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信息化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

一、乡村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一)政府引导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包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在内的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六大任务,第一次正式把乡村振兴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明确了乡村振兴行动的目标任务,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要求。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前提。早在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为目标,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产业交叉融合互动发展”。2019年7月更是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为各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各类政策、规划、文件的出台以及农业降成本、补短板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的颁布,明确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定位,厘清了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凝炼了乡村产业振兴的要求,为乡村产业发展营造了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

(二)市场经济推动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多、过程复杂,加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种隐性风险逐步显现。在经济新常态下,过去的拼资源、拼环境、以追求产量为主的增产方式已不再适用,乡村产业发展重点转为推进农业生产技术研发与应用、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及品牌推广、培育和发展新兴乡村产业与业态,推动乡村产业优化升级,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一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伴随着消费方式的多元化、消费场景的多样化发展,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均得到进一步释放,消费市场不断扩大,为乡村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一方面,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城市居民对优质农产品与农村休闲旅游等的需求逐渐增大,如平谷大桃、昌平草莓、大兴西瓜等区域特色品牌优质农产品以及休闲、观光、体验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需求量迅速增大;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作用下,农民食品类消费支出较上年名义增长速度呈加快态势,迫切需要农产品市场不断增加优质农产品供应,乡村不断丰富农业生产生活服务类型。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催生了农村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新业态,推动了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二是质量兴农、品牌兴农市场要求不断推进乡村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把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作为核心任务,推动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目前我国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理念尚未普及,农产品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绿色优质特色产品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立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推进乡村产业优化升级,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进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三)创新驱动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过去,我国乡村产业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农村人口红利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当前,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资源能源低成本优势逐步下降,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瓶颈。而科技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优势持续时间长等突出特点,通过科技创新驱动能够实现乡村产业发展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能够有效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一是科技创新有助于放大各生产要素产能。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是科技创新有助于为乡村产业兴旺提供科学指引。当前资源环境对我国传统农业产业发展的约束日益趋紧,生产成本不断抬升,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因此需要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发展道路。科技创新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加快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化融合,催生了包括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等乡村产业新模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二、信息化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一)信息化加速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向乡村产业的渗透,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而信息化正是解决乡村产业融合问题的新法宝。信息化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渗透,通过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集成云计算、大数据等核心技术,推进农业物联网平台的设计与部署,实现存储、计算、数据、知识、系统、工具等资源的协同共享。利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感知动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及生命体征,应用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对动植物生长发育及环境因素的精准、及时、有效控制。信息化技术的渗透作用催生了诸如猪联网、育种平台等信息技术软件平台,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二)信息化推动了乡村产业资源的整合,提升了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农业科技的进步需要通过农业资源在一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来实现,信息化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共享和再利用,加速了农业科技的创新循环。在农业技术资源方面,随着12316、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平台与技术向农村不断渗透,普通农民不出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出户就可共享到便捷、经济、高效的生产信息服务,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有效统筹了农业公益性服务资源、农村社会化服务资源等,整合了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服务等,实现了农业技术资源的共享。在农机装备资源方面,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机装备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帮助传统的农机实现了定位导航、联动呼叫、智能测亩、数据统计管理等智能化、精准化功能,并且农机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搭建,可以实现农场内部办公与业务自动化,有效建立农机监督、农机管理、农机推广等农机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机装备资源共享。在农业人才资源方面,随着国家信息进村入户等工作的开展,农业领域的相关专家通过信息网络把科学生产、科学育种、科学管理、科学防灾等一系列服务提供给农村,同时,还通过如农业农村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管理平台等农业科技人才教育管理平台,对农民进行系统化、精准化的培训,帮助农民充分感受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与便利化,实现了农业专家、农技专业人才资源在区域间的共享。

(三)信息化带动了乡村产业的融合创新,催生了乡村产业新业态

随着农业信息化在农村地区的大力推广,以及精准农业、三网融合等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在全国各地的示范,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发生优化。信息化加快了农业产业生产方式的改变,缩短了田间地头与销售终端的距离,有助于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无缝结合,使得生产方式向消费者需求引导型转变,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信息化加速了农业向清洁型、低耗型产业转变,信息化手段一方面能够对农业生产的产中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资源良性循环利用,加速农业从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向清洁型、低耗能产业转变。信息化加速了农业向知识、技术型产业的转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有效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并刺激农村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应用程度高的产业发展,加速了农业从劳动、能源、资金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Ym2CUFuaVNIijYzQLrKXQErBwHo2Kk+mo7RvHPxUS13xoFkeXeV33Qjb8hRYPYV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