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概况

一直以来,川渝滇黔四省(市)山水相连、人文相亲、习俗相近,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紧密的交流合作,为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产业优化布局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具体来看,历史上重庆和四川本是一家,川渝地域相邻、自然地理相似、风俗习惯相近、历史渊源悠久、社会文化交往频繁,产业关联性和互补性强,两地人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情联系和经济往来;贵州与成渝地区山水紧密相连,具有较好的历史、文化贴近性与社会经济合作基础;云南的滇东北地处滇川黔渝交界、长江经济带上游、陆海新通道和紧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与成渝地区经济社会等全方面联系紧密。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地貌复杂,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温泉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生物资源等优势明显,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战略支撑,具有连接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成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愿景、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的核心承载区域,在国家总体战略和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区位示意图见图2-1。

图2-1 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区位示意图

(一)自然地理环境独特

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位于我国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地形地貌复杂,自然景观奇特,分布有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海拔1000~2000米,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2020年,区域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为10个、2个、68个,占全国比重分别为71.4%、50%、14.4%。具体来看,重庆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其中山地占76%,境内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市境,流程691千米,与嘉陵江、乌江等河流交汇,拥有3个世界自然遗产地和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2.5%。四川地貌东西差异大,位于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带,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3000米,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森林覆盖率达到40.0%。贵州自然风光优美,气候舒适宜人,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拥有4个世界自然遗产地、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30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到60%。云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海拔高度相差较大,昼夜温差较大,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其面积分别占比达到84%、10%、6%;拥有2个世界自然遗产地、2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5.0%(见表2-2)。

表2-2 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自然地理情况

(二)自然资源优势突出

一是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种类齐全。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矿产资源禀赋优越,天然气、石油、煤炭、铁、磷、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品种齐全、储量相对丰富,特别是铝土矿、锰矿、金矿、铅锌矿、锌矿、钒钛矿、铁矿储量占长江经济带比重均达到100%,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和市场空间,为能源化工、建材等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支撑。具体来看,重庆已探明储量矿产资源70种,拥有页岩气、锶、铁、盐、锰、铝土、毒重石等优势矿产资源,特别是有亚洲第一大锶矿床、全球除北美之外最大页岩气田,2020年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等保有资源储量分别为239.9万吨、2491.6亿立方米、1193.6亿立方米。四川已探明储量矿产资源有86种,其中天然气、钒、钛、锂、硫铁、芒硝、盐等矿产资源全国排名第一,是西部乃至全国的矿物原材料生产加工大省,2020年煤炭保有量为122.7亿吨、天然气储量为7万多亿立方米,占全国比重近20%。贵州已探明储量矿产资源有76种,其中煤、磷、汞、铝土、锰等42种矿产保有储量排名全国前十位,2020年煤炭保有储量为530亿吨,远景储量为2419亿吨,居全国第五位。云南已探明储量矿产资源有86种,拥有丰富的铜、锡、钛等金属矿产和煤、磷、岩盐、钾盐、石膏等非金属矿产,有61个矿种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十位(其中铅、锌、锡、磷、铜、银等25种矿产含量居全国前三位),是我国有色金属的重要生产基地、西南地区最大的无烟煤和褐煤基地(见表2-3)。

表2-3 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矿产资源情况

二是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水环境质量较好。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沱江、乌江等组成了长江上游水系网,区域水流落差大,水资源、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潜力巨大,拥有的平均径流总量、水资源总量、水电装机容量分别占长江经济带比重的46%、48%、72%,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具体来看,2020年重庆水资源总量为766.9亿立方米,其中理论水能资源蕴藏总量为1440万千瓦;长江干流重庆段总体水质为优,15个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Ⅰ~Ⅲ类、Ⅳ类和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94.4%、4.6%和1.0%。四川水资源总量为3237.3亿立方米,总供水量为236.8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4亿千瓦,占全国比重为21.2%,其中技术可开发量占全国比重为27.2%,经济可开发量占比为31.9%,均居全国首位,是我国最大的水电开发和西电东送基地;在153个国省控监测断面中,有146个达到优良水质,占95.4%;Ⅰ~Ⅲ类、Ⅳ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95.4%、4.6%。贵州水资源总量为1328.6亿立方米,年降水量为2496.8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排名全国第六位,可开发量占全国比重4.4%;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9.3%(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类别)。云南水资源总量为179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4569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一倍以上;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04亿千瓦,居全国第三位;可开发装机容量约为0.9亿千瓦,居全国第二位;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86.4%,主要出境、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见表2-4)。

表2-4 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水资源情况

三是人文历史资源深厚。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人文历史资源丰富,拥有巴渝文化、巴蜀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分别为4个、2个、51个、41个,占全国比重分别达到11.8%、50.0%、24.5%、13.6%,为区域文旅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具体来看,重庆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巴渝文化、陪都文化、红岩革命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以及长江三峡、大足石刻、武隆喀斯特和南川金佛山等自然景观,2020年重庆有世界文化遗产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0个、国家级地质公园7个。四川是我国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大省,拥有四川方言、戏曲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织锦文化、盐文化等巴蜀文化,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22项,以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4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5个。贵州民族民俗文化保护较为完整,侗族大歌、苗族飞歌享誉海内外,阳明文化、夜郎文化、屯堡文化、土司文化独树一帜,也是全国重要的红色文化热土,2020年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7个。云南文化资源丰富,有独特的高原风光、热带和亚热带边疆风物和民族风情,拥有丽江古城等世界文化遗产2个,丽江纳西东巴古籍文献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9个(见表2-5)。

表2-5 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人文资源情况

四是温泉资源相对丰富。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温泉资源丰富,温泉旅游产品主要以休闲旅游型为主,有重庆融汇温泉旅游景区、云南腾冲热海温泉等7个国家AAAAA级温泉,占全国比重达18.0%,为区域发展以温泉为主的休闲旅游业提供了资源基础条件。具体来看,重庆温泉是世界级旅游资源,被誉为“温泉之都”,已经探明的温泉分布区域有1万平方千米、温泉水储量为5.6亿吨,日可开采温泉资源量为121万吨,呈现“山山有温泉、峡峡有热水”的鲜明特点;温泉水温25.0℃~63.5℃,属于中低温地热水资源,水质类型多、医疗价值高,拥有统景温泉、融汇温泉、大足龙水湖温泉3个国家AAAAA级温泉。四川温泉资源丰富,在全省范围内开采出的可供使用的温泉资源有近百处,主要有螺髻九十九里瀑布温泉、海螺沟贡嘎神汤温泉酒店、成都市花水湾温泉度假旅游区、泸州市纳溪区云溪温泉旅游景区等。贵州有温泉旅游资源237处,其温泉的元素含量均符合我国生活饮用水标准,有百里杜鹃温泉康养旅游度假区、习水县桑木温泉田园康养度假区、乌当区相思河温泉旅游景区、剑河县温泉小镇等温泉项目。云南是我国温泉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所有市、县均有温泉分布,其中水温在25℃以上的温泉有近千处,位列全国第一,有腾冲热海温泉、腾冲悦椿温泉村、云南柏联SPA温泉、云南华侨城温泉水公园等国家AAAAA级温泉4个(见表2-6)。

表2-6 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温泉资源情况

五是生物资源较为丰富。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是全国生物物种较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动植物资源种类多样、数量较大,占据整个长江经济带近60%的物种数量及47.3%的生态服务价值,拥有大熊猫、金丝猴、黑叶猴、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崖柏、银杉、红豆杉、冷杉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为生态旅游、生物制药等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具体来看,重庆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共设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18个,总面积为重庆市面积的15.4%,拥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800余种、野生维管植物6000余种。四川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生物基因宝库,生物资源种类排全国第二位,有野生脊椎动物近130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5种,占全国的39.6%;可供经济利用的动物种类占50%以上。有高等植物1万余种,占全国总数的1/3;有各类野生经济植物5500余种,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最大的芳香油产地。贵州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有脊椎动物1053种,维管束植物9982种;药用植物约有4419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是全国中药材四大产区之一。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有脊椎动物2273种,占全国的51.4%,其中药用生物资源有6559种,占比为51.2%,是近100种动物的起源地和分化中心,绿孔雀、怒江金丝猴等均属全国仅云南有分布的物种;高等植物19333种,约占全国的50.1%,其中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分别占全国比重为68.2%、57.7%、37.0%、50.0%(见表2-7)。

表2-7 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生物资源情况

(三)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一是经济总量规模持续扩大。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消费品等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基本格局。2020年,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经济总量为11.6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1.4%,三次产业结构为11.6∶36.3∶52.1 ;其中,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的GDP分别为25002.8亿元、48598.8亿元、17826.6亿元、24500.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9%、3.8%、4.5%、4.0%。

二是产业创新资源加快集聚。随着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产业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明显,高质量发展动能逐渐增强,2020年区域R&D经费支出、R&D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占全国比重分别为7.5%、7.5%、5.0%、6.0%。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拥有科学城2个、国家级科技城1个、国家级新区4个、国家级高新区12个,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上百个国家级创新载体。具体来看,重庆研发投入水平相对较高,2020年R&D经费投入526.8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2.1%,企业R&D经费支出占比为79.1%。四川研发投入水平在西部领先,2020年R&D经费投入1055.3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2.2%,企业R&D经费支出占比为51.9%。贵州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相对较弱,2020年R&D经费投入161.7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0.9%,企业R&D经费支出占比为76.6%(见表2-8)。

表2-8 2020年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产业发展情况

(四)保持人口合理增长和人口分布合理演化

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人口规模和全国占比保持合理增长,人口质量水平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分布呈现规律性和特色化的合理演化趋势。

一是人口数量和质量稳中有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常住人口由19860.6万人增加至20150.0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由14.1%提高到2020年的14.3%。其中,2020年重庆、四川、贵州、云南 四省(市)人口分别为3205.4万人、8367.5万人、3856.2万人、4720.9万人,较2010年分别增长11.1%、4.1%、11.0%、0.3%。此外,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人口平均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72.8岁、9.2年,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岁、0.7年;高等学校数量为360个,占全国比重约为12.0%(见表2-9)。

表2-9 2020年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人口情况

资料来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二是区域人口主要集中于四大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人口主要分布于沿江、骨干交通、槽谷地带,其中重庆、成都、贵阳、昆明等特大城市以及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部分核心城市是人口主要集聚地。具体来看,人口呈现向中心城区聚集趋势,但区域内人口分布差异性明显。2020年,重庆常住人口中主城都市区占65.90%,其中中心城区人口占32.27%、主城新区人口占33.63%;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人口占25.16%、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人口占8.94%。成都市常住人口2093.8万人,占四川省比重达25.0%,其余市(州)常住人口都在600万人以下;云南省人口居前三位的昆明市、曲靖市、昭通市合计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为40.9%,其中昆明占云南比重达17.9%;贵州省常住人口超过500万人的有毕节市、遵义市、贵阳市三地,常住人口合计占全省比重为50.6%。

(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稳步提高

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完善,基本建成“水陆空铁”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信息、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一是区域综合交通网络骨架基本形成。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主体的多向对外联系通道,内畅外达的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2020年,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铁路运营里程为15806千米、公路总里程为107.6万千米、民航机场有45个,占全国比重分别约为10.8%、20.7%、18.3%,其中公路路网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倍。

二是协同联动的体制机制初见成效。综合交通网平均密度及公路网、铁路网、内河航运密度均居西部第一,初步建立了横向联动、纵深推进的协同工作机制,川渝电网一体化以及跨区域重大蓄水、提水、调水、防洪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合作持续深化。

2020年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基础设施发展情况和现状示意图分别见表2-10、图2-2。

表2-10 2020年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图2-2 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现状示意图

(六)现代城镇体系加快完善

以国家中心城市为引领、区域中心城市和若干中小城市协同联动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的加快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一是现代城镇空间格局持续优化。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加快建设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黔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为引领,成渝两大国家中心城市、一批大城市、多个区域中心(节点)城市和若干中小城市等为核心的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现代城镇体系,正加快形成由超大城市引领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的网络城镇群格局。

二是国家中心城市引领带动能力增强。随着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实施,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国家中心城市和以昆明、贵阳为核心的大城市能级大幅提升,区域综合承载能力、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不断增强,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为推动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年,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城镇常住人口为11389.2万人,占全国比重为12.6%,城镇化率均在50%以上,其中重庆城镇化率为69.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

三是区域中心城市特色化发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建设成效明显,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若干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促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形成了若干中小城市新型城市化建设的示范试点。2020年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城镇人口和城镇化率情况见表2-11。

表2-11 2020年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城镇人口和城镇化率情况

(七)处于西部开放前沿

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是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枢纽,正加快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开发开放战略,开放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处于西部开放前沿。

一是开放平台体系更加健全。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开放通道体系基本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对外贸易大通道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区域对外经贸合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内陆开放水平位居西部前列。截至2020年底,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有国家级新区4个、国家级高新区17个、国家级经开区20个、自由贸易试验区3个、综合保税区17个、保税港区1个、一类口岸23个、边境经济合作区4个,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1.1%、10.1%、8.7%、14.29%、11.6%、7.1%、9.1%、23.5%,拥有建设国家消费中心城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区、国家级公园城市、长江上游航运中心、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功能(见表2-12)。

表2-12 2020年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开发开放平台情况

二是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开放型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发展,2020年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超过17822.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15.3亿美元以上。具体来看,“十三五”期间重庆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超过2.6万亿元,年均增长7.1%。四川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2020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8081.9亿元,同比增长19.0%,增速列全国第二位(见表2-13)。

表2-13 2020年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对外贸易经济情况

注:基于数据可得性,云南货物进出口总额为外贸进出口总额数据。 Dj0XOXfir04ktarwQGSHo8PN+QmCt2zClhMl3X15nJY1Vi6AY8YHKIipCmfx29p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