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特点

(一)类型与功能多样

湘黔边苗族服饰类型多样,从穿着场合来看,有生活装、礼宾服(盛装)、祭祀衣(巴岱、头人及祭祀专用的接龙服饰)、作战服(如特制挡箭马甲)等;从性别来看,有男装和女装;从年龄来看,有成人装、儿童装、少女装、老年妇女装。作为苗族文化的综合性载体,这些类型多样的服饰,除了具有保暖、审美等通用功能外,还承载着其他功能。

湘黔边苗族的服饰图案在苗族历史文化的发展中,担负起“纹”以“载道”的作用,历史上的苗族虽无文字,但每一次迁徙之后,苗族先民都会把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以及历史事件等物化为视觉符号绣于服饰上,以反映苗族先民的生活状态,记录苗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因此,穿戴在苗族人民身上的服饰,实质上就是解读苗族历史文化的一本百科全书。

湘黔边苗族服饰还具有突出的宗教功能。在“万物有灵”原始宗教观念支配下,不仅其服饰纹样蕴含着浓厚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鬼神崇拜意识,而且在宗教仪式中还直接起到交感巫术的作用。祭祀衣是巴岱、头人、龙女(龙母)在接龙仪式中所穿戴的祭祀专用服饰,龙女(龙母)身着华丽的盛装,表示对龙神的尊敬;巴岱和头人身着绣有龙纹的祭祀衣,一丝不苟地举行祭祀仪式,企图实现人与“龙神”的交融,呼唤“龙神”的回归,期盼“龙神”的护佑。

湘黔边苗族笃信银器能驱邪逐祟、防阴气戕害。古时苗民戴上银脖圈,据说能战胜作恶的“老变婆”,确保合家平安。湘黔边苗族童帽具有明显的“护魂”寓意。湘黔边苗族认为新生儿童的生命力很脆弱,难以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存活成长,必须用帽子上的法器纹来保护儿童“魂魄”居所头部。法器纹是童帽上较为常见的纹饰,一般有葫芦、八卦、盘长纹等,在苗族人民的意识里,这些纹饰是法器的象征物,具有强大神力。葫芦与“福禄寿喜”四神中的“福神”联系在一起,有着“降福施祥”的能量;八卦则有着“阴阳调和、挡凶避煞”的作用;盘长是佛教的法器,具有“让灵魂永生”的功能。这些童帽法器纹饰直接反映出湘黔边苗族借助拥有能量的法器来保护儿童的美好愿望。

(二)重视配饰和装饰

湘黔边苗族服饰自古以来即有“好五色”“衣服斑斓”的特点。清代前期,湘黔边苗族男女均喜欢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诸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配以各种银饰,其好装饰的风格十分突出。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在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后,湘黔边苗族服装虽然在形制、结构、色彩等方面都日趋与汉服相一致,但其好装饰的风格反而得到继承和发扬。妇女的头帕、首饰、衣、裤、裙及其他饰物的样式、色彩、图案、制作工艺等,都体现出古朴、精美、优雅、独特的装饰美风格。

与汉族仅将配饰作为服饰的一种点缀不同,湘黔边苗族服饰尤其重视配饰,而配饰中尤以银饰最为突出,湘黔边苗族民谚说“无银无花,不成姑娘”,苗族盛装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与精巧的工艺,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服饰配饰世界。湘黔边苗族银饰以大为美,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以多为美,有银插花、银牛角、银帽、银梳、银簪、项圈、耳环、披肩、压领、腰链、衣片、衣泡、银铃、手镯和戒指等;以“匠心制作”为美,银饰的式样和构造均需匠师的精心设计,从绘图、雕刻到制作成型共有30多道工序,包含铸炼、吹烧、锻打、焊接、编结、镶嵌、擦洗和抛光等环节,制作流程繁杂,工艺水平极高。

湘黔边苗族极其重视装饰,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变化等形式美的法则在造型、色彩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再充分运用点、线、面组合,其对称和谐的装饰美格外突出。服饰两边袖口上、裤脚上花边的位置,花边大小、花色、规格均相同;头帕上的对角、对边的花纹,绣花鞋上的左右花样也一模一样;就连围裙、围腰、围胸兜两边所绣的花样也极讲究对称。苗族服装纹饰的对称性构图也比比皆是,如双龙、双凤、双鸟、双鱼、双蝶等,不论是动物、人,还是植物花卉,对称是随处可见的。在服装纹饰图案中,人手牵着手、花连着花,还有连续不断的涡旋纹、几何纹等,给人一种对称均衡与强烈的节奏感和装饰感。

(三)审美与实用并重

湘黔边苗族遵循求美与求实并举的原则,擅长将美观性与实用性巧妙融合。美观性主要体现在湘黔边苗族服饰图案中,苗族同胞善于从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中提取素材,将自然万物作为描摹对象,并积极发挥想象进行适当的艺术处理,使其成为符合湘黔边苗族特定审美需求的图案。实用性在于湘黔边苗族对于自然之物进行有效的取舍,选择和自身有利害关系或特殊意义的自然物,做到物尽其用。

到了近代,湘西苗族服饰更注重实用功能,其款式顺应周围环境,与自然协调和谐,融实用与美观于一体。苗族妇女及男子喜欢头缠巾帕,除了美观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头部。在天气炎热的时候,头巾可以当作帽子遮阳,防止日晒;在天气寒冷的冬天,可防止头部受寒。苗族男女的裤子均较短,裤腰宽而裤脚大,裤腰白色。短而宽松,更加自然,适合劳作。苗族妇女常年劳作的地方,地势不平,荆棘丛生,所以到近代苗族改裙为裤。到了节日,穿的盛装中才有裙子,百褶裙多短至膝部或小腿下;男子打上绑腿或护套,便于在山间行走。

那些精美绝伦的服饰图案,同样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湘黔边苗族服饰通常在领口、袖口、肩部、下摆和裤边等处绣上繁复的图案纹样。这些纹样丰富、色彩对比强烈的图案既给人一种视觉上的跳跃,带来美的享受,还可以减轻穿着或劳动时对服饰的磨损,增强服饰的耐用性,提高服饰的实用价值,不仅满足了苗族同胞日常劳动生活的需求,还为单调枯燥的农耕生活增添了色彩。作为青年男女爱情纽带的苗族花带,也蕴含着深刻的实用原理。湘黔边苗族生活在山高林密的武陵山脉,虫蛇肆虐,外出劳作时常遭毒蛇侵咬。传说有一个勤劳聪明的苗族姑娘,根据蛇不咬同类的道理,编织了与蛇外形极度相似的五颜六色的花带子拿在手上,从此不再害怕蛇来伤害她,此后佩戴花带的习俗就在苗族中形成。

(四)传承与变迁并存

作为湘黔边苗族人民综合性的文化载体,苗族服饰的图案饱含着数千年来湘黔边苗族人民创造的历史文化、审美意识、价值观念,这些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与图腾”纹样图案,至今仍在不断地传承着。人们穿着绣有这些图案的服装参加各种仪礼、庆典、节日活动,那些日趋遗忘的历史与文化被一次又一次地激活,刺激了苗族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再生产,那些象征祖先、神灵、历史、吉祥的纹样生生不息地被绣在了传统服饰上。龙、凤、狗、牛、枫树、蝴蝶等图腾纹样在今日的苗族服饰中反复出现便为明证。

凤凰在苗族人心中的地位至尊无上,因此凤凰纹样在苗族服饰中频繁出现。此外,苗族妇女喜欢佩戴以凤凰形象为纹样的银饰,有的银冠上会用好几只凤凰来点缀,配以银花、银叶,成为名副其实的凤凰银冠。在湘西苗族的凿花剪纸、刺绣图案中也经常能够看到姿态迥异的凤凰纹样。凤凰纹样还与其他纹样相搭配,组合为很多寓意吉祥的图案,如凤穿牡丹、百鸟朝凤、丹凤朝阳、鸾凤交颈等。在苗族创世神话中,苗族人民祖先姜央是枫木生成“蝴蝶妈妈”卵生出的,蝴蝶自然成了苗族人心目中的“妈妈”,孕育了他们特有的对蝴蝶即对祖先的崇拜和热爱的文化意识。在绣片和印染中出现的大量的蝴蝶纹样,体现了他们对蝴蝶的图腾崇拜。

在坚守与传承中,我们也注意到,湘黔边苗族传统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传统服饰礼服化。 苗族传统服饰制作工艺烦琐,需要手工纺织、染色、刺绣和缝制等诸多工艺,不仅耗时费力,且价格昂贵,逐渐被简单方便和物美价廉的汉式和西式服饰取代,苗族传统服饰由常服向礼服转变。我们调查发现,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部分老年人外,湘黔边苗族人民基本没有穿戴传统服饰的,只有在参加各种仪礼、庆典、节日活动时,传统服饰才会被当作礼服来穿戴。此外,湘黔边苗族“斑斓”的服装配饰传统也日趋简洁化。在发达地区,苗族男子为了方便生产和生活,在服饰的选择上更加简易,而苗族女子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采用了现代化的装饰,不再佩戴一些小饰品和首饰,整体上都偏向于汉装,更加简洁朴素。

服饰材料多元化。 随着市场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湘黔边苗族传统手工编织的布料,大都被现代机器生产和人工合成化学布料取代。例如现代机器生产的布料,已经取代了手工纺织的布料,成了苗族人民制作服装的常用材料;工厂生产的现代化纤维线,也取代了传统的染色线和手工绞丝线。

制作工艺机械化。 因手工制作太耗费时间,湘黔边苗族传统的纺织、印染、刺绣、裁剪、缝制等服装制作工艺,逐渐被机械加工所取代,像纺纱和绞丝这种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正在大量减少。苗族人民用来制作传统服饰材料的工具已经被遗弃,掌握传统服饰制作工艺的苗族同胞也越来越少,而工厂生产的现代成品布料、工业染料和涤纶线等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经常出现。 vDKrMk5rU0nnJu/TrZj9kUzwonc8+D+LL39seN4NFVxrfI6HxcdvXPjYXELHajV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