挥金融资本优势,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本次俄乌冲突凸显了“金融战”的意义。欧美国家出台多项金融制裁措施,并祭出“金融核武器”大旗,将多家俄罗斯银行踢出环球银行金融电讯系统(SWIFT),对俄能源出口造成致命打击。近年来,我国产业资本在“走出去”的同时,金融资本却并未同步“走出去”,产融结合力度不足。过去7年,中国央行打造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在人民币结算和境内报文传送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是在跨境清算方面还主要依赖SWIFT系统。建议金融资本在支持能源企业获取一手资源、对冲市场风险、进行金融结算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以融促产、产融结合,统一对外,提升能源领域定价权,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五)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推动石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体现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自2020年9月22日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各行各业都加速推进碳减排计划,石油行业快速推出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中国石化提出打造“油气氢电服”综合加能站,中国石油推动向“油气热电氢”综合型能源公司转型。建议我国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探索推出碳交易金融工具,吸纳更多参与主体,提高碳市场活跃度,并为应对国际碳关税提前做好准备;继续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逐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需求依赖;加大对能源结构转型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为石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更多支撑。

参考文献

[1]王佩,任娜,蔡艺,等.高油价下全球石油市场新特点和石油贸易新趋势[J].国际石油经济,2022,30(6):35-44.

[2]IEA.Oil Market Report[R].2022.

[3]OPEC.Monthly Oil Market Report[R].2022.

[4]李晓.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国际货币格局[J].中国外汇,2021(11).

[5]美国边境碳调节BCA解读[R/OL].广东碳排放权交易所网站,2021-08-04.http://www.cnemission.cn/article/jydt/scyj/202108/202108 00002259.shtml.

[6]任平.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N].人民日报,2022.

[7]美国环保协会(EDF),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2021国内碳价格形成机制研究报告[R].2021. 80gSS5j55T140RHtXN3d49eokGZlq3ru8eMqw4qDCfyoTgHhA1QWsu23LHR9bCG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