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影响西部文化生态变迁的因素

2.3.1 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变化改变了文化遗址在历史上的功能地位

从西部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址历史变迁中可以看出,有些文化遗址由于交通区位的重要性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和繁荣。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耕地规模的扩大,植被遭到砍伐,原本平衡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河流枯竭、土地沙化。再加上战乱频繁、政权更迭、交通变化等因素,异域文化交融产生危机,甚至无法相融,迫使人们逃离,这些昔日富庶繁华的城镇、交通和宗教等重要历史功能要地最终逐渐荒芜、废弃,甚至被沙漠戈壁淹没。

甘肃省安西县锁阳城遗址地处河西走廊西端,自古就是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咽喉重镇,现在完全淹没在戈壁荒漠中。古代的锁阳城有一大片开阔的绿洲,是酒泉郡与西域联系的纽带,有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古代农田水利灌溉系统,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条件使锁阳城在兴盛的同时也预示了它的衰落。锁阳城因处于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而成为各路商旅的停歇贸易之地,少数民族迁徙、避难之地,兵家必争之地。这片古绿洲在晚唐以后因战乱频繁,人们逐渐逃离。到元代中期以后,由于政治军事局势剧烈动荡、游牧部族角逐、土地利用方式改变、河流人为改道、疏勒河流域开发地域转移等原因,这里大部地段已经开始沙漠化。明代正德以后这里完全沙化而被废弃。北庭故城、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等相继繁荣于丝绸之路的商贸文明,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旅重镇,在唐代前期都经历了鼎盛发展时期,但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环境逐渐恶劣,城市被废弃从而荒芜。这些故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文化生态系统的变迁,逐步变成了如今的“死城”。

还有一些文化遗址由于区位和交通条件的变化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功能。如甘肃的悬泉置、玉门关和阳关等河西走廊西部遗址,在生态结构上曾经属于典型的沙漠绿洲,是中原通过西域的必经门户。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佛教传入,敦煌地区的壁画和塑像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平,在隋唐时期达到高度繁荣。宋元以后,随着国家政权东移,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到明代中期敦煌被吐蕃占领后,政府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建制,这一带沦为荒漠之地。

2.3.2 历史文化传承和传播的日渐式微改变了文化遗址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随着佛教经由西域—河西走廊传入中原地区,彬县大佛寺、永靖县炳灵寺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寺都是丝绸之路沿线佛教文化鼎盛时期的重要宗教遗址。在中西交通要道的汇集处,佛教文化结合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貌特点,形成集宗教信仰、多元文化艺术和商业贸易等为一体的宗教场所,这些文化遗址随着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衰落和佛教文化传播的渐没而逐渐沉寂。

大佛寺石窟地处渭北平原泾河谷地,连接了中原地区、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与七河地区,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陕商通道等交通干道交织于此。在陆路和水路交通的重要位置,佛教艺术受到同时代西方、南方和中原文化的多重影响,还受到鲜卑族、羌族、粟特族等多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长安佛教风格。石窟寺开凿于以红砂石为主的清凉山脚下,依山傍水,形成了良好的历史环境景观,无论从古代风水格局还是从现代景观环境的角度考量,均较好地保留了周边历史环境和风貌。随着大佛寺的修建和佛教文化的传播,人们聚寺而居,依山傍水,其他各种民间艺术形式也孕育而生。弦板腔、关中道情等民间艺术的形成与当地人民的农业生活和传统的宗教有关,如关中道情就是出家人求施舍化缘时诵唱的道中情理,之后演变成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民间的娱乐形式。唐末以后,随着战乱频繁、都城迁徙,周边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石窟附近有大片岩石裸露于地表,水土流失加剧,植被面积减少,耕作农田承载力下降,可利用的空间变得狭小,寺院的土地不断遭到侵蚀,彬县大佛寺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而僧去寺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多元的文化生态不断改变,宗教文化已经不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主流而日渐式微,但其他多样化的民俗文化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2.3.3 长期历史变迁过程中自然与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相适应的文化生态

人类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与生态环境始终处于互动之中,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交融、相互适应,最后原有的文化生态被更能适应生态环境的新文化所取代。

甘肃省永靖县炳灵寺位于中原地区、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和黄河上游古渡口的交会处,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羌中道、大斗拔谷道等交通干道交织于此,大夏河、洮河等水系从其附近汇入黄河,是佛教东传西渐双向传播的重要驿站。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受鲜卑族、羌族、党项族、吐蕃族、回鹘族、蒙古族等多民族文化的影响,石窟寺藏汉风格十分显著。炳灵寺石窟所在地区的地形结构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奇峰、幽谷、碧水、石窟,形成了别具一格、壮观秀美的炳灵丹霞景观。炳灵寺所在的大寺沟三面环山,沟口狭窄,黄河从前面经过,三山一河把大寺沟切割成了一个幽僻、独立的空间。东北—西南走向的大佛山阻挡了西北风进入,山体顶部突出的崖面遮蔽了雨水,对面山体坡度平缓,有利于大佛山向阳采光,黄河为其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鳞次栉比的洞穴是禅修的最佳场所,这种独特的环境符合佛教早期“山岩空谷间,坐禅而念定”的选址条件。这里的自然地貌环境与宗教文化环境相互交融,多民族不断迁徙聚居,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通道。佛教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共同影响着石窟寺的艺术文化,汉藏民族文化在不断融合与冲突中发展。长期以来,这里也是各民族信仰争夺之地,因各自的宗教信仰不同,得势者往往会摧毁对方的宗教偶像,树立自己民族的宗教偶像,民族的冲突也破坏了融合的文化生态,炳灵寺的造像佛窟都留有不同时代破坏和再造的历史痕迹。随着刘家峡水库的修建,水位上涨,原来濒临黄河居高俯视的宗教气氛已经所剩无几,虽然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大不如前,但藏传佛教节日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隆重和重要的宗教节日。周边居住的藏族群众也改变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逐渐定居下来,传统饮食和服饰文化都逐渐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藏族移民现在的着装是现代T恤或衬衫外加传统藏袍,现代的运动鞋或皮鞋取代了长筒靴。

2.3.4 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习俗观念和传统文化

随着对外交往和旅游经济的发展,西部丝绸之路上的传统宗教节日和独特的文化习俗吸引着人们前去参观游览和参与体验。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引领下,一些民族宗教节日逐渐减弱了传统上等级森严的宗教气氛,增添了更多节日喜庆和举家欢聚的气氛,与民间艺术习俗、现代文化相融合,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例如,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省(区)的藏族人民每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都会为纪念宗喀巴大师举行盛大的宗教节日——燃灯节,如今寺院里烦琐的宗教法会仪式已经简化,人们转经祈福,摆酥油花,燃元根灯供佛。新疆额敏等县的蒙古族在燃灯节期间还会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包括蒙古族传统的赛马、摔跤、射箭、舞蹈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民族节日活动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传统意义,欢乐、祥和、喜庆的节日气氛成为社会的主流。灯,象征着家和团圆,也是中国独有的年文化符号。2018年春节前后,全国首个品牌灯会——华侨城自贡灯会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12个城市共同举办。自贡灯会有着800多年的历史,久负盛名,融合了中华民族文化元素,经中宣部批准为“环球灯会”文化品牌,成为“春节文化走出去”国家行动计划的重要项目。未来5年,自贡将在国内外100个城市举办灯会,推动自贡灯会成长为“环球灯会”。如今,全球有灯会的地方,95%都与自贡有关,这也使自贡灯会成为中国民俗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品牌。 U8BHAcDD7diIkfZmTLYTTP94xVfdDlZdPd9VP/12aZUogQ+8JPfSzQSAciLhjX5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