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参考文献

[1][美]戴尔·乔根森,何民成,凯文·斯德尔.生产率:信息技术与美国经济复苏[M].荆林波,冯永晟,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白重恩,张琼.中国生产率估计及其波动分解[J].世界经济,2015(12).

[3]蔡跃洲,付一夫.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的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基于中国宏观和产业数据的测算及分解[J].经济研究,2017(1).

[4]蔡跃洲,张钧南.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基于乔根森增长核算框架的测算与分析[J].经济研究,2015(12).

[5]曾光,王玲玲,王选华.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度:1953-2013年[J].中国科技论坛,2015(7).

[6]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

[7]董敏杰,梁泳梅.1978-2010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来源:一个非参数分解框架[J].经济研究,2013(5).

[8]龚飞鸿,刘满强,陈平,等.中国经济增长与生产率[A]//汪同三,郑玉歆.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发展报告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9]何枫,陈荣,何林.中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5).

[10]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1(2).

[11]李宾,曾志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再测算:1978-2007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3).

[12]李宾.中国资本存量估算的比较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2).

[13]李京文,龚飞鸿,明安书.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12).

[14]李平,钟学义,王宏伟,等.中国生产率变化与经济增长源泉:1978-2010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1).

[15]刘建翠,郑世林.中国城市生产率变化和经济增长源泉:2001-2014年[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7(3).

[16]孙琳琳,任若恩.中国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J].世界经济,2005(12).

[17]孙琳琳,任若恩.转轨时期中国行业层面资本积累的研究——资本存量和资本流量的测算[J].经济学(季刊),2014,13(3).

[18]吴建宁,王选华.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度:一种新的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8).

[19]肖宏伟,王庆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因素及提升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7(3).

[20]徐杰,段万春,杨建龙.中国资本存量的重估[J].统计研究,2010,27(12).

[21]徐杰,王宏伟,李平.中国资本存量测量述评[J].华东经济管理,2017(6).

[22]薛俊波,王铮.中国17部门资本存量的核算研究[J].统计研究,2007(7).

[23]叶宗裕.全国及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析——兼对C-D生产函数模型的探讨[J].经济经纬,2014(1).

[24]叶宗裕.中国资本存量再估算:1952-2008[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25(7).

[25]余泳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时空特征[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2).

[26]张豪,张建华,谭静.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与动能转换:1952-2015[J].经济问题探索,2017(9).

[27]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

[28]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

[29]张军扩.“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J].经济研究,1991(4).

[30]张少华,蒋伟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测度与分解[J].统计研究,2014,31(3).

[31]郑世林,张宇,曹晓.中国经济增长源泉再估计:1953-2013[J].人文杂志,2015(11).

[32]郑玉歆.转轨前后中国生产率的变动及其来源——17国生产率比较研究之中国案例[R].世界银行报告,2005.

[33]Reinsdorf,M.and Cover,M.Measurement of Capital Stocks,Consumption of Fixed Capital,and Capital Services:Report on a Presentation to the Central American Ad Hoc Group on National Accounts[R].Santo Domingo,Dominican Republic.https://unstats.un.org/unsd/nationalaccount/AEG/papers/m3Views15.pdf.2005.


[1] 一般认为,劳动的产出弹性=劳动者报酬/(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白重恩、张琼(2015)认为在生产环节所征收的税为资本和劳动要素共同创造的收入,修订了产出弹性的计算公式, α =(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uEEgwBGVmHqFoMOpgFcNzxjTdgRq6PSTKWg1jvFFA6XF2ooMiPsCCrqccZQThiq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