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古称绞缬染,民间俗称扎花布,至今两三百年历史,是在纺织印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手工印染工艺。扎染作为一门古老的防染技术,以其独特的手工技术和精湛的技艺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在苗族独特的地域背景及文化社会环境下,湘黔边的苗族扎染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的爱好者。扎染布有纯棉布和棉麻混纺布之分,其花纹图案主要采用板蓝根等天然植物染料染色而成,色泽鲜艳,呈花状或蓝底白花,风格独特。扎染工艺品在追求高度艺术欣赏价值的同时又不失其实用性。
▲ 扎染的点线纹样与扎染的龙纹
材料(Deb dongb) 扎染材料主要分为布料与染料。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来自以蓼蓝、板蓝、艾蒿等天然植物制作的蓝靛溶液,主要是板蓝。
工具(Deb liot) 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此外在扎制过程中,还需针、线、绳等辅助工具。
▲ 扎染常用部分工具
扎染的主要流程有画稿、绞扎、浸泡、染布、晾晒、拆线、漂洗、碾布8个步骤。
扎染首先要求在织物上画出草稿,然后用不同针法顺着草稿扎制。画稿是扎染过程中的第一步,需先用铅笔画制草稿,再选择具有较好水溶性的颜料画刷形成图案。草稿是否符合工艺要求直接影响到扎染产品的质量与档次。因此,扎染生产中必须重视草稿的结构及所选用的图案。
将白棉布用针扎穿线来进行扎花,主要有针线缝扎法、绳结捆扎法、捆缝抓结合法等。
▲ 绞扎好的布料
针线缝扎法(Jiub rul nhol) 所谓针线缝扎法就是指用针和线根据图案需要缝缀,然后放入染液中染色,待干,将线拆去,紧扎的地方不上色,呈现白色花纹。这种方法能扎染出比较细腻的图案,其技术关键在于用针线缝缀。缝缀得好,染出的图形则清晰明了,否则会在入染时断线,前功尽弃,若缝缀的线没有拉紧,阻止不了染液浸透,花纹会出现晕,既不清晰,也不美观。因此,布、针、线三者间有一定的讲究,布厚线则粗,布薄线则细,同时还需要根据图案的特点考虑针线缝缀的松或紧。针线缝扎法又分扎花与扎线两项工艺。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扎花俗称“狗脚花”(六瓣,呈尖形),此外还有菊花(八瓣,呈尖形)、蝴蝶花(六瓣,呈圆形)、双蝴蝶花(圆八瓣,呈双花蕊)、海棠花(十瓣,呈尖形)等十余种,扎法各有讲究。扎线也有绞扎和包扎等不同方法,绞扎因布的折法和针的绞法不同,能产生线的粗、细、强、弱效果,如粗蜈蚣线和单蜈蚣线等;包扎则在布中夹一根稻草,入染后能产生灰线条效果。
绳结捆扎法(Grud zhanx ceax nhol) 指用绳线把染织物有规则或任意折叠,然后用麻线捆紧,因越往后捆布越多,形成塔尖状,故而又称“塔捆”。捆扎完成,将染织物放入染缸浸染,使被捆扎部位不被染液入染,晾干,然后解开线绳,即得蓝白相间的晕纹过渡图案。由于用绳捆扎有松有紧,染料入染便有深有浅,最后会呈现多变化的、不规则的、具有抽象感的冰裂纹图案,这种方法适合扎成段的布料。
捆缝抓结合法(Zhanx rud jix giud ceax nhol) 扎染的方法千变万化,不同的方法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捆缝抓结合法就是充分利用了扎染防染的各种技巧,将针缝、绳捆、手抓等各种技法综合并用、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扎染法。如凤凰县沱江镇刘大炮在捆扎方面摸索出了新的方法,其中有一种叫抓扎,即用双手抓着白布入染,即兴发挥,操作自如,有时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为着色对于布料要求较高,所以首先需要将白棉布上的浆洗出。为此,通常要将完成绞扎的布料放至冷水池中浸泡。
将绞扎好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温热染,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刚进入染缸中的织物呈现绿色,经过一定时间后,织物开始从绿色向蓝色转变,当绿色完全被氧化成蓝色时,再浸入染缸中反复进行相同的染制工艺,直到色彩稳定成蓝色为止。因为缝了线的部分染料浸染不到,自然形成了美丽的花纹。
▲ 不同扎染手法的效果呈现
将浸染结束的布置于户外朝阳晾晒架上,晾晒过程中要注意晾晒方位及区域,使其较好地受到阳光照射,从而加快晾晒时间。
晒干的布料由经验丰富的人仔细拆线,以保证布料的完整以及染色的质量。拆线不宜过快,需具有良好的耐心。
将布料放入冷水池中冲洗,并用木棒将布搅一搅,使它能较好地冲洗掉表面残留物,通常仅需两次清水冲洗即可完成此工序。
为了让面料效果能够更好地展现出来,压布时将染布摆放到比较平整的桌子上,进行多次压布,凹凸的布料经过压布之后会变得平整、光滑。
▲ 扎染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