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原料

武陵山区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勤劳智慧的苗族人民在几千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原生态的植物纤维和动物纤维作为纺织的材料,主要包括天然的树皮及农作产品棉、麻、丝,满足服饰制作所需。苗族种植棉、麻的历史久远。纺织时,既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材料进行纯纺,也可将麻、棉、丝、毛、化纤等各种材料搭配起来进行混纺。

(一)树皮纤维

在早期,苗族社会纺织技术较为落后,人们制作服装的材料主要是树皮纤维。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可推测,原始社会的苗族部落已从最初的以树叶、兽皮遮身蔽体,逐渐开始运用树皮、树根等原生态材料,通过搓、绩、编、织等手段制成粗陋的衣服。历代文献所载“盘瓠”子孙所谓“织绩木皮”就是剥取树皮纤维织成布料,而明代的《五溪蛮图志》则明确记载,湘黔边苗族先民五溪蛮“昔以楮木皮为布”,此楮木皮布大概与南宋诗人陆游《谢朱元晦寄纸被》中“白於狐腋软於绵”纸被原材料相同,体现了居于山地的苗族先民就地取材满足生活需要的智慧。由于苗族人民多居住于高山密林,因地制宜地利用树皮纤维进行纺织,在苗族地区曾长期盛行。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湘黔边苗族地区还保留着从野桐树上剥取树皮纤维用来编织绳子和织草鞋的生活习惯。

(二)竹、棕、稻草

斗笠、蓑衣、草鞋是松桃、凤凰一带的农民传统劳作服饰三件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苗族人民耕作时不可或缺的劳动三宝。斗笠的编制材料主要是竹皮,里面夹着棕毛或油纸,既可遮雨又可防晒;蓑衣主要是用棕毛或草编制而成,既保暖又透气;稻草是编织草鞋的主要材料,它具有一定韧性,且原料获取容易。苗族人民用稻草编制的草凉鞋、敞口草鞋、高筒草鞋等,防滑保暖,穿脱方便,经济实用,一年四季、晴天雨天都可穿,可满足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的需要。

▲ 植物纤维制品:蓑衣、草鞋

贵州省博物馆藏有一件松桃苗族竹制上衣,该上衣为对襟式,无领无纽,用白布包边。整件衣服由竹枝段串联制成,每段竹枝长不过1厘米,细如缝衣针。制作时将细小中空的竹段用线穿起来,制成镂空衣服。由于竹节细小,经过线穿的每个结合点犹如可活动的关节,故穿上时衣服可以随体成型,舒适而不会刺激皮肤。

▲ 松桃苗族竹制上衣 贵州省博物馆藏

(三)苎麻

苎麻,荨麻科,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该物种起源于中国,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天然纺织原料。苗族和汉族同为中国古老的民族,也是最早进行苎麻栽培和利用麻纤维进行纺织的民族。在苗族先民生活过的多处古代遗址中,曾出土麻布残片和若干细麻绳,这证实了苗族很早就掌握了先进的麻纺技术。在苗族的创世神话中,天神给人类送来的第一件东西就是麻种,他教会人类种麻织布,制作衣服。在漫长的生存斗争史上,苗族人学会利用棉花、苎麻、大麻、羊毛、火草等进行纺织。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苗族制作服饰的材料就已经从用兽皮、树皮及羽毛转向用麻了。湘黔边一带具有种麻的生态条件,在长期的农耕生产中形成了种麻传统。由于麻织布品质地粗、沉重,穿起来不贴身,保暖性能差,故随着棉织品、丝织品等的出现,占据富饶平坦地带的汉族,逐渐放弃了麻织品而改穿棉织品、丝织品。湘黔边苗族避居深山,气候寒凉,土地贫瘠,不适宜种植棉花和养蚕缫丝,且因交通闭塞、环境封闭,苗族向其他民族购买精贵的棉布、丝绸较为困难,相比于明中叶以后才在湘黔边苗区兴起的棉花种植,麻类种植更为普遍,所以湘黔边苗族服饰材料中麻制品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 纺织原料苎麻、麻线、麻布

麻主要有苎麻和葛麻。据记载,苎麻分为桃麻和火麻两种,桃麻最良,种植也多,桃麻又可分坐兜麻和窜根麻;火麻因其品质较差,种植者少。苎麻和葛麻是麻纺织业的主要原料,在明代以前就有好些地方种植,至明清时期黔东各地种植范围更广。据道光《铜仁府志》载,铜仁府产苎布、葛布,这说明当地有种植苎麻和葛麻的传统,不仅种植广泛,而且产量高。此外在明清时期的黔东各地方志的《人物志》中也记载了许多妇女以纺织为业,且主要是麻纺织业。松桃、凤凰一带当时虽有棉花种植,但由于受山多地少、湿润多雨的自然条件影响,无法进行大面积棉花种植,故以麻纺为主。

湘黔边苗族称苎麻为青麻、家麻,一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苎麻都还是这些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据《松桃苗族自治县志》(1986—2006)记载,1985年,松桃从湖南省大庸市调进大批苎麻良种,当年种植面积66.13公顷,亩产32千克,总产3.17万千克。2000年,种植面积121公顷,亩产82千克,总产14.88万千克,为“七五”至“十五”期间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年份。2006年,种植面积23.93公顷,亩产50千克,总产1.18万千克。

苎麻纤维较为细长,特性与棉基本相似,纤维空隙大,吸水性强,透气性好,传热性快,穿着轻盈凉爽,而且不容易受到虫蛀和霉菌腐蚀。缺点是纤维的延展性较差,织出的布粗糙、硬实,但耐磨性差,且容易发皱,穿着时没有光滑的质感,虽然松桃、凤凰一带苎麻种植比较普遍,但随着棉布的大量使用,麻在当地多被搓成麻绳,作捆绑物品或纳鞋底之用。

(四)棉

棉花,锦葵科,属植物的种子纤维。棉作为天然植物纤维,吸水性强,透气性和保暖性都非常好,且不容易被碱性破坏,有利于布料的洗涤、染色和印花,织出的布柔软舒适,颜色丰富。缺点是弹性较差,容易缩水变形和起皱,易染色,易发霉,长时间接触日光照射容易发硬发脆。

▲ 纺织原料棉花、棉线、棉布

棉花原产于亚热带,喜热、好光、耐旱。从整体环境来说,湘黔边一带气候温暖,有利于棉花生长。但由于雨水较多,不适宜大面积种植,因此棉花没有成为湘黔边苗族的主要经济作物,种植棉花多为自给自足,仅满足家庭织布制衣的需要。过去,苗族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房前屋后开垦大小不等的土地种植棉花,一般一户人家种上1千克左右的棉花种,等到棉花收获便能解决一家人的衣被织造所需。苗家人生了女儿后,为了给女儿弹制棉花被,将其作为女儿出嫁时的嫁妆,每年也会扩大种植面积。

湘黔边苗区棉花种植大约始于明中叶。最早记载有关湘黔边苗区种棉的文献当属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刊刻的《思南府志》,该志记云:“弘治以来,蜀中兵荒流移入境,而土著大姓将空闲山地招佃安插为其业,或以一家跨有百里之地者。流移之人,亲戚相招,缰属而至,日积月累,有来无去,因地产棉花种之获利。”此段记载表明,铜仁棉花种植技术系由蜀人于明弘治年间引进。此后土人效其所为,大举种棉,这样棉花的种植就在黔东各地乃至整个湘黔边苗族推广开来。清代黔东棉花的种植比明代有所增加,种植范围更广,几乎遍及黔东各府、州、县。在许多黔东州县的地方史志中可以见到种棉的一些零星记载,这反映了这些地方确实有棉花的种植,并且逐渐取代苎麻成为家庭纺织的主要原料。

(五)丝

蚕丝是蚕结茧时分泌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也称天然“蚕丝棉”。它与羊毛一样,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动物纤维之一,也是丝绸织造最主要的原料。蚕丝与人体的角质和胶原同为蛋白质,结构十分相近,具有极好的人体生物相容性,是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柔软、健康的天然纤维。它吸湿性强,是棉的1.5倍,延伸性好,耐热耐用性都较强,织出的布光滑柔软,富有光泽,穿在身上有冬暖夏凉之感,舒适度极高。桑蚕丝的缺点是受潮后容易滋生细菌,不耐盐水浸蚀,不方便清洗和保存。

苗族祖先从黄河流域向江南迁徙,把蚕也带到了南方。因此有苗族是丝绸文化的主要缔造者和传承者的说法。

▲ 纺织原料蚕丝、丝线、绸缎

湘黔边大部分地区属于丘陵地带,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栽桑养蚕,加之山区生态环境好,污染源少,具有发展蚕桑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以苗人的宅前屋后、田间隙地都种桑养蚕,并逐步成为当地的一项副业,收益可观。《黔南识略》(卷二十)“松桃直隶同知”记载,松桃“女苗司耕种,勤纺织,养家蚕,织板丝绢及花布锦为业”。据《松桃苗族自治县志》(1986—2006)记载,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松桃县委、县政府曾将桑蚕列为支柱产业项目,在松江、大坪、孟溪、长兴、盘信片区都成立了蚕业站。后来因蚕茧生产出现低潮,价格锐减,产生挖毁桑园现象,蚕业也逐渐衰落。

长期以来,湘黔边苗族人民基本上都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养蚕缫丝。由于育蚕、缫丝费时费工,蚕丝得来不易,蚕丝被视为珍品,苗族妇女在缫丝过程中,对于薄茧、出蛾茧或一点乱丝头,都不舍得轻易丢弃,总是想方设法将它们拼凑成丝线。由于蚕丝市价不低,加上丝织品不耐磨,不适用于日常劳作时穿着,因此苗族服饰中纯粹的丝织品并不多,而是将丝与棉进行混纺、混织,增加衣料的光泽度和舒适度,尤其是苗族刺绣对丝的运用,大大提升了刺绣的品质。

(六)化纤

化纤织物的出现,让人们对纺织面料有了更多的选择,例如莫代尔纤维、竹纤维、纳米纤维等。面料的种类、样式日益繁多,能够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化纤原料也逐渐走入苗族纺织行业。如今,走在松桃、凤凰等县的街头,在服装店、制衣店、布料店所售卖的各类衣料,也大多以化纤材料为主。这些新型纺织面料的出现,给苗族服饰的制作带来更为多元化的选择,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也对传统纺织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化纤面料都是由机器批量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多为高分子织物,密度较大,结实耐用,方便打理,因此受到广大苗族人民的喜爱;另一方面,化纤织物的流行和普及,让棉、麻、丝等天然动植物纤维织品逐渐高端化、小众化和艺术化,尤其受到一些追求环保和品质的人士的喜爱。

▲ 纺织材料——化纤 vlSdgg0BNRnzE2X5usmzAlLpgqCH4MQr/cjhrE2gcffN4oZp3BsOuPQPrfQgoii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