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发展目标

(一)中期目标

到2025年,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引领,带动黔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发展成效显著;“一核领四极,一带联四纵,一圈拓多点”的产业空间格局初具雏形,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发展生态明显改善,与中下游协同联动发展态势良好,发挥好“三个作用”,促进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发展质效明显提升。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益,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获利能力明显提升,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5万亿元左右,占全国的比重由2020年的11.4%提高到13.0%;人均GDP达到8.6万元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约为16.0万元/(人·年)(2015年价)。其中,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人均GDP分别达到11.5万元、8.5万元、7.0万元、8.0万元左右。

产业布局更为合理。“一核领四极,一带联四纵,一圈拓多点”的产业空间格局逐步形成,区域内产业分工格局重构成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创新研发型、智能制造型、数字服务型为主要特征的产业,以及黔中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以研发转化型、资源加工型、配套服务型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加快集聚,协调互补的产业分工体系基本形成,其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引领作用显现。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6+6+N”现代工业产业集群、“4+2+2+2”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以及七大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取得新成效。数字经济迅速增长,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中高端制造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明显提升,文化旅游、健康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支撑作用逐步增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25%;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11.6∶36.3∶52.1调整为10.0∶36.6∶53.4。

协同创新环境改善。区域内创新要素加快集聚,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科技政策异地共享机制逐步形成,新兴技术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升。西部科学城、国家级高新区等一批产业创新载体加快建成,集聚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到2025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R&D占GDP比重达到2.0%左右;其中重庆、四川均达到2.5%左右。

(二)远景目标

到2035年,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引领作用显著,黔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等支撑带动作用增强;“一核领四极,一带联四纵,一圈拓多点”的空间发展格局构建成形,以“6+6+N”现代工业体系、“4+2+2+2”现代服务业体系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区域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完善,产业发展生态良好,与中下游协调联动发展政策机制不断完善与丰富,发挥“三个作用”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成功,成为全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泉。 Q8M6Tu8/obV76LWWV5Z4zkDI2iXAie+r9YaPf17fzfexAPquPmWFsOTUHlo033+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