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中国的老龄化发展,是在经济社会还不够发达的大背景下,并与家庭结构小型化、微型化趋势相叠加,表现出独特的老龄化特征,由此而引发的问题也更为严峻。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老年人口规模巨大

国家统计局在2019年公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表明,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954亿,同期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495亿,占大陆总人口的17.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666亿,占大陆总人口的11.9%。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1.44亿,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一半,占全球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而且到2020年要比2005年净增1个亿,要达到2.48亿。2020年以后,几乎每10年要纯增1亿多人,到2051年,达到最大值4.37亿,占到当时总人口的30%以上。据估测,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超过4亿。

(二)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人均寿命持续延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年快速增加,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经从青壮年型人口结构转向老年型人口结构(见表3-1)。

表3-1 各年龄组人口占比

资料来源: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整理而得

由表3-1可知,以5年为一个周期,1990—2015年,我国0~14周岁人口比重从27.7%下降至16.5%;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则由5.6%增加到10.5%。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青壮年型转向老年型仅用了20年左右,即完成了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如瑞典大约用了40年,英国大约用了80年),见图3-1。并且可以预测,随着生育率的降低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将会越来越快。

图3-1 1978—2016年中国与世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

(三)老年人口具有明显的高龄化增长趋势

根据国际上对人口不同年龄的划分标准,我国官方以及习惯上将80岁以上的老人称为高龄老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迅速发展并不断深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社会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人民群众健康状况了有了质的飞跃,我国人口预期寿命有了较大幅度延长。截至2018年年底,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大大延长,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平均寿命达到77岁,预计2030年将达到79岁。随着预期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持续降低,预计到21世纪中叶,高龄人口将达到9000万左右,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30%以上,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将随之达到8%左右,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见表3-2)。

表3-2 部分国家高龄人口年均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0 Revision Volume 1:Comprehensive Tables[R]. United Nations,New York, 2001.

(四)老龄化具有明显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明显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在城乡差异方面,我国农村老龄化比城镇更为严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60岁以上老人占比高于城镇;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远快于城镇。究其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尤其是人口城镇化的进程中,更多的年轻人由农村迁向城市,加剧了农村的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的城乡比较如表3-3所示。

表3-3 人口老龄化的城乡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整理而得

根据表3-3数据可知,2000年,农村60岁以上老人占比比镇高1.86个百分点,比城市高0.94个百分点;到六普时期,即2010年,农村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比镇高2.96个百分点,比城市高3.50个百分点。

在区域差异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特征,呈现出明显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高,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的特征,如图3-2所示。

图3-2 2000—2016年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人口老龄化程度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地理位置,可将我国划分为东北、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四大区域。这四大区域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如图3-2所示,2006年之前,人口老龄化状况由轻到重依次是东北、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这一分布呈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分布相一致的特征,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严重;2006年开始,这一特征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尤其是2010年以后,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分布呈现出东北最高、西部次之、东部沿海第三、中部最低的特征;从2015年开始,西部人口老龄化程度开始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这种变化的原因,同样可以从劳动力流动和生育率的地区差异来解释。

(五)高龄少子现象日益突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发布的《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除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外,总人口为13.75亿,比2015年年底增加680万。全年出生人口1655万,出生率为12.07%;死亡人口975万,死亡率为7.11%;自然增长率为4.96%;人均预期寿命为76.34岁。0~15岁人口为24166万,占比17.6%;60岁及以上人口为22200万,占比16.1% 。少儿人口不断下降,老年人口不断上升,二者占比已经比较接近。这一趋势,也可以从表3-3得到印证,无论是乡村、镇还是城市人口中,0~14周岁人口所占比重,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到第六次人口普查,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回望历史,根据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1982—2016年,少儿人口每年减少362.1万,而与此同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每年增加277万,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老化和顶部老化同时发力,形成中国特色的“高龄少子”人口演化格局。中国的少子老龄化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较大障碍,一方面,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开始连年减少,2016年减少487万;另一方面,离退休人口和农村老年人口的增加导致养老负担急剧加大。

(六)业已呈现出未富先老特征

经济发达国家开始迈入人口老龄化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多在5000美元以上。而我国在2000年开始迈入人口老龄化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856美元,处于发展中国家较低收入水平。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3年刚超过1000美元,2008年超过2000美元,2014年超过7000美元,2016年超过8000美元,到2020年才可能突破10000美元 。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即尚处发展中时期就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并且发展迅速,即所谓的“未富先老”。因此,我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尚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世界上多数经济发达国家都是“先富后老”或“老富同步”,即在人口老龄化方面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保障。我国则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的状况下就已经进行人口老龄化状况,呈现出明显的“未富先老”的典型特征。例如,同样是东亚国家,日本和韩国均是在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以上时才进入老龄化;美国则是在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时迈入人口老龄化;英国在迈入老龄化社会后的人均GDP更是超过了20000美元。为什么我国人口老龄化会与国际发达国家的规律相违背?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直至2016年才放开二胎,打破了长期坚持的一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这种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所占比重不断攀升,在这种背景下,导致我国养老保险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现有的经济积累在突如其来的人口老龄化面前无力保障,即便已经在实行的养老保障,也是低水平的保障。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长期空白,即使近年来,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养老保险,以及正在进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改革,但也仅仅领取几十元的基础养老金,因此,养老替代处于低水平状况。

(七)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出现是在理论匮乏、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出现的。在制度、理念、认知、财力、物力、理论等各方面准备严重不足。具体在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方面,不仅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供给严重不足、明显缺位,养老服务发展缓慢,而且养老机构缺乏、养老措施单一,养老供给严重不足。根据民政部发布的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各类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及相关设施不足10万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仅有3.3万个,另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将近1.9万个和互助型的养老设施4万个,以及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1783个;在养老床位方面,各关养老床位不足600万张,远远不能满足数以亿计的老龄人口养老需要,平均每千名老人平均养老床位不足6%,远远低于西方国家每千名老年人平均50~70张床位。2016年11月发布的《北京市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提到,北京市养老机构床位缺口为3.12万张。首善之区尚且如此,国内其他地区情况更加堪忧。

(八)孤独终老现象日益突出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口流动不断加快,流动规模不断加大,此为,家庭小型化、微型化趋势日益明显,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使留守老人、独居老人日益增多并逐渐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现象。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6)》显示,中国的家庭结构呈现小型化、微型化趋势,3人核心家庭成为家庭类型主体,另有相当数量的丁克家庭,独身家庭、空巢家庭不断涌现。调查数据显示,在老年人居住状态中,总数的一半为空巢老人,而空巢老人中,20%为独居老人,41.9%为与老伴在一起居住。这种趋势仍在不断增加。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将有超过2亿的空巢老人。目前,我国独生子女人口约1.5亿,家庭结构的微型化、小型化以及人口老龄化与老人空巢化等结合在一起,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孤独终老现象日益严重,老年人老无所依、老无所养、鳏寡孤独者日益增多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老龄委的预测报告 ,根据老龄化发展速度和程度,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快速老龄化阶段(2000—2020年),在此阶段老年人口峰值达到2.48亿,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4%左右;加速人口老龄化阶段(2021—2050年),在此期间老年人口峰值会超过4亿,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达到20%以上,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2100年),在这一阶段老年人口峰值为4.37亿,占总人口比重达到30%以上。王广州(2019) 研究认为在未来50年(2019—2059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持续增长,由目前的1.8亿左右增长到4亿左右;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也将持续上升,预计到2049年将达到30%,2049—2089年的占比将保持在30%以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抚养比将由2019年的19%左右上升到2059年的60%以上。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结果是 :中国总人口在2020—2050年处于13.5亿以上的人口高峰期,总人口规模在2029年达到14.39亿的峰值后开始缓慢下降。2020—203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净增加860万~1120万,到2035年老年人口达到3.26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2.8%;2035—205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净增加500万,2050年老年人口达到4亿,在总人口中占比达到29.3%。总抚养比在2020—2050年以较快速度上升,2030年总抚养比超过50%,2035年达到57%,2050年达到73%。

2015年联合国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预测结果是 :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5%,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1%,0岁组人均预期寿命为76.5岁;203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3%,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2%,0岁组人均预期寿命为78.6岁;204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9%,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4.6%,0岁组人均预期寿命为80.6岁;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6.5%,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7.6%,0岁组人均预期寿命为82.5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20—2050年为中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期,不断上升的老龄人口数量数量以及不断加快的老年人口新增速度将进一步加剧社会养老压力,并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XYt6c/vIhmzLQL21SUEPvYugiPiQz0WjV9lLI+JKrZC3M+lraXMtXEhCJJw946c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