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4
丝绸之路文化生态变迁的特点和规律

2.4.1 理查兹的遗产旅游统一体理论

荷兰人文地理学家格雷斯·理查兹的遗产旅游统一体理论认为,遗产景观涉及从原始自然景观到城市建筑景观及人文景观等多种多样的环境(见图2-5)。遗产旅游与其他类型的旅游具有相同的特点,如位于遗产旅游统一体左边的是生态旅游或自然旅游,位于中间的是文化旅游,位于右边的是城市旅游等。理查兹将遗产旅游描述为一种相似重叠的概念,每个遗产旅游类型并不是单独的、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和交错的,是多种不同的遗产体验和遗产景观,是一种复合型的或者相互叠加的组合式的遗产旅游类型。在遗产旅游的过程中,会涉及生态旅游、城市旅游、文化旅游和遗产旅游等,它们是交互进行的,是一个整体性的旅游活动。

图2-5 理查兹遗产旅游统一体理论

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阐明丝绸之路遗产廊道存在多种不同的遗产体验和遗产景观。丝绸之路上分布着众多丰富的遗址遗迹,这些遗址遗迹多是因军事、贸易流通而遗留下来的贸易城市、军事据点和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经过社会价值体系筛选的产物,具有经济、政治、社会和科学意义。丝绸之路遗产廊道的遗产景观从两京故城,经过崤函古道—秦陇故道—河西走廊,绵延至新疆段,景观类型自东向西从城市建筑景观与人文景观逐渐过渡到自然原始风貌的多样生态景观和文化类型。因此,丝绸之路遗产旅游除了具备典型的文物遗存特征,还融合了其他类型的旅游特征,如生态旅游、自然旅游、文化旅游和城市旅游特征等。

2.4.2 丝绸之路遗产廊道景观变迁和景观格局分布

为了更清晰地研究丝绸之路遗产廊道的景观变迁和景观格局分布的地理规律,本节选取丝绸之路申遗名录国内段河南、陕西、甘肃、新疆4省(区)22个遗址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丝绸之路文化遗址景观类型和旅游类型自东向西变化发展的分布格局。

(1)河南段遗址景观类型由城市—文化景观向乡村—生态景观变化,旅游类型由城市—文化旅游向生态—文化旅游变化

河南段丝绸之路申遗的4处遗址包括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新安汉函谷关、崤函古道。汉魏洛阳城和隋唐洛阳城都是作为都城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遗存了大量古代城市景观,包括宫城和皇城等。定鼎门遗址是隋唐洛阳城外郭的正南门,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其景观类型属于典型的城市—文化景观,旅游类型属于城市—文化旅游。汉魏洛阳城在洛阳市以东约15千米,与偃师市毗连,附近有白马寺、太学遗址、灵台遗址,其景观类型属于城市—文化景观,旅游类型属于城市—文化旅游。

新安汉函谷关位于洛阳市西30千米的新安县城东,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起点第一道门户,也是著名的古战场遗址。关楼坐西向东,北接陇海线,南连青龙山,西通县城,东临涧水,关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文化遗址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相融合,景观类型属于自然—文化景观,旅游类型属于生态—文化旅游。

崤函古道是自东京洛阳至西京长安进入古陕州崤山地段道路的总称,是中原通往关中、到达西域的咽喉要道,也是丝绸之路的干线路段。现存的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位于陕县硖石乡车壕村东南800米处的金银山麓,全长约230米,其中有10余米长的辙痕较为明显。站在崤函古道遗迹所在的山顶向东望去,即可看见东边不远处著名的石壕古村,石壕村处于谷底,尚有老窑古屋,一条土古道穿村而过。遗址及周边以原生态的乡村景观为主,景观类型属于乡村—生态景观,旅游类型属于生态—文化旅游。

(2)陕西段遗址景观类型由城市—文化景观向乡村—文化景观转变,旅游类型由城市—文化旅游向生态—文化旅游转变

西安市区内的遗址点有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宫殿,位于西安市区内或城区边缘地区,作为历朝古都遗址,景观类型都属于城市—文化景观,旅游类型都属于城市—文化旅游。

兴教寺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樊川北原)畔的杜曲镇,其山门对面就是杜曲镇西韦村的村舍,遗址景观类型属于乡村—文化景观类型,旅游类型属于生态—文化旅游。

张骞墓位于汉中城固县城西3.5千米的饶家营村,掩映在田野村落农舍间的古墓,既有古朴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乡村淳朴清新的自然气息。遗址景观类型属于乡村—生态景观类型,旅游类型属于生态—文化旅游。

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彬县城西10千米的泾河南岸,南依青翠巍峨的清凉山,北傍蜿蜒东流的泾河水,背山面河,凿岩为室,雕石成像,错落绵延在400米长的奇峭崖面上。景观类型属于生态—文化景观,旅游类型属于生态—文化旅游。

(3)甘肃段遗址景观类型都属于自然—文化景观,旅游类型都属于生态—文化旅游

玉门关遗址和悬泉置遗址都在甘肃省敦煌市外的戈壁荒漠中,锁阳城遗址也在瓜州县外的大漠深处,周边有敦煌古城和瓜州古城。麦积山石窟和炳灵寺石窟都是开凿于地势优越的山体之上,崖面上的石窟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因此,遗址的景观类型都属于自然—文化景观,旅游类型都属于生态—文化旅游。

(4)新疆段遗址景观类型都属于(荒漠)生态景观,旅游类型都属于(荒漠)生态旅游

新疆6处遗址,包括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克孜尔尕哈峰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北庭故城,都位于荒漠戈壁,随着自然风沙的侵蚀和历史岁月的遗弃,遗址基本淹没于荒漠中,因此,新疆段遗址景观可以被认为是(荒漠)生态景观类型和(荒漠)生态旅游。

2.4.3 丝绸之路遗产廊道景观格局的分布规律

(1)距离城市的远近影响景观类型和旅游类型

区位距离城市较近的遗址,其景观类型都属于城市—文化景观或者文化—城市景观,旅游类型也大都偏向于城市—文化旅游。距离城市越远的遗址点,则越来越偏向于乡村—原始生态景观,旅游类型也大多属于生态—文化旅游。

(2)自东向西的景观格局呈现出过渡性和重叠性的景观特征

丝绸之路中国段申遗的22处遗址自东向西的景观格局由城市—文化景观逐渐趋向于自然—生态文化景观,遗产旅游类型也从城市—文化旅游逐渐过渡为生态—文化遗产旅游。这是由各遗址的特有属性、区位、自然地貌、景观特征、文化传承和历史变迁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自东向西的古城城市功能随着景观类型和景观格局的变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和汉长安城、唐长安城都曾是我国古代的国家都城,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现代城市的叠压,遗址反映出来的景观类型是城市—文化景观。甘肃锁阳城和新疆的北庭故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历史上其屯田垦荒和军事防御的功能更为突出。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历史的变迁,遗址反映出来的景观类型是(荒漠)生态景观。在丝绸之路遗产廊道表现出来的景观过渡类型是乡村—文化景观、乡村—生态景观和自然—文化景观,景观过渡性和重叠性特征明显。

(3)景观类型和景观格局存在许多相似性和关联性

石窟和关隘贯穿整个丝绸之路遗产廊道,这两类遗址向东和向西都连接着古城址,向东的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汉长安城未央宫和唐大明宫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而向西的锁阳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是边疆军事防御和商贸交流的驿站或者聚落。由此也可以看出,丝绸之路遗产廊道中宗教遗址和军事防御遗址连接着中原都城和驿站、边城,景观类型呈现的特点是越趋向于东部中原地区,遗址的文化性特征越明显,越趋向于西部西域地区,遗址的自然性和生态性特征越明显,其关联性体现了景观格局和景观类型的过渡性。

(4)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开发的启示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开发应该遵循旅游景观格局和旅游类型变化的规律。在城市—人文景观的地区主要布局历史主题公园、博物馆、生态历史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等旅游景区类型;在自然景观—乡村景观的地区主要布局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沙漠公园、草原公园等旅游景区类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布局可以辅助乡村旅游、民俗节庆旅游、汽车营地等多业态的现代旅游形式,以便捷快速的旅游路网将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串联成旅游环线。通过这样的旅游景观布局,可以将丝绸之路沿线的遗址与周边的自然景观、文化景点连接、整合在一起,连点成面,形成旅游合力。体验性的民俗节庆活动,既可以传承丝路文化,又可以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加深游客对丝路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体验。 uYzXJ4KbKAQYx7FFg48lr4DSTOsIWaETCAOMGyubfhk6T72Rs0XdP288VqxI2Py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