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市场

一、商业票据市场

(一)商业票据及商业票据市场的定义

商业票据(Commercial Paper,CP)是大公司为了筹措资金,以贴现方式出售给投资者的一种短期无担保承诺凭证。它规定出票人自己承诺或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或见票时必须无条件承兑。由于商业票据没有担保,仅以信用做保证,因此,能够发行商业票据的一般都是规模巨大、信誉卓著的大公司。作为一种结算和信用工具,商业票据体现着债权债务关系。

商业票据市场就是大公司所发行的商业票据的交易市场。

(二)商业票据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商业票据是货币市场上历史最悠久的工具,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早期商业票据发行者主要为纺织品工厂、铁路、烟草公司等非金融性企业。大多数早期的商业票据通过经纪商出售,主要购买者是商业银行。20世纪20年代,美国汽车制造业和其他高档耐用商品业开始兴盛,为刺激销售,美国的一些大公司对这类商品实行赊销、分期付款等方式,因需要大量资金,在银行贷款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不少大公司成立消费信贷公司,开始发行商业票据,以满足消费者融资购买的需要。首家发行商业票据的大消费信贷公司是美国通用汽车承兑公司,它发行商业票据主要是为购买通用汽车公司的汽车融资。通用汽车承兑公司越过经纪商将商业票据直接出售给市场上的投资人,筹措巨额资金。20世纪60年代后,商业票据的发行在美国急剧增长。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发现通过发行商业票据在金融市场筹资要比向银行借款手续简便,发行利率更低,且不受银行干预。1966年和1969年,由于“Q条例”利率上限的限制,那些过去使用短期贷款的公司发现银行无法贷款给它们,便纷纷转向票据市场寻找替代资金的来源;而银行方面,由于商业票据不作为存款看待而不受“Q条例”限制,银行纷纷自己发行商业票据以满足资金需求。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商业票据——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ABCP)。它是以资产为抵押而发行的商业票据,用来支持这种商业票据的资产主要是信用卡应收款、分期付款应收款等。参与市场运作的主要有商业银行、金融公司和零售商。商业票据的创新为发行人开辟了新的低成本的融资渠道,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工具。

(三)商业票据市场主要参与者

1.发行者

商业票据的发行者包括金融性公司和非金融性公司。金融性公司主要有三种:附属性公司、与银行有关的公司及独立的金融公司。附属性公司一般是附属于某些大的制造业公司,如通用汽车承兑公司;与银行有关的公司是银行持股公司的下属子公司;其他则为独立的金融公司。金融性公司发行商业票据主要是为了扩大消费信用。非金融性公司如大企业、公用事业单位等,发行商业票据的频次较金融性公司少,发行所得主要用于解决企业的短期资金需求和季节性开支,如应付工资及缴纳税收等问题。商业票据的发行视经济及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高利率时期发行数量较少,资金来源稳定、市场利率较低的时期发行数量较多。

2.投资者

历史上,商业银行是商业票据的主要购买者。商业银行购买商业票据通常有两方面的需要:一是为它的信托部门或顾客购买;二是将其作为流动资产的二级准备,在头寸不足时抛出票据补进头寸。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商业票据风险较低、期限较短、收益较高,许多公司也开始购买商业票据。现在,商业票据的投资者主要是保险公司、非金融公司、银行信托部门、地方政府、养老基金和投资公司等。商业银行在商业票据的市场需求上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但银行在商业票据市场上仍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是代理商业票据的发行,为发行者提供信用额度支持,以备发行者到期无款支付,或为持有者签发备用信用证,保证到期时若发行者不能付款,由银行负责偿还。在美国,商业票据的投资者包括中央银行、非金融性企业、投资公司、政府部门、私人抚恤基金、基金组织及个人。另外,储蓄贷款协会及互助储蓄银行也获准以其资金的20%投资于商业票据。

投资者可以从3个渠道购买商业票据:从交易商手中购买、从发行者那里购买、购买投资商业票据的基金份额。

(四)发行商业票据的优点

发行商业票据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获取资金的成本较低。一般来说,利用商业票据融资的成本通常低于银行的短期借款成本,一些信誉卓著的大企业发行商业票据的利率,有时甚至低于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因为这些大企业比一般的中小银行的信用更好,而且它是直接从投资者手中获得资金,节省了银行从中赚取的利润。

(2)筹集资金的灵活性强。公司在发行商业票据筹资时,可以根据自己对资金的需求确定发行量、利率和次数,以配合短期资金的灵活需要。

(3)有利于提高发行公司信誉。商业票据在货币市场上是一种标志信誉的工具,公司发行商业票据实际上可达到免费宣传和提高公司信用和形象的效果。

(五)商业票据的期限和面额

商业票据的期限较短,一般不超过270天。市场上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平均期限在30天以内,大多数商业票据的期限在20~40天。美国1933年《证券法》规定:期限不超过270天的商业票据可以免于登记,为了避免发行时的登记费用,美国公司很少发行超过270天的商业票据。

在美国商业票据市场上,虽然有的商业票据的发行面额只有25000美元或50000美元,但大多数商业票据的发行面额都在100000美元以上。据统计,商业票据市场上每个发行者平均拥有1.2亿美元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一些较大的单个发行者拥有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达数十亿美元之多。

(六)商业票据的发行和流通

1.商业票据的发行方式

商业票据的发行,一般采取两种方式:①直接发行。一般由信用等级较高且实力雄厚的企业所设立的专门机构负责进行,这些公司对巨额的短期资金有不断的需求,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发行票据的数额较大,且与主要的机构投资者都建立了业务联系,因而不需要借助交易商发行。②通过商业票据交易商间接发行。这类票据主要由非金融公司和一些小的银行控股公司、金融公司发行。因为它们的短期信用需求通常具有季节性及临时性特点,建立永久性的商业票据销售队伍不合算。

交易商间接发行的方式通常有3种:①代销发行,即商业票据交易商与发行公司议定承销期限,按照发行公司指定的价格代理销售,承销期满未售完部分退回发行公司,交易商不承担发行风险,只按销售金额提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②包销发行,即交易商与发行公司事先商妥发行事项,议定承销期限,然后由交易商进行销售,承销期满未售完部分全部由交易商按约定价格承购。③招标发行,即交易商以受托办理招标方式推销。若标的商业票据不定底价,开标时按标价高低依次得标,直到标售的票据售完为止。若指定底价,所出标价高于底价的才算得标,未能售出部分,由发行公司自行处理,否则发行公司需修正底价。这3种间接发行方式,因承担风险、服务范围及发行成本各不相同,交易商收取的承销费用也不同,其中包销发行费用最高,其次为招标发行,代销发行费用最低。

具体采取何种发行方式,主要取决于发行者所能承受的发行成本的高低。

2.商业票据的流通

尽管在投资者急需资金时,商业票据的交易商和直接发行者都可在到期之前兑现,但商业票据的二级市场并不活跃。一方面是因为商业票据的期限非常短,购买者一般都计划持有到期;另一方面是因为商业票据是高度异质性的票据,不同发行主体发行的商业票据在期限、面额和利率等方面各有不同,其交易难以活跃。

(七)商业票据的评级

所谓商业票据评级,是指对商业票据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价,并据此进行分级。商业票据评级的主要内容包括发行人的管理质量、经营能力、资金周转速度、竞争能力、流动性、债务结构、经营前景等。信用评级虽然增加了发行的手续和成本,但却能够使市场投资者更加了解发行人的财务状况,有利于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从而也能够使信誉高的发行人降低利息成本。

商业票据的等级不同,发行的难易程度及发行利率水平就不同,因此,发行者一般都会主动向评级机构申请评级。目前全球主要有3家机构对商业票据进行评级: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标准普尔公司、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美国商业票据的发行人至少要获得其中的一个评级,大部分获得两个。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认可两种合格的商业票据:一级票据和二级票据。一级票据必须有两家评级机构对所发行的票据给予“1”的评级;二级票据必须有一家评级机构对所发行的票据给予“1”的评级,至少还有一家或两家的评级为“2”。二级票据为中等票据,货币市场基金对其投资会受到限制。

(八)商业票据的发行成本和发行价格

1.商业票据的发行成本

商业票据的发行成本主要包括:①按规定利率所支付的利息;②交易商代理费用,指支付给交易商代理商业票据发行的费用;③信用评级费用,指发行者支付给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费用;④信用额度支持费用。发行者支付给商业银行,一般以补偿余额的方式支付,发行者可在银行账户中保留一定金额的无息资金,也可按信用额度的0.375%~0.75%一次性支付。

2.商业票据的发行价格

商业票据的发行为贴现发行,因而商业票据的利率就是贴现率。商业票据利率主要取决于发行成本、发行人资信等级、有无担保及担保人的资信等级、税收、流动性程度等。商业票据发行价格的计算公式如下:

【例2-2】 假定有一面值为500000元的商业票据,贴现金额为2860元,期限为30天,发行机构得到的款项为497140元,实际利率为多少?

二、银行承兑汇票市场

(一)银行承兑汇票及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的定义

银行承兑汇票(Banker's Acceptance,BA)是指出票人开立的远期汇票,命令付款人在未来的某一确定日期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这张汇票经过付款银行承兑后,承兑银行就承担了到期付款的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银行承兑汇票由付款银行承诺承担最后付款的责任,实际上是银行将其信用出借给企业,因此,企业必须缴纳一定的手续费。这里,银行是付款的第一责任人,而出票人则只承担第二手责任。

银行承兑汇票通常在国际贸易中使用,这是由于大多数出口商无法确定进口商的信用状况,以及存在国外经济、政治等诸多不确定因素,这时便需要银行信用从中加以担保,由银行提供承兑汇票。

银行承兑汇票市场是以银行承兑汇票为金融工具,通过汇票的发行、承兑、贴现而实现资金融通的市场,也可说是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市场。

(二)银行承兑汇票的一级市场

银行承兑汇票的一级市场是指银行承兑汇票的发行市场,由出票和承兑两个环节构成,两者缺一不可。

1.出票

出票是指出票人签发票据并交付给收款人的票据行为。出票行为由两个步骤组成:一是按照法定格式做成票据;二是将票据交付给收款人。汇票做成后,必须经过交付才算完成出票行为。票据上的权利义务关系都是由出票行为引起的,其他各种票据行为以此为基础,所以出票是基本的票据行为。

作为一种要式凭证,汇票必须具备必要的形式和内容,并决定着票据本身是否有效。因此,各国票据法对汇票出票的款式,即汇票签发时的记载事项都做了严格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汇票必须记载下列事项:①表明“汇票”的字样;②无条件支付的委托;③确定的金额;④付款人名称;⑤收款人名称;⑥出票日期;⑦出票人签章。汇票上未记载前款规定事项之一的,汇票无效。

2.承兑

银行对汇票的承兑是指银行对远期汇票的付款人明确表示同意按出票人的指示,于到期日付款给持票人的行为。

承兑包括两个行为:一是在汇票上签字写明“承兑”字样;二是把承兑的汇票交给持票人。

承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汇票的付款人并不因出票人的付款委托而成为当然的汇票债务人,在汇票承兑以前,付款人只处于被提示承兑或被提示付款的地位,经过银行承兑,银行对汇票的付款就要承担法律上的责任,承兑人就成为汇票的主债务人。因此,虽然承兑是在汇票签发的基础上所做的一种附属票据行为,但它是确定汇票权利与义务关系的重要步骤。

(三)银行承兑汇票的二级市场

汇票持有人为避免资金积压,很少将银行承兑汇票持有至到期日再收款,大多数情况下会在汇票到期前予以转让,以融通短期资金。而经过银行承兑的汇票,其信用程度显著提高,从而可作为市场交易对象进入流通。

银行承兑汇票在二级市场上的交易主要由背书、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等一系列交易行为组成。

1.背书

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等票据转让行为都必须以背书为前提。背书是将原票据权利转让给他人的行为。背书有两个行为:一是在汇票背面签名;二是将汇票交给被背书人。经过背书,汇票权利即由背书人转移给被背书人。这时,背书人成为汇票的债务人,要承担保证其后手所持汇票承兑和付款的责任,并证明前手签字的真实性和背书的连续性,以证明票据权利正当。如果汇票被拒绝付款,其后手有权向背书人追索。所以,背书次数越多,汇票的担保性越强,持票人权利越有保障,汇票的流通也就越顺畅。

2.贴现

贴现是汇票持有人为了获得现款,将未到期的承兑汇票以贴付自贴现日起至汇票到期日止的利息向银行或其他贴现机构所做的票据转让行为。通过贴现,急需资金的持票人以其持有的未到期汇票,经过背书转让给银行,向银行兑取现款,银行扣除利息,持有汇票到期,再向票据付款人按票面金额索回款项。贴现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票据转让行为,其实质是短期资金的融通。

在票据贴现过程中,实付贴现金额由票面金额、贴现期和贴现率3个因素决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其中:贴现期是贴现银行向申请贴现人支付贴现票款之日起至该贴现汇票到期日为止的期限;汇票贴现时扣除的自贴现日起至汇票到期日止的利息,又称贴息,它与汇票票面金额的比率称为贴现率。

影响贴现率水平的因素主要有4个:①市场利率水平,它与贴现率呈正相关关系;②汇票的信用程度,信用程度高的汇票其贴现率相对较低;③贴现期限,接近到期日的汇票,贴现率较低;④供求关系,它会使贴现率上下浮动。

3.转贴现

转贴现是办理贴现业务的银行将其贴现收进的未到期汇票,再向其他银行或贴现机构进行贴现的票据转让行为,是金融机构之间相互融通资金的一种形式。对申请转贴现的银行,通过转贴现可提前收回垫付于贴现票据的资金,以解决临时资金需要;对接受转贴现的银行而言,又是运用闲置资金的有效途径。

4.再贴现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汇票向中央银行再次贴现的票据转让行为。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制定不同的再贴现率,可调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的融资成本,紧缩或扩张银行信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再贴现和转贴现虽然都是票据转让行为,都能起到资金融通的作用,但是,它们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却截然不同。转贴现由于是在商业银行之间进行的,因而转贴现资金数量的多少只影响到各银行之间的资金调配量,并不影响货币供应量。而再贴现是在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进行的,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投放的货币是基础货币,由于基础货币具有乘数效应,因而能引起实际货币供给量的成倍增加,所以再贴现资金数量的多少,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四)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参与者

(1)出票人。出票人签发的汇票经银行承兑,资金的偿还有银行信用做担保;经过背书,还可提前收回款项。

(2)付款人。银行承兑汇票的付款人是银行承兑汇票的债务人,使用银行承兑汇票对企业来说是一种相对便宜的融资途径。传统的银行贷款,除必须支付一定的利息外,借款者还必须在银行保持超过其正常周转资金余额的补偿性最低存款额,这部分存款没有利息,构成企业的非利息成本。对比而言,使用传统银行贷款的成本比运用银行承兑汇票的成本高。此外,能在商业票据市场上发行商业票据的都是规模大、信誉好的企业,许多企业都没有足够的规模和信誉以竞争性的利率发行商业票据筹资。这部分企业却可以运用银行承兑票据来解决资金上的困难。即使是少数能发行商业票据的企业,其发行费用和手续费加上商业票据利息成本,总筹资成本也高于运用银行承兑汇票的成本。

(3)承兑金融机构。美国和日本的承兑金融机构是商业银行,英国有专门的票据承兑所。承兑金融机构为持票人融通了资金,同时自己也赚取了手续费。

(4)贴现机构。贴现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和一些专营机构,如票据贴现所、短期融资公司等。它们根据自身的资金状况和货币市场其他工具的利率,决定买进或卖出汇票,从中赚取价差收益。

(5)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最早拥有的货币政策工具。现代许多国家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达到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和信用规模的目的。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票据市场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经历了金融体制的不断变化与探索过程。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制度,为缓解粮食产需、供销矛盾,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我国开始定制并发放大米票、马料票等票证。然而,此时期的票据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汇票,更像是一种货单,是统购统销计划时期的经济管理手段。由于缺乏商业汇票发展的基础条件,票据的功能受到限制。

直到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开始活跃,商品流通下的支付结算工具匮乏成为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为解决“三角债”问题,商业汇票的支付结算功能重新被提及,各种票据业务摸索和试点纷纷进行。在发展商业信用的特殊背景下,票据的融资功能开始显现。1981年在上海杨浦和黄浦两个区办事处的协作下,试办了第一笔同城商业承兑汇票贴现。此后,多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加入票据业务试点。

1984—1990年是我国商业汇票市场发展的起步时期。该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相继颁布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暂行办法》《再贴现试行办法》《银行结算办法》等规章制度,推动了票据市场的发展。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出台,开启了我国票据发展史上规范发展与制度化建设的新阶段。此后,中国人民银行相继颁布了《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加强了对商业汇票的宏观管理和制度建设,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的法律制度基础初步确立。

2000年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票据市场迈入了商业银行票据专营的新时代,票据市场经营模式开始向集约化方向转型。随后,中国工商银行又建立了北京、天津、广州、西安、重庆等多个分部,其他银行如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上海银行、民生银行等也都相继成立了票据中心。其业务范围主要是票据承兑、担保、承销、经销以及票据贴现、转贴现和回购交易。这些票据专营机构集中办理票据业务,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降低成本和风险。正是这些专营机构的设立,在中央银行再贴现利率提高后,商业银行转而以转贴现、从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融入资金等方式来解决票据贴现的资金来源,保持了商业汇票业务的持续发展。

2003年“中国票据网”上线,为金融机构之间的票据转贴现和回购业务提供报价、撮合、查询等服务,解决了票据市场信息传递不畅的问题,提高了市场信息的时效性。

2005年起部分商业银行推出了基于行内系统的电子票据产品,针对客户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个性化的票据服务模式和票据产品,票据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票据融资已成为重要的短期融资渠道。

2009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正式建成运行,我国票据市场由此迈入电子化时代,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市场呈现出票据业务快速增长,票据创新活力不断,票据理财、资管等业务应运而生,票据投资功能开始出现。

2016年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建成。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成立推动了业务、系统体系建设,加快了业务产品的创新步伐,票付通、贴现通、标准化票据等产品的相继问世,缓解了中小银行以及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票据市场风险防控水平大幅提升,票据的功能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

2020年上海票据交易所上线供应链票据平台,建设完成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转让服务平台,持续推广标准化票据、贴现通和票付通等创新产品,深入推进商业票据信息披露有关工作,并联合会员单位加强市场宣讲和业务拓展,进一步扩大票据市场服务半径,提升了票据市场对企业的覆盖面。全年企业用票金额合计82.7万亿元,同比增长4.27%;用票企业家数合计270.58万家,同比增长11.22%。

总之,随着我国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金融体系、信用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票据的汇兑、支付、结算、融资、投资、交易、调控等功能正不断被挖掘并得以发挥,票据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正逐渐增强。 cs2LSGEpKUPoNjVt3ijgUnAe1g9F34+HklPuw8S8kaIE4KopKjpGaO/WSe3swqR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