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第二部分提出的识别思路,识别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相关领域中的高成长细分行业将从高成长企业的筛选入手;对被筛选出的高成长企业的行业分布进行分析,便能大体判断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内部哪些细分行业具备高成长态势、有望在短期内成为经济新动能。具体的识别步骤如下:
第一,企业成长性指标选取。企业是对市场需求变化最为敏感的主体,在那些潜在的高成长行业中,敏锐的企业家往往会提前布局,从资金、人力、研发等不同方面配置资源,进而率先实现企业资产规模和销售收入等方面的快速增长。因此,那些员工人数、总资产、销售收入、净利润等指标出现超常规增长的企业,其所处行业往往具备很大的增长潜力,不妨以此作为判别企业成长性的主要指标。
第二,高成长企业标准设定。借鉴欧美学者提出的增长率相对排名的做法,选取几个不同时期各指标增长率排名前1%的企业作为筛选高成长企业的初步标准;并考虑被初步筛选企业相关指标增长率水平的实际大小,对筛选范围进行相应的缩小或扩大。具体的考察期间分别是2014年、2015年、2016年三个年份以及2013-2015年、2014-2016年两个时间段。
第三,高成长企业筛选。根据步骤二设定的高成长企业标准,对收集的样本企业进行整理分析,分指标、分时期筛选出(潜在的)高成长企业。
第四,高成长细分行业分布识别。对不同指标、不同时期下被筛选出的高成长企业所属具体细分行业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综合研判所有被筛选出的样本企业的行业分布集中度,将那些在不同指标、不同期间均出现较多的高成长企业所属的行业确定为具备高成长态势的细分行业。
高成长企业筛选所依据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万得数据库中的上市公司、新三板以及产权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企业数据,涵盖了来自主板市场、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的上市公司以及各地产权交易所挂牌交易的共计约30万家企业。
由于准入和监管的要求,主板市场、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的上市公司和挂牌交易企业提供了更为翔实的数据资料,包括财务数据和企业经营基本信息等,且有一定时期内连续的数据信息。考虑到高成长企业筛选过程中,需要考察较长的时间跨度以减少各种偶然因素带来的冲击,加上对数据质量的考量,最终将微观企业样本的选择锁定在上市公司(含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及其他挂牌交易企业,最终从30万家企业中初步筛选出2.8万家企业作为后续实证分析的基础数据。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中小板、创业板还是新三板,上市或挂牌交易的企业通常都具有创新创业的相关属性,企业经营范围很多也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这部分企业中涉足的领域最有可能成为高成长行业,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这也是选择这部分企业作为考察对象的另一重要原因。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由于企业挂牌或上市的时间不同,不同企业所能够获取的数据序列长短并不一致,部分企业有连续3年以上的数据,部分企业仅有2年甚至1年的数据,这意味着如果直接考察3年期平均增长率,则最后剩下的样本数据将远不到2.8万家。另外,不同企业所能收集到的数据指标的齐备程度也不同,其中,就业人数、总资产、销售收入/营业收入、营业利润的数据相对来说比较齐全。基于上述原因,在识别高成长企业时将主要依据“就业人数”“营业收入”“总资产”“营业利润”这4个指标的增长率;在考察期限方面,则分别考察近3年每年的增长情况和2013-2015年、2014-2016年两段2年期指标平均增长情况。
在高成长企业筛选基础上分析高成长细分行业的分布状况,需要对企业所属的细分行业进行恰当分类。收集到的样本企业数据,包含了企业经营范围等信息,我们还可以得到按照现行统计核算体系标准给出的行业分类信息。然而,这种行业分类并不能完全满足识别潜在高成长行业的需要。一方面,潜在高成长行业很多都属于新兴产业,现行以工业革命为基础的行业分类并不能完全覆盖企业所属的细分产业类别;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营业执照列示的经营范围往往涵盖多个行业类别,其主营业务也会经常发生重大调整,而原有的行业分类信息根本无法全面反映这些情况。
为了提高对潜在高增长行业识别的准确性,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下也会简称“战新”或“战新产业”)的6大类、26个细分行业作为主要划分标准 ,利用文本分析等数据挖掘手段对每个样本企业的经营范围进行分析,据此对其所属行业重新进行分类,并打上相应的分类标识。当然,重新分类过程也结合既有的企业行业分类信息作为辅助判断,这些行业分类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外的相关领域。 在高成长企业筛选完成后,潜在的高成长细分行业的识别也将依据新的、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为主体的行业分类开展。
上述企业行业归属的重新分类既是后续实证工作得以开展的关键,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