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课题成果的研究报告,共有9章内容。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西部丝绸之路文化生态变迁的过程和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第3章 丝绸之路文化生态脆弱性测度和评价

第4章 丝绸之路西北地区文化生态旅游圈的构建

第5章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景区遗产保护力感知对旅游体验和旅游意愿的影响研究

第6章 丝绸之路旅游非均衡发展与西部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第7章 交通网络对遗产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调节效应研究——基于陕西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第8章 城市化进程中文化生态功能区的管理制度创新及补偿机制研究——以西咸新区大遗址群为例

第9章 结论和展望

具体来说,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申遗的视角,深入研究了丝路沿线文化遗址及周边文化民俗的生态变迁发展规律和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不同地域环境形成的民间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变迁过程包括关中中原地区汉族民俗节庆和宗教传播、河西地区多民族文化共融地域化宗教习俗、天山南北以伊斯兰教为普遍信仰的多民族文化节庆。西部丝绸之路民间艺术文化的历史变迁、地域文化的延展规律与旅游融合在形式上有三大发展趋势:关中汉族传统民间说唱艺术在西部的地域化及现代旅游、河西走廊多民族融合的民间艺术文化西传东渐及实景演出旅游、新疆传统民族文化独特性积淀及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从丝绸之路遗产廊道的景观视角来看,景观类型和旅游类型自东向西呈现的景观格局受距离城市远近的影响,过渡性、重叠性、相似性和关联性特征明显。

(2)对丝绸之路区域旅游环境脆弱性和文化遗址脆弱性分区评价

将聚类分析结果划分为6个区域,其中西安区域总体旅游环境状态最好,陕西(除西安)区域旅游环境不断提升,西部省会及发达地级市(除陕西)区域旅游环境状态不稳定,甘宁其他区域旅游环境状态脆弱,西北地区中部三省交界区域旅游环境状态较为稳定,青海高山区域旅游环境原生态状态保存完好。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可知生产总值指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对旅游环境脆弱性影响呈现负效应,其他指标为正效应,6个指标对旅游环境脆弱性影响强度的大小依次为城镇登记失业率>生产总值指数>3A及以上级景区>森林覆盖率>星级饭店>人口密度。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对丝绸之路申遗的4个省(区)22个遗址点的脆弱性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人为干预是影响脆弱性的最主要因素,受自然气候影响,土遗址比砖石质文物和木构建筑更脆弱,位于城市区的文化遗址比其他区域的遗址更脆弱。运用扎根理论实证分析西安鼓乐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对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第一,非遗传承人自身特点、能力及活动、操作、实施等主体内驱力可以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旅游开发;第二,政府职能的发挥和乐社财务运营是保障和支撑因素;第三,良好的原生态传承机制和乐社社会资源是鼓乐保护和开发的根基。

(3)构建丝绸之路西北地区文化生态旅游圈

根据西北5省(区)52个地级市236个旅游资源类型聚类分析结果,从省域层面划分出17个文化生态旅游圈,包括陕西3个、甘肃3个、宁夏3个、青海3个、新疆5个。从跨域层面划分出5个文化生态旅游圈,包括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圈、大漠黄河风情旅游圈、丝绸之路宗教文化旅游圈、雪域高原及藏文化旅游圈、西域民族民俗旅游圈。以陕西省丝路文化产品为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研分析陕西文化旅游资源、市场和产品开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

(4)从游客角度研究文化旅游景区保护力感知对旅游体验和旅游意愿的关系影响

在丝绸之路西安和天水两个城市的9个遗址型旅游景区开展游客问卷调研。研究表明,旅游体验对旅游意愿有正向显著性影响,保护力感知对旅游体验有正向显著性影响,保护力感知对旅游体验和旅游意愿的间接调节作用大于旅游体验对旅游意愿的直接作用,而且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正向显著性影响程度不同。

(5)深入分析丝绸之路西北地区旅游非均衡发展的现状和西部文化旅游产业集聚耦合的协调关系

对西北5省(区)51个地市的旅游资源丰裕度、区位优势度和旅游经济差异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区域旅游资源丰裕度最大的是陕西,最小的是宁夏;区位优势度最大的是新疆,最小的是陕西;旅游经济不平衡趋势不断扩大,外汇收入差距最大。选取西北5省(区)和西南5省(区、市),测算出区位熵系数和空间基尼系数,发现其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文化旅游产业的集聚,由此进一步研究文化旅游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对10个省(区、市)的旅游产业集聚系统和区域经济发展系统的28个指标进行评价,建立耦合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发现,西北5省(区)的耦合度呈波动上升趋势,西南5省(区、市)的耦合度增长态势平稳且增幅较大,西北地区耦合协调度与耦合度基本一致,西南地区不但两者一致,而且稳定增长。在耦合协调度类型方面,西北地区前期各省都属于中度和轻度衰退拮抗耦合协调型,近期属于中度和高度聚合型,西南地区西藏和贵州前期属于中度和轻度衰退拮抗耦合协调型,近期四川和云南属于高度聚合型。

(6)以陕西省面板数据为实证,研究交通网络对遗产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调节效应

选取陕西省10个地市2007—2016年新型城镇化指数、交通网络指数和遗产旅游优势度的面板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和面板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遗产旅游优势度、交通网络和新型城镇化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整体来看,陕西省的遗产旅游与交通网络、新型城镇化互相促进,在各地市层面上,除了宝鸡市和汉中市,遗产旅游与新型城镇化、交通网络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都是互动型、驱动型和拉动型。构建模型运用回归分析进一步判断出交通网络对遗产旅游优势度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关系的正向调节效应十分显著。从短期看,遗产旅游优势度与新型城镇化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从长期看,遗产旅游优势度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从短期看,遗产旅游优势度与交通网络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遗产旅游优势度的提高可以促进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从长期看,遗产旅游优势度与交通网络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7)选取西咸新区大遗址群,研究城市化进程中文化生态功能区的管理制度创新和补偿机制

对西咸新区45处49个遗址点进行调研分析,提出在西咸新区文化生态功能区建立国家公园管理体制,针对不同类型遗址设计了不同的实施路径,包括国有独资集团公司运营、民间众筹基金和理事会决策下的国家公园法人治理。通过对西咸新区大遗址群的价值评估和对文物保护用地土地确权的分析,设计了补偿机制和实施办法。

1.2.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

本课题调查收集了丝绸之路申遗成功的22个遗址点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遗址保护和旅游开发、历史文化传承和演化的现状资料,收集、整理了丝绸之路西北5省(区)和西南5省(区、市)文化旅游产业、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资料,收集调研了西咸新区49个遗址点的文物保护情况。

(2)问卷调查研究

在丝绸之路西安和天水两个城市9个遗址型文化旅游景区以及礼泉县等地发放调研问卷,通过问卷调研分析游客对丝路文化旅游产品的偏好和其行为特征。

(3)数理统计分析

本课题在对文化遗产型旅游城镇的研究中引入交通网络作为控制变量,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交通网络对遗产型旅游城镇化的调节效应。选取陕西省10个地市2007—2016年新型城镇化指数、交通网络指数和遗产旅游优势度的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和面板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扎根理论分析

本课题对西安何家营鼓乐社、城隍庙鼓乐社和东仓鼓乐社开展实地调研采访,运用扎根理论研究分析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因素,以质性研究的方法对访谈笔录的描述进行分析和检验。

(5)实证研究

本课题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以丰富和完善各章节的理论。对文化生态脆弱性的研究,以西安鼓乐非物质文化传承为实证案例。对文化生态圈的构建研究,以陕西丝路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为实证案例。第8章以西咸新区大遗址群为实证案例,分析文化生态功能区的创新机制和补偿机制的政策实施。 x0c0NzFmBBpSO8J+kB4dLiCHHnOWsuV7mV0nzVQ8dmXhGDaV5BXFj3F9HHPvY7b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