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

一、农业的多功能性

农业多功能性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日本提出的“稻米文化”的兴起,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正式采用了“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提法。1996年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考虑农业的多功能特点,借此来实现农业和乡村可持续发展。日本学者于1999年首先总结性地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概念,并提出农业具有“保证食品安全、形成自然风景、保护土地和自然环境、增强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生存能力”的功能(王汉民,2004);同年日本颁布的《食品·农业和农村基本法》,指出了农业除具有经济功能外,还体现出了多功能性,比如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政治功能等多种功能。

结合国内外研究结果,农业多功能性可以定义为:农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生态功能,这些功能主要表现在提供农户产品的基本功能、提供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保护文化的多样和休闲、保持社会和政治稳定、对生态环境的支撑和改善等方面,还表现出了多种分功能;且农业的多种功能表现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系统特性。

二、农业社会文化功能的构成

农业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不断增多。最初,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命之源;接着,农业成为促进劳动者新陈代谢的工具,还充当人类家园的生物链和生态链,维护着生态平衡、保护着自然环境;后来,成为延续农业文明的主要途径。综合起来,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农业的社会稳定保障功能

1.农业生产的生活娱乐性

农作物生长是一个漫长的增值过程,农业生产是一个充满弹性时间的劳动过程,这就意味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有较灵活的休息时间,劳动者可以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兼而开展一些娱乐活动。这就赋予了农业生产的生活情趣性。正因如此,一些文人把农业劳动称为田园生活。农业的生活性和娱乐性表现在:一是当以群体形式进行农业劳动时,劳动者可以一边干活一边聊天甚至一边抽烟。二是在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中唱劳动号子,以组织和指挥集体劳动,统一步伐,鼓舞精神,调节情绪,释放身体负重。劳动号子被提炼成歌曲就成为山歌、秧歌、牧歌、渔歌、樵歌等。三是一些民族或地区,在生产的某一过程或环节上举行一定的生活仪式。例如,云南哈尼族每年在栽秧时要举行“开秧门”仪式。

2.乡村生活的稳定性

乡村生活,在劳动内容上以种植栽培、养殖为主。在作息安排上以季节、昼夜变换为据,其生活节奏具有自控性。生活的人文环境大多表现为安逸和谐、悠闲缓慢。生活的自然环境表现为空气清新、视野开阔、生机勃勃、景色多样。较之现代化工业的高速发展,农业的缓慢发展给人一种安全稳定、千年平衡的印象,乡村始终哺育着恬静美满、安全永恒的田园牧歌式的梦幻。乡村生活尤其是这种和谐的日常社交生活为城市居民所羡慕。农业生产的重复进行使生产经营者产生了安居乐业的心态。农民在交往中显现出来的大方善良不是因为富有,而是因为他们天生热情、纯朴和淡泊名利。

3.食物供应保障功能

食物供应是农业与生俱来的功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除了盐之外,件件都靠农业提供,只有农业才能保证这些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有了这些食物供应,正如《管子》首篇《牧民》所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秩序赖以建立的伦理道德、法规才能维持,社会才能稳定。随着社会进步,农业的食物供应的内涵在扩大,已从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到营养安全。只有进一步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不断扩大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才能从“藏粮于民”“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转变。

(二)农业的文化孕育与传承功能

农业的文化孕育与传承功能主要表现在孕育了人类文化、传承农耕文化,尤其是传承农村手工艺、农村风俗习惯这两种突出的农村文化。

1.孕育人类文化

农业本身就是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模式,同时又孕育了多种文化模式的胚胎,成为人类文化的培育器,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农业劳动者创制了劳动工具。农业生产离不开劳动工具,原始先民在劳动生产中发明创造了各种农耕工具。起初是木质和石质工具,后来发展到金属材料工具。制造的工具类型包括耕地工具、收割工具、加工工具、贮藏工具等。第二,孕育了建筑文化。因为农业生产要定居,所以人类必须建造房子。比如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比较接近现代住房的最早房屋是干栏式建筑。这种房屋分上下两层,下面一层圈养家畜,上面一层住人。第三,孕育了制陶文化。定居下来后从事种植的农民需要工具贮藏谷物、水,煮食物,所以人类祖先发明了陶器。第四,孕育了精神文化。原始人为了从自然界和农业生产中获得更多食物,在自身力量和智慧不足的情况下,创造了对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如太阳、水、土壤、风等的自然崇拜以及原始宗教,形成了各种反映农耕生活的风俗习惯。这些文化元素的萌芽是人类农业文明的渊源,对整个人类文化体系的发生发育起了基础性作用。

2.传承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类型之一,是农业生产者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各种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结晶,是农村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农耕文化包括:第一,农业工具、农业土地利用、农田水利灌溉、土壤肥料、农作物栽培、耕作、林业生产、畜牧水产养殖、农时节气、农业气象、农业生态保护等农业生产方面的物质文化。第二,田地与田赋制度、农产品交易制度、耕作制度、重农政策以及相关法规等农业生产方面的制度文化。第三,农学理论、农业经营思想、农业生产观念、农书等农业方面的精神文化。

3.传承农村手工艺

农村手工艺,是指农村实用性与审美性紧密结合的物质形态物品的制作方法。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观点,农村手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村手工艺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小农家庭大都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并辅以手工制作,农村家庭的成年男子都要会一两门手艺,成为能养家糊口的匠人,如木匠、瓦匠、石匠、铁匠、泥匠、补锅匠、漆匠、染匠等。可以说手工艺是农村手工制作的精神产品,匠人是农村手工艺的传人。在农业社会农村手工艺得以传承。但随着商品经济和工业制造业的发展,传统的农村手工艺正在逐渐消失,亟须提升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4.保存农村习俗

农村习俗是农民创造、传承的精神文化,为民众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服务。农村习俗具有地域性也具有传承性。农村习俗是农民在生产、生活、交往中形成的,涉及农村社会的各方面,主要包括:

第一,生产活动习俗,主要有种植耕作习俗,包括农具制作、农事管理、农耕礼仪、农耕节气等风俗;手工习俗,包括各行各业工匠的行规、技艺传承、拜师、祭师祖等风俗,以及狩猎、畜牧、渔业、商贸等习俗。第二,日常生活习俗,包括衣俗,如服饰制作、装饰佩戴、服饰礼仪等习俗;饮食习俗,包括日常食制、节日饮食、风味小吃、饮茶饮酒等习俗;居住习俗,包括民居建筑风格和室内陈设等习俗;出行习俗,包括修路架桥、运载工具制作与使用等习俗。第三,交往习俗,如家庭成员交往、联姻、家族与亲族交往、同业行会交往、结义结社、乡规民约等。第四,人生习俗,包括求子、诞生、满月、抓周、家教、戴锁与解锁等生育习俗,以及停尸、报丧、祭奠、出殡与埋葬、服丧等丧葬习俗。第五,信仰习俗,主要有图腾崇拜与禁忌、神灵崇拜、祖先崇拜、庙会、巫师与巫术活动、阴阳、占卜等习俗。此外,农村民间技艺习俗也是满足农村居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文化形式。

(三)农业社会文化功能的价值体现

1.维护社会稳定

所谓“无农不稳”,这是中国人对农业的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发展农业社会文化功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地就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力,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素质、市场经营素质,增加了农户收入,并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打下了可靠的物质经济基础,促进了社会和谐。这些农业社会文化功能的正常发挥,能削减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农村社会稳定,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

2.提升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发挥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着眼于农村社会主体即农民群体的现代化、农村社会发展的精神基础即农村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农村社会发展的社区条件即农村社区公共事业发展等三大社会领域。这三大社会领域都是农村社会系统内部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内部条件,农业社会文化功能的发挥为农村社会发展创造了内在动力。第一,农民群体是农村社会最重要的建设力量。农民的现代化就是为农村发展培养优秀的建设大军和开发农村发展的人力资源。第二,农村非物质文化本身就是农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工具,也是培养和塑造农民群体的教育工具,更是农村社会运转的复合条件。农村社会文化系统中的规范因素如风俗、习惯、民约、乡规、时尚、道德、价值观念等,为农村社会主体制定了多种行为标准,使农村人们相互间的行为协调和配合。某些农村非物质文化也是农民发家致富的强力资本,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文化资源。第三,农村社区公共事业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了生产、人文、生活、政治等多种复合条件,促进了农村的内生发展。

3.促进可持续发展

发挥农业社会文化功能,有助于推动农村社会的综合发展,包括农村社会系统的社会主体、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生态环境、社区物质条件等多要素的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提升农村人文环境,为农民建设一个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居住场所,避免破坏生态环境,使农村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也与当前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相呼应,具有促使农村社会和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三、农业社会文化功能与农业美学的互促作用

农业社会文化功能是农业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对农业美学的研究可以促进农业社会文化功能的传承与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使农业在社会系统中具有复合功能。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是其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农民群体的精神文化、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农业生产经验、生产环境、生产技术等诸多内容,并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呈现出来。如今随着快速城镇化,在乡村建设中,人们的情感需求逐渐被忽略,然而人们的乡村乡愁情绪正在逐步发酵,对农业的向往和对其审美的重视不断增强,农业的发展及农村的建设需要增加更多的体验元素,既要体现农业的自然淳朴之美,也要体现科学技术的人类智慧之美。农业社会文化功能的构成见图2-1。

图2-1 农业社会文化功能的构成

而农业美学注重在审美活动中的感知和投入,追求乡村建设中的家园感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当地居民的审美感受。我国乡村已有5000年的文化历史,农业美学的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可深度挖掘传统农耕文化,拓展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升农业农村发展的文化内涵,通过从农业美学角度对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入挖掘,发挥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提升社会文化对农民的实践价值,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需求,使得农业文化得以继续传承。 WVB03hJzGLCofqo5H0nNFo+lGsh0IV9X1ixsM8HPoqDq3BzBvMOIVEvk+ukYk39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