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一、金融市场的形成

在金融市场形成以前,信用工具便已产生,它是商业信用发展的产物。早在古罗马时代,地中海沿岸的贸易活动就已有相当规模,并开始用各种票据结算,汇票便是这一时期意大利人的一个发明。

但是由于商业信用的局限性,这些信用工具只能存在于商品买卖双方,并不具有广泛的流动性。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又产生了银行信用和金融市场。14世纪与15世纪之交,是银行产生的年代,标志着金融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397年成立的梅迪西银行和1407年成立于热那亚的圣乔治银行,成为新式银行的先驱。此后,欧洲大陆尤其是西欧各国的银行业迅速发展。

银行信用和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商业信用的发展,使信用工具成为金融市场上的交易工具,激发了信用工具的潜能。17世纪初,当资本主义还处在原始积累时期时,西欧就出现了证券交易活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和法国的里昂被认为是最早出现证券交易活动的地区。1608年,荷兰建立了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证券交易所,标志着金融市场的形成。

金融市场的形成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社会上存在着庞大的资金需求与供给;拥有完善和健全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交易的工具种类丰富,交易形式多样;有健全的金融法律体系;政府能对金融市场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

二、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金融市场从形成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但其真正快速发展时期,是在20世纪70年代。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金融工程化、资产证券化和金融数字化的趋势。

(一)金融自由化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方国家尤其在一些发达国家,兴起了金融自由化思潮,主张逐渐放松甚至取消对金融活动的一些管制。如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理论,金融自由化理论亦称金融深化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想使经济得到发展,就应重视金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发挥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放弃所奉行的“金融压制”政策,实行“金融深化”或“金融自由化”。这就要求政府放弃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过度行政干预,放开利率和汇率,让其充分反映资金和外汇的实际供求情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来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金融自由化思潮对国际金融市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体而言,金融自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或取消国与国之间对金融机构活动范围的限制。国与国之间相互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允许外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本国经营和国内金融机构一样的业务。

(2)放松或解除外汇管制。取消外汇管制,加速资本的国际流动。

(3)放宽金融机构业务活动范围的限制,允许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适当交叉。各国为了抢占国际金融市场份额,提高本国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竞争中的地位,对金融机构业务活动限制都有所放宽。

(4)放宽或取消对银行的利率管制。例如,在美国取消了“Q条例”所规定的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导致银行领域内的自由化的快速发展。

此外,各国鼓励金融创新,对创新型金融工具的政策扶持,实际上也是金融自由化趋势的重要表现。

(二)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是指因全球范围内金融管制放松和金融业开放加速而使国别资本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趋势,是资本或金融服务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大量和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受金融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各国政府纷纷放宽对金融业活动的管制。随着外汇、信贷及利率等方面管制的放松,国际资本流动加快,世界上任何一个局部市场的波动都可能马上传递到全球的其他市场上,使国际金融市场形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市场,金融市场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势。

以下几个主要因素促进了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形成:

(1)企业经营国际化,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起了推动作用。

(2)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为金融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现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国际金融交易中信息传递更及时、交易成本更低、手续更简便。

(3)金融管制的放松,各国对金融机构跨国经营限制的减少,对外汇管制政策的放宽,大大促进了国际资本的流动及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4)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浪潮产生了许多如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它们有的本身就具有国际化性质。再加上国际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已越来越多样化,一批专为套利而参与买卖的机构投资者出现,他们为了获利,会在国际金融市场频繁进行交易,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

(三)金融工程化

金融工程是指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主要有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设计、开发新型的金融工具,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具体而言,金融工程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工程主要是指利用先进的数学及通信工具,在各种现有基本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分解,以设计出符合客户需要的新的金融工具。而广义的金融工程则是指一切利用工程化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它不仅包括金融工具设计,还包括金融工具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

金融工程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作为金融市场精良的“装备”,不同的人使用以及不同的用法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一方面,通过将科技与各种工程技术用于金融领域,金融工程不仅为人们化解金融风险提供了新的手段,还使金融市场的效率得到了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际炒家正是利用它来设计精巧的套利和投机策略,从而直接导致这一地区的金融和经济出现动荡。因此,只有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才能更好地驾驭金融工程这个武器,以保卫本国金融和经济的稳定。

(四)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预期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重新组合,转变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转让和流通的证券的一种融资过程或融资方法。

资产证券化最早出现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持续的通货膨胀和利率管制降低了银行存款的吸引力,加上当时人口激增使房屋需求增加,导致贷款需求急剧增加,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发放住房贷款的银行等金融机构陷入了资金短缺的困境。美国金融机构开始主动寻求增强银行资产流动性的方法,以改善资产负债管理、规避风险。1968年美国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首次发行以抵押贷款组合为基础资产的抵押支持证券——房贷转付证券。自此以后,资产证券化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金融创新工具而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取消了长久以来对利率的管制,但金融创新带来了较为严重的“金融脱媒”问题,比如共同基金的出现,使得储蓄资金开始分流,银行的市场份额被进一步瓜分,银行竞争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为了增加利润来源,提高竞争力,开始纷纷探索业务创新,其中就包括将抵押支持证券标的资产的范围从贷款领域扩展到固定资产等更广阔的领域,更为广义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资产支持证券开始出现。2000年以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资产证券化趋势已深入金融活动的各个方面。实体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资产证券化,使资产证券化成为非常重要的融资方法。

资产证券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投资者来说,资产证券化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投资对象,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收益偏好进行组合投资。第二,对金融机构来说,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改善其资产的流动性,同时,资产证券化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获取低成本资金、增加收入的新渠道。第三,对整个金融市场来说,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不断创新增加了市场活力,并不断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快速发展后,资产证券化在次贷危机中遭受重创。这场危机深刻地揭示出资产证券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总之,虽然资产证券化蕴含着诸多风险,但是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型金融工具有着传统金融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使其成为推动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金融数字化

当前,全球的科技创新正进入空前活跃的时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成熟,通过与金融的跨界融合催生了多种新型数字金融服务,并逐步成为金融服务的主流。金融数字化是指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实现支付、融资、投资以及其他业务的一种新型金融业务模式。

中国金融数字化的起点可以从2004年支付宝账户体系上线算起,但业界通常将2013年余额宝的开张视为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的元年。至今,中国数字金融已成为引领全球数字金融发展的一面旗帜,蚂蚁金服、京东金融、陆金所以及众安保险位居全球五大数字金融公司之列,第三方支付、数字保险、网络贷款以及数字货币等业务的规模也在国际上遥遥领先。在宏观经济形势更加复杂、金融行业竞争持续加剧、技术创新应用不断加快的大环境下,数字化已成为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

金融数字化对传统金融市场以及实体经济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1)从对传统金融市场的影响而言,一方面,数字金融将从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等多个方面冲击以银行为主体的传统金融市场,加剧银行的风险承担压力;另一方面,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相互竞争,将会推动金融市场结构的变革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使得金融市场更具有普惠性。同时,不断成熟的数字金融技术,也为商业银行服务模式的转变以及技术的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而言,数字金融可以通过场景、数据结合金融创新产品来补足传统金融服务的短板,充分发挥“成本低、速度快、覆盖广”的优势,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与成本,更有效地为普惠金融的主体服务,改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此外,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缩小城乡差距,为创新创业提供支持,促进居民消费,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拓展知识[1-2]

DCEP

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是央行的一个数字货币项目,即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工具。

近年来,多国央行以各种形式公布了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考虑结果和计划,有的已经开始部署,有的甚至完成了初步测试。而我国的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不仅取得了可喜进展,还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实际上早在2014年,我国央行就开始数字货币的前瞻性研究。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成立,成为全球最早从事法定央行数字货币研发的官方机构,并在2017年底牵头各商业机构开展数字人民币体系的研发。2019年7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兼货币金银局局长王信在“数字金融开放研究计划启动仪式暨首届学术研讨会”上提出,“央行数字货币在中国被定义为M 0 (现金),是现金一定程度上的代替”。根据王信的表述,DCEP是M 0 的替代,这意味着它可以像现金那样自由流通、不计息及无限法偿性。

202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数字人民币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之后又增加了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6个试点测试地区,形成“10+1”格局。同时,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愈加丰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132万个,覆盖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多个领域。我国目前主要通过数字人民币红包这一惠民方式进行推广,如今已发放总额超2.69亿元的数字人民币红包,此外,各试点地区也在不同场景中推出了创新性测试。

三、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广义的、分散的金融市场,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年代;而集中的金融市场,也可以从关于汉初长安“子钱家”的记载中窥见端倪。历史典籍中有关于唐代长安城西市的记录,描绘出这里不仅有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而且还聚集了大量外国商人,可见,当时的金融市场就有着相当浓厚的国际色彩。至宋、明,金融市场重心东移,南宋在临安,明代则是南北两京。到清代,各商业城市的钱庄、银号、票号等金融机构都相当活跃。

近代,以新式银行为中心的金融市场形成较晚。1897年,中国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银行,即中国通商银行。19世纪末虽然已出现现代的银行,但力量微弱,不足以与旧式银钱业抗衡。直至“一战”之后,新式银行业才有较大发展。蛰伏十余载,以银行业为主体的新式金融市场才逐渐形成。伴随着资金借贷的发展,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也相继形成。在1949年后,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迅速建立,高度集中于一家银行的银行信用代替了多种信用形式和多种金融机构的格局,财政拨款代替了企业股票、债券的资金筹集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金融市场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迅速发展,具体可分为3个阶段:

(1)1978—1992年是金融市场改革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重心是打破高度集中的金融机构体系,初步形成金融市场体系。1979年之后,我国陆续恢复或者分设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逐步建立起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各类其他金融机构。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逐步由“大一统”的金融体制转化为中央银行体制。1984年,我国开始允许金融机构互相拆借资金以调剂余缺,形成同业拆借市场。198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业务,并允许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这标志着票据市场的初步形成。20世纪90年代开始,所有国债都可以自由买卖。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1992年中国证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初步形成。从1986年起,我国开始办理外汇调剂业务,初步建成了外汇调剂市场。

(2)1993—2012年是金融市场改革的第二阶段。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目标,即将中国人民银行建设成真正的中央银行,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逐步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完善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建立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管理严格的金融市场体系。在这一阶段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等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形成了“一行三会”金融监管体制,金融市场发展日益完善。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外汇市场,票据融资的规模也不断增加。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同业拆借市场上推出了作为基准利率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Shibor),并公布了《同业拆借管理办法》。资本市场迅速发展,自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以后,资本市场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得到恢复,一大批公司成功上市。2004年中小企业板开板、2009年创业板开板、2010年中国股指期货正式推出、2012年新三板成立,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形成。

(3)2013年至今是金融市场改革的第三阶段。2013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发布贷款基础利率(Loan Prime Rate,LPR),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跨出了重要的一步。2015年国务院颁布《存款保险条例》,酝酿多年的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2017年“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2018年在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保监会的基础上,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至此,我国金融监管格局由“一行三会”转变为“一委一行两会”。2019年6月1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正式开板;2021年4月19日,广州期货交易所揭牌成立;2021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交易;2023年2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规则,中国股票市场全面注册制改革正式落地实施;2023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又迎来新的变革,形成由中央金融委员会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集中统一领导,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外汇管理局等部门共同构建的全新金融监管框架。2013年至今,我国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全力推动注册制和金融监管改革,标志着我国金融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阅读材料[1-1]

2021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

2021年,债券市场规模稳定增长,国债收益率整体震荡下行;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推进,投资者结构进一步多元化;货币市场交易量持续增加,银行间衍生品市场成交量保持增长;股票市场主要股指上涨,两市成交金额增长明显。

一、债券市场规模稳定增长

2021年,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61.9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8.0%。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53.1万亿元,同比增长9.2%。交易所市场发行8.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021年,国债发行6.7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7.5万亿元,金融债券发行9.6万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包括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票据、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交易所资产支持证券等)发行14.8万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8815.3亿元,同业存单发行21.8万亿元。

截至2021年12月末,债券市场托管余额133.5万亿元,同比增长16.5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余额114.7万亿元,交易所市场托管余额18.8万亿元,商业银行柜台债券托管余额599.9亿元。

二、债券收益率整体震荡下行

2021年12月末,1年、3年、5年、7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为2.24%、2.46%、2.61%、2.78%、2.78%,分别较2020年同期下行23bp、36bp、34bp、39bp、36bp。2021年末,中债国债总指数收盘价为206.6,较2020年同期上涨11.4;中债新综合全价指数收盘价为121.5,较2020年同期上涨2.5。

2021年12月,银行间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2%,较2020年同期上行72个基点;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9%,较2020年同期上行73个基点。

三、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稳步推进

截至2022年2月末,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为4.1万亿元,占中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的比重为3.0%。其中,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为4.0万亿元。分券种看,境外机构持有国债2.5万亿元,占比62.3%;政策性金融债1.1万亿元,占比26.4%。

四、债券市场投资者数量进一步增加

2021年末,按法人机构(管理人维度)统计,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仅统计上清所托管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持有人共计1885家。从持债规模看,前50名投资者持债占比56.8%,主要集中在基金公司、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前200名投资者持债占比86.2%。单只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持有人数量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中位值分别为75家、1家、11家、10家,持有人20家以内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只数占比为93.0%。从交易规模看,2021年,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前50名投资者交易占比67.4%,主要集中在证券公司、股份制商业银行、基金公司和城市商业银行;前200名投资者交易占比92.4%。

五、货币市场成交量持续提升

2021年,银行间货币市场成交共计1164.0万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质押式回购成交1040.5万亿元,同比增长9.2%;买断式回购成交4.7万亿元,同比下降32.6%;同业拆借成交118.8万亿元,同比下降19.2%。交易所标准券回购成交350.2万亿元,同比增长21.8%。

2021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成交214.5万亿元,日均成交8578.0亿元;单笔成交量主要分布在500万~5000万元,单笔平均成交量4995.0万元。交易所债券市场现券成交28.9万亿元,日均成交1190.4亿元。柜台债券市场累计成交170.6万笔,成交金额4988.8亿元。2021年末,开办柜台债券业务的商业银行共27家,较2020年同期增加3家。

六、银行间衍生品市场成交规模平稳增长

2021年,银行间本币衍生品市场共成交21.4万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利率互换名义本金总额21.1万亿元,同比增长7.5%;标准债券远期成交2614.8亿元,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创设名义本金295.2亿元,信用违约互换名义本金36.3亿元。国债期货共成交27.5万亿元,同比增长4.3%。互换利率有所下降,2021年末,1年期FR007互换利率收盘价(均值)为2.21%,较2020年末下降27个基点;5年期FR007互换利率收盘价(均值)为2.56%,较2020年末下降28个基点。

七、股票市场主要指数上涨

2021年末,上证指数收于3639.8点,较2020年末上涨166.7点,涨幅为4.8%;深证成指收于14857.4点,较2020年末上涨386.7点,涨幅为2.7%。两市全年成交额258.0万亿元,同比增长24.7%。

资料来源:http://www.pbc.gov.cn/jinrongshichangsi/147160/147171/147173/4463448/index.html.

本章小结

1.金融市场是指以金融工具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

2.金融市场的主体、金融市场的客体以及金融市场的组织方式是现代金融市场的三大构成要素。

3.从参与金融市场交易的动机来看,金融市场的主体主要有投资者、筹资者、中介机构及监管者四大类。

4.金融工具是指一切代表未来收益或资产合法要求权的契约或凭证,又称金融资产或证券,是资金短缺部门向资金盈余部门融入资金时所出具的契约或凭证。偿还期、流动性、风险性与收益性是金融工具的4个基本特征。

5.金融市场的组织方式主要有拍卖方式与柜台方式两种。

6.金融市场可以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其中按标的物的不同,可划分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7.金融市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具有资金聚敛功能、信息反映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和宏观调控功能。

8.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金融工程化、资产证券化以及金融数字化是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关键概念

金融市场 金融工具 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 外汇市场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初级市场 二级市场 第三市场 第四市场 公开市场 议价市场 金融自由化 金融全球化 金融工程化 资产证券化 金融数字化

习题

1.非居民之间进行境外货币借贷的市场被称为(  )。

A.离岸金融市场 B.在岸金融市场

C.国内金融市场 D.国际债券市场

2.下列选项中在货币市场上进行交易的金融工具是(  )。

A.长期债券 B.短期债券

C.普通股 D.优先股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是(  )。

A.远期 B.期货 C.互换 D.优先股

4.金融工具的主要特征有(  )。

A.流动性 B.风险性 C.差异性 D.收益性

5.资本市场的主要特征有(  )。

A.期限较短 B.期限较长

C.流动性较差 D.流动性较强

6.金融市场的功能主要有(  )。

A.资源配置功能 B.资金聚敛功能

C.宏观调控功能 D.信息反映功能

7.简述金融市场的主要类型。

8.简述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

9.简述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FrCbZ8TkClo3k8JcIx//yqc+WYluHYo6iUVlfNBXHa1EOybYuqY88bs2gY0gMV4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