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以个人和家庭为中心的传统养老问题逐渐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态势的日益严重和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因此,养老需求和养老金发放的高度匹配对健全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意义重大。

从需求主体的角度看,老年群体的数量、结构、空间分布及素质等特征对健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具有显著的影响。

从数量看,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速度快、规模大的特征。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49亿,占总人口的17.9%;65岁及以上人口达1.67亿,占总人口的11.9%。但是,老年人口的参保率却比较低,不容乐观。截至2017年年底,参加全国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91548万,比2016年年底增加2771万人,增长率由2016年的3.43%下降至2017年的3.12%。2012年以后,制度赡养率逐年上升,资料显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赡养率由2011年的31.65%上升到2017年的37.67%,离退休人数的增速快于参保职工人数的增速。

从参保人数及制度赡养率的变化可以看出,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老年抚养系数,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养老金供给稳定性造成了沉重的压力。基本养老保险作为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一支柱,养老金储备的充足与否对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具有重要的保障功能。

从老年人口结构特征看,高龄少子化逐渐成为老龄化社会的特征之一。随着老年人口寿命的延长和家庭养老保障功能的弱化,老年人口将越来越依赖养老保险制度。而随着高龄老人数量的增加,养老金结构性需求也将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养老金供给可持续性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

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之间也具有密切联系。由于中国老年人口区域分布不均衡和经济发展失衡等问题,各地区财政部门出现支付养老金的支付能力与老年人的需求不匹配的情况。人口老龄化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2017年,四川、重庆、江苏和辽宁四个省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经超过总人口的13%,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以上地区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将快于其他省份,老年人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需求程度也高于其他省份。

人口健康状况是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对养老金的需求程度与健康状况联系紧密。随着老年人口寿命的延长,近年来,老年群体中失能失智老人数量也在持续增加,特别是高龄老人病残率较高,是老年群体中最为脆弱的群体。由于每个家庭和老年人个人经济能力有限,多数家庭和老年人个人依靠养老金维持家庭的日常开支,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养老金供给的负担。

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以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为原则,由于中国是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养老金的支付能力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2007—2016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从8.1%增加到10.8%,而0~14岁人口占比从19.4%下降到16.7%。国家老龄办2015年发布的预测数据显示,到2022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增至2.68亿,比重升至18.5%;到2036年,老龄人口进一步增加至4.23亿,比重升至29.1%;到2053年,老龄人口将达到4.87亿的峰值,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达到34.8%。一方面是老年人口的持续增加,另一方面是青壮年人口生育意愿和生育率的持续降低,这种人口发展趋势有可能造成未来养老金储备不足和代际供养关系的紧张。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增加了2269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增加了408万。可是在大多数年份里,基金支出增长率大于基金收入增长率。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指出,仅从制度赡养率上看,未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支付压力将不断提升。简单地说,2019年1个离退休者由接近2个缴费者赡养,但到2050年前后,几乎是1个缴费者需要赡养1个离退休者。因此,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养老金的需求及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已经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近年来,随着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中国建立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共养老保险计划。中国政府在基本养老保险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并于2016年11月获得了国际社会保障协会颁发的“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有91548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其中,有40293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5125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在看到中国基本养老制度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还应清晰地认识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比如,公平性问题、可持续性问题、权责厘定问题、制度分割问题、统筹层次问题等,在这些问题中,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可持续性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任何养老保险项目都是长期性的项目,可持续性至关重要。而由政府部门组织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能否持续健康良性运行,不仅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年老之后的基本生活,而且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从客观上讲,由于历史原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缺陷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等,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仍是现阶段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矛盾。

总体趋势显示,如果去除财政补贴资金,未来中国养老金“缺口”会越来越严重。中国不断加深的老龄化和不断提高的老年抚养比,已经形成了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与支出的巨额缺口预期,未来老龄化的状况和发展趋势也强化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不可持续性风险预期。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明确将“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作为我国社保制度改革的方针,“可持续”则是改革的重点。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指出,新时代的中国社会要面对新的主要矛盾,就人口老龄化的考验而言,需要面对的主要矛盾则是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与社会经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未来中国社保制度应该是多层次的,具备“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整体特征,尤其是“可持续”是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基于此,科学测算未来老龄化高峰时期各类养老金缺口的规模,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这将直接影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整体发展。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老龄化高峰时期养老金缺口规模和应对养老金缺口政策的系统研究,有助于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更科学,更可持续、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未来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金收支规模的测算,可以为养老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研究解决未来老龄化高峰时期养老金缺口的政策,既有助于促进未来养老保险领域的配套制度改革进程,也有利于促进和保障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EYhhL1rz3cAduJg/gyC6pbX6ui5SroqHXelEVWbEumxYGN4L7vw8yQExX3+taxb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