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与丝路申遗相关联的文化遗址存续现状

2.1.1 中心城镇遗址的保存现状和周边发展情况

2.1.1.1 古代都城遗址及其周边发展现状

丝绸之路成功申遗名录中汉魏洛阳城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都是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古代都城,这些遗址历史延续性很长,历史事件的关联性对当地其他遗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西部丝绸之路的古代都城遗址主要指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不包括河南省的汉魏洛阳城遗址和隋唐洛阳城遗址。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见证了丝路文化的传播,也见证了丝路文化对沿线人民生活生产、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西部古代都城遗址地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和密集的西安市郊,周边名胜古迹、人文景观、文化遗址众多,文化内涵十分突出,有周丰镐遗址、西汉帝陵遗址、唐大明宫遗址、明城墙、碑林、大雁塔、小雁塔、钟楼、鼓楼等各时期的文化遗产,拥有秦始皇兵马俑、唐华清池、唐大明宫等3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位于西安市西北郊的渭河南岸未央区西部。汉长安城是西汉王朝的都城,是目前我国保护最完整、规模最大、文化价值最高的都城遗址。城垣内遗址区面积36平方千米,城垣外建章宫遗址区面积9.38平方千米。汉长安城有着近800年的历史,历史上建都西安的13个王朝中,有10个王朝以汉长安城为都城,宋代一直到现代,其逐渐废弃变为农田,都城遗址保存较好。1961年,汉长安城遗址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8月,由西安市未央区政府挂牌成立了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组建了“政区合一”的管委会政府,享受市级开发区权限,这意味着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

(2)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位于西安城北的龙首原,其作为国家统治中心历时200余年,建有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毁于唐末,后来逐渐废弃为郊野村落。大明宫遗址略呈梯形,占地面积约3.2平方千米。1961年,大明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1934年陇海铁路的修建,不堪战争侵扰的内地难民沿铁路线不断涌入大明宫地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大明宫地区接纳了大量的外迁人员,成为人口密集、环境脏乱的“道北”地区,低矮破旧的“棚户”覆压在遗址上,遗址破坏严重。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的北扩,落后衰败的大明宫区域成为城市发展的“飞地”,严重影响了现代城市的发展和文化遗产的保护。2009年,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景观总体规划方案确定,搬迁了3.5平方千米范围内的10余万居民。2010年10月1日,大明宫遗址公园基本建成并对外开园。依托大明宫遗址公园进行的一系列城市改造项目,成功地将遗址核心区与城市建设区、生活区之间的界限打破,形成了文化遗址考古公园与商贸区、旅游休闲区、市民居住区等功能区和谐发展的“城市中央公园区”。

2.1.1.2 古代边塞城池的遗存现状

丝绸之路申遗名录中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和北庭故城遗址都是古代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中心,其作为城邦国存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这些故城在中原政权的兴衰交替中控制着交通要道,在公元14世纪逐渐被战乱摧毁废弃,所在区域都纳入地方政府管辖,留存下来的只有残败的遗址,所以考古学家称之为“故城”。作为丝绸之路向西的重要交通枢纽中心和边塞城池,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和北庭故城见证了西域地区的古代文明,也见证了中原王朝对丝绸之路的开创、交流和繁荣所起的重要推动和保障作用,三大宗教尤其是佛教文化经西域传播到中原,甚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以西13千米的牙尔乃孜沟的两条河流交汇处一座30米高的岛形黄土台地上,总面积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长约1650米,两端窄,中间最宽处约300米,呈柳叶形,四周地形险要,四面峭壁近乎垂直,是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交河故城自古以来是连接内地与西域的东西交通门户,也是沟通塔里木、准噶尔两大盆地的通道,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2)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遗址是吐鲁番盆地的中心,位于吐鲁番市以东约40千米的哈拉和卓乡附近,是天山南麓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中心和交通枢纽。高昌故城的平面略呈不规则的正方形,总面积约200公顷,保存有结构完整的外城墙、寺院遗址、宫殿遗址、墓葬区等。从汉至唐,高昌是完全由汉人和汉文化主导的地区,公元8世纪末以后,吐蕃人曾一度占据了高昌。公元13世纪以后,天山以北的蒙古游牧贵族南下围攻火州(高昌),战火延续40余年,高昌城在战乱中被摧毁殆尽。自公元前1世纪建高昌壁,至公元13世纪废弃,高昌故城经历了1300多年,始建时间距今已有2000多年,是吐鲁番地区千年沧桑的见证。

(3)北庭故城

北庭故城遗址坐落在东天山北麓坡前地带与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相接壤的平原上,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乡西上湖村内,南依天山,北望沙漠,扼守丝绸之路北路的东西交通要道。北庭故城向东经“伊北路”到哈密,向西经伊犁河流域“碎叶路”达西亚,向南越过天山,走“地道”(又称“金山道”或“车师古道”)直达吐鲁番盆地,向北穿越沙漠经“大北道”和“回鹘路”等草原丝绸之路可至蒙古高原,有着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战略交通地位。在公元703年设置北庭都护府之前,汉军和西突厥都曾镇戍北庭故城,唐末都护府解体。公元8—13世纪,回鹘和蒙古先后控制了这个地区,曾经发达的农牧区又回到以游牧为业的时代。14世纪中期,北庭故城开始衰落,在15世纪前期毁于内外战乱。北庭故城范围内有3个自然村、136户农民,有1700多亩耕地,附近有吉木萨尔千佛洞、车师古道、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

2.1.2 宗教传播遗址的保存现状和周边发展情况

2.1.2.1 佛教建筑或遗址及其周边发展现状

丝绸之路申遗名录中,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苏巴什佛寺是重要的佛教建筑或遗址。苏巴什佛寺已经完全废弃,只残存佛寺建筑群。以大雁塔为核心的大慈恩寺和以兴教寺塔为核心的兴教寺至今仍有僧人和香客,香火旺盛,庙会活动频繁,对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以小雁塔为核心的荐福寺寺庙建筑虽然已经被毁,但以小雁塔和荐福寺为核心建成了集园林和文物展示于一体的西安博物院。

(1)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部的大慈恩寺内,唐初由玄奘法师主持修建,共7层,高64.5米,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我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1961年大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大雁塔为中心的雁塔南北广场、东西苑、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通易坊、曲江南湖等成为西安展示大唐文化的著名景区,被誉为西安的“城市会客厅”。

(2)小雁塔

小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部的荐福寺内,建于唐景龙年间,是我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1961年小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5月,以小雁塔和荐福寺为核心的西安博物院对外开放,这是集园林和文物展示于一体的博物馆。

(3)兴教寺塔

兴教寺也称“大唐护国兴教寺”,是佛教唯识宗的祖庭之一,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少陵原畔东江坡村和西韦村,有唐代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圆测(唐代新罗人)的舍利墓塔,在佛教传播史和中印文物交流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到了清末,除三座舍利塔外,全寺几成废墟。1922年寺僧募修大殿、僧房十余间,后又增建修葺了塔亭、大殿、藏经楼、山门等并补修三塔,占地面积约30亩。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两次拨款整修。1983年,兴教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兴教寺附近有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祥浴国家森林公园、翠华山、高冠瀑布等一大批自然景观,还有始建于唐代的洪福寺、观音寺、禅经寺、香积寺、华严寺、净业寺、白塔寺等佛教名胜古迹,另外还有400多座古墓和樊哙祠堂等近百处寺庙、祠观等。

(4)苏巴什佛寺

苏巴什佛寺遗址位于新疆库车县城北20千米处的库车河(铜厂河)东西两岸的冲积台地上,南临沙砾戈壁。遗址南约5千米处为库车县阿格镇栏杆村,库康简易路从西寺经过。苏巴什佛寺始建于魏晋时期,直至公元9世纪被战火摧毁,公元14世纪伊斯兰教进入塔里木盆地后,寺院被彻底废弃。遗址残存有东西两寺,面积约18万平方米,以佛塔为中心,四周的庙宇、洞窟、殿堂、僧房等建筑物保存较为完整。苏巴什佛寺于公元3—10世纪持续沿用,是西域地区保留至今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建筑群遗址。

2.1.2.2 石窟寺遗址及其周边发展现状

丝绸之路申遗名录中彬县大佛寺石窟、永靖县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克孜尔石窟都是在丝绸之路沿线上具有一定规模的石窟寺,记录着中原与西部多民族的文化交流。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丝绸之路起始段的长安京畿附近,处在一个文化遗产丰富的区域内,附近有花果山石堡、陶谷墓、公刘墓、碾子坡遗址、彬州塔、开元古塔、前秦苻坚陵等,历史人文景观丰富多样,周、秦、汉、唐遗存众多,文化内涵突出。彬县大佛寺石窟就是在这个区域产生的,它的出现是当时丝绸之路长期发展、佛教文化不断传播、造像雕刻技艺日益成熟的结果,展现了佛教造像艺术在东传过程中在关中地区的传播轨迹,当时渭北地区人民的佛教崇拜,也影响着周边人们的生产生活、推动文化艺术等不断发展。炳灵寺石窟所在的永靖县也是一个文化遗产丰富的地区,有黄河三峡古遗址、秦魏家遗址、马路塬遗址、恐龙地质公园等,这些遗址反映了甘肃的发展历史,展现这里的史前文化和原始风貌,是炳灵寺石窟所依托的文化遗产的环境。目前,除炳灵寺依然有喇嘛住寺,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有深远的影响外,其他石窟寺只留下了丰富的石窟造像。

(1)彬县大佛寺石窟

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彬县水帘乡大佛寺村西,是丝绸之路起点长安附近的大型石窟寺,大规模开凿于唐初,洞窟展现了唐代都城长安及京畿地区中国式佛教艺术的成就,是中国现存初唐和盛唐时期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石窟群。石窟坐南朝北,依山凿窟,在大佛寺主窟两侧长达500米的东西向立体岩壁上,还分布有历代开凿的洞窟和佛像100余处,连同主窟,现存有130多个石窟,大小造像1980余尊,形成以大佛寺为中心的大型石窟群。石窟历经唐、宋、金、元、明、清、民国,距今已有1300余年。大佛寺石窟遗产区的面积约34.68万平方米,1956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佛寺石窟周边煤矿的开采不仅严重污染了石窟寺外部环境,而且强烈震动产生的岩体裂隙不断延伸,发育快速的裂隙切割岩石,造成大块岩石掉落,使石窟内佛像头部、颈部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开裂和脱落。开采还造成大量的山石裸露而缺乏植被保护,使得石窟周边的岩石风化加速。

(2)永靖县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千米处的积石山中,于公元4—10世纪持续开凿于黄河岸边,是我国较早的石窟艺术中心,有1600多年的历史。其最初开凿于西秦,北魏至元、明时期仍在修妆绘饰,逐渐形成一处具有藏汉风格的石窟寺。炳灵寺占据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优美独特,汉晋以来成为丝绸之路南道的一个重要黄河渡口,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也是古丝绸之路要道上的一处佛教圣地。炳灵寺兴起于唐,元末明初藏传佛教中的黄派(格鲁派)传入炳灵寺,对本地文化影响深远,至今炳灵寺活佛转世传统依然在延续。炳灵寺石窟错落开凿在小积石山黄河北岸大寺沟西侧长350米、高60米的崖面上,唐代窟龛占2/3以上。石窟群现存窟龛183个,造像将近800座,壁画面积900多平方米,纵深54千米。1961年其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炳灵寺石窟附近有丹霞地貌的炳灵石林、鸳鸯洞、药水泉、炳灵峡(黄河三峡之一)和炳灵寺码头,旅游资源丰富。

(3)天水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部,地处陕、甘、川交通要冲,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石窟建于公元384年,历经10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和修建,成为古代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现存佛教窟龛194个,大的高达16米,小的仅有10多厘米,有公元4—19世纪的历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画面积1300多平方米,窟龛全部开凿在山崖峭壁之上。麦积山石窟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于世,绝大部分泥塑彩绘体现了千余年来中国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被誉为“东方雕塑馆”。1961年,麦积山石窟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麦积山石窟周边的旅游景区有麦积山风景名胜区、麦积山滑雪场、曲溪景区、仙人崖、伏羲庙、大地湾遗址等。

(4)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其建在7千米高的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克孜尔石窟始凿于公元3世纪末,至南北朝、隋朝,随着佛教的兴盛,石窟的开凿规模逐渐增大。到公元6—7世纪,受外来势力的侵扰,社会动荡不安,龟兹佛教的发展和石窟开凿曾一度衰落,相比龟兹境内的其他主要石窟,克孜尔石窟衰落较早。公元9世纪末至公元12世纪、13世纪,伊斯兰教东渐西域后,龟兹回鹘改信伊斯兰教,龟兹佛教逐渐衰落,直至公元15世纪初,龟兹完全伊斯兰教化,佛教在西域灭失。

2.1.3 交通及防御类遗址的保存现状和周边发展情况

丝绸之路申遗名录中交通防御类遗址有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和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都在河南,西部丝绸之路交通防御类遗址主要指甘肃的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新疆的克孜尔尕哈烽燧。甘肃省位于内地与边陲的中间节点,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过渡色彩和融合趋势,其内容显得更加丰富而意蕴深厚,保存有众多军事保障设施,如交通要镇、关隘、驿站等。

2.1.3.1 交通要镇遗址——锁阳城遗址

锁阳城位于甘肃省安西县锁阳城镇东南戈壁荒漠中,分布面积约86平方千米。锁阳城起于汉,兴于唐,废于明末。现存的文化遗址有6处汉唐古城址,4000多座汉、唐、魏、晋时期古墓葬,以及古河道、古寺院、古垦区,形制结构复杂,遗存史料丰富,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具有军事防御、农田水利灌溉和烽燧信息传递功能的古代交通要镇。锁阳城在古代河西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活动中,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要道。1996年11月,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3.2 关隘、驿站、烽燧类遗址

悬泉置遗址和玉门关遗址都隶属汉敦煌郡,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沙漠绿洲。这里地处大漠戈壁,北有北山山脉,南有祁连山余脉三危山、鸣沙山,西南有阿尔金山,南面的党河冲积扇形带和东面的疏勒河下游三角洲相连,形成了一片面积广阔的敦煌绿洲平原。干旱少雨的内陆气候,形成了典型的沙漠绿洲生态环境,随着内地和西域政权更替,军事、经济和文化生活也不断变化。在敦煌附近还有阳关遗址、马圈湾烽燧遗址、寿昌古城、敦煌古城、莫高窟与三危山。

(1)玉门关遗址

玉门关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北80千米的戈壁滩上,是长城西端十分重要的关口。自汉武帝在此设立关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朝廷管理中原与西域交通最重要的关隘。历史上玉门关是中原与西域诸国来往和邮驿交换之路,是丝绸之路北路必经之关。现存的城垣比较完整,总体呈方形,故当地人俗称“小方盘城”,全为黄胶土筑成。

(2)悬泉置遗址

悬泉置遗址位于敦煌市甜水井东南2千米的戈壁荒漠中,现存面积约2.25万平方米,还留有魏晋时期的烽燧等遗址。悬泉置遗址自汉代建立,是河西要道上的一处集传递邮件、传达命令、接待宾客于一体的地方乡级邮件中转机构,是古代中原与西域交流通信的重要驿站,这是截至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汉代邮驿机构。

(3)克孜尔尕哈烽燧

克孜尔尕哈烽燧位于库车县城西北盐水沟东侧,是古代重要的军事信号建筑,是丝绸之路上最古老的也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历经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其至今依旧岿然屹立,残存的形状像“红色哨卡”或者“红嘴老鸹”,这也是其名称的维吾尔语意。2001年,其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的重要遗址还有库木土拉千佛洞、龟兹古城、默拉纳额什丁墓、库车王府。

2.1.4 关联遗址——张骞墓的保存现状和周边发展情况

丝绸之路申遗名录中只有一处关联遗址——张骞墓,位于陕西省城固县,是一座汉代封土墓,封土为馒头状,底周为不规则长方形台地。1983年成立张骞纪念馆,包括张骞墓和张骞生平事迹展厅两部分,从遗址到县城和汉中市修建了旅游专线。城固县自秦设县制距今已有2300多年,是陕西省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五门堰、李固墓、萧何墓、樊哙墓、文庙、城隍庙等文物遗址,出土殷商青铜器文物3600多件,国家一级文物500多件,数量位居全国县级第二。 Y4dnxxM1sRBBSghaNN13vboY60+bty4GwcoL3f4/ftLGg9bL8UVi1ejTRz63WNv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