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技艺

从布料来看,苗族纺织工艺经历了由早期的葛藤、苎麻植物纤维织布,到养蚕缫丝织布与植棉纺纱织布并存,再到现代以棉布、丝绸及化学纤维织布作为衣料的历史发展过程。传统纺织工艺主要分为棉布纺织、麻布纺织、蚕丝纺织。不同材料的纺织工艺,其区别主要在于前期的纺纱,棉线、麻线、丝线上机织造流程则大同小异。

(一)棉布纺织

苗族传统手工棉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可以分为纺纱、牵经线、排经线、上机织布四个重要阶段。细分的话,从采棉纺线开始,到上机织布,要经过擀棉、搓棉、纺线、拐线、洗纱、拧纱、揉纱、排纱、晾纱、倒纱、理纱、抓纱、捋纱、刷纱、穿综、上筘、提综、投梭、排纬、卷布等大大小小二十几道工序。

1.纺纱

擀棉(Bab minx fab) 擀棉之前,需要将采摘的棉花收拾干净并晒干,然后用轧花机去除棉籽,再用弹弓和弹槌将皮棉弹蓬松,形成棉绒。擀棉时,将棉绒放在一根竹棍上,最后使劲用手搓转,将棉绒搓成直径为2~3厘米的圆筒状棉条。搓棉时棉条不能搓太紧,太紧纺线时不好抽线;也不能搓得太松,太松棉条会散开。棉条搓好后一般会在柜子里放置十天半个月,让它变蓬松后再拿出来纺纱。

纺线(Nins qod) 纺线前需要先调试好纺车,将纺轮线在纺车轮上缠绕两圈,用左手拇指在其中一根线上绕,食指在另一根线上绕,形成套圈,穿过锭子,将锭子固定在纺车底座的车耳上,纺轮线便将纺轮和锭子连接成一个转动轴,用手摇纺车把手,纺轮线便可带动纺车轮及锭子一起转动,再准备一块蜂蜡将纺轮线上蜡,使纺轮线在转动过程中润滑、耐磨,再将搓好的棉条装在篮子里放在一旁,准备工作即完成。

开始纺线了,纺织娘坐在纺车前,用右脚踩住纺车底座上的木条固定好纺车,用右手轻轻摇纺车,纺轮带动锭子迅速旋转,用左手像捏狗尾巴一样捏住棉条,食指和大拇指捏住棉条往后移,高度与锭子持平,棉条随着锭子的转动慢慢从手中抽出丝合成一股细线,右手一边摇纺车,左手一边向后移动,当抽出的线达到一臂长,手臂再也伸不出去了,这时将左手抬高,由后向前,再摇动纺车,把抽出的线缠绕在锭子的套管上。缠完线把手降低到与锭子平行的高度纺下一段线……就这样不断地重复操作,手不断地由前向后又由后向前,手中的棉条便丝丝缕缕地绵延而出,一层一层缠绕在锭子的套管上,套管上的线越缠越多,逐渐形成一个如橄榄球形的小线锭,把这些小个头线锭集中起来,为拐线做准备。手中的棉条抽完,继续换下一个棉条,继续纺线。

纺线看上去简单,其实费时费力,还得讲究技巧。抽线时左右手要相互配合好,力度要适中,抽出的线粗细才能均匀。抽线过程中,如果棉线断了,需要将断线头压在棉条里接上再重新抽线。过去棉花多用棉锤手工弹棉,纺线不容易断,且粗细较为均匀。用机器绞过的棉花,棉花里的棉丝纤维会被破坏,因此纺线时容易断线,且粗细不太均匀。苗族地区的女孩子,很小就开始学纺线,伴随着吱吱呀呀的纺车声,一团团洁白柔软的棉花被抽成了千丝万缕的棉线。不知道要熬多少个夜晚,才能把一根根棉条纺成细细的纱线,将一匹布所需要的棉花纺完。为了消磨这枯燥又劳累的时光,妇人们便自然而然地唱起了苗歌。歌声和着纺车转动的吱呀声,汇成一曲优美的劳动者之歌。

拐线(Pax sod) 把线锭子从纺车上取下来,左手拿着线拐中间的木棍,右手拿锭子,将线锭上的线头理出来,牵出棉线,依次绕过线拐两根横木棍的四个端点,左手将线拐转动90度,右手拿锭子在两个横木上绕一圈,不断重复这个动作,直到将线拐缠满,再将线剪断,用线头捆住线,从线拐上取下来,就形成了一个周长近2米的线圈,再将线圈缠成麻花状备用,其被称为“线只”。

洗纱(Ncot shoub) 洗纱有两种要求,若是用于织染色布的,只洗一两次即可,直接将线圈用水浸湿,用木头做的棒槌使劲捶打,目的是将棉线中的纤维洗软,方便后期使用。若是用于织花布,要求棉线要洁白,必须将南瓜叶捣烂制成汁液装在大桶或大盆里当漂白粉用,然后将线圈浸泡在里面,一定时间后,拿到河里或水井边去清洗。反复清洗多次,直到把线圈洗得雪白。

拧纱(Biot shoub) 将洗好的线圈一头套在固定的木桩上,另一头套在竹筒上,朝一个方向使劲绞拧,将线圈里的水分拧干。

揉纱(Ghaol shoub) 提前煮好一锅大米粥,将拧干的线圈从木桩上取下来,放进粥里,用手不断地使劲揉搓,直到将粥里所有的米粒全部揉进棉线里,把大米粥揉成米浆。揉出的米浆越浓,说明棉线揉得越好。这一步的目的是增加棉线的光滑度和柔韧度,经过揉纱工序后,棉线变得坚韧耐用,织布时不易被拉扯断。

排纱(Jix nqod shoub) 将揉好的纱从米浆里拿出来,挂在院子里的竹竿上,一边晾,一边用手上下使劲拉扯,将线里剩余的米浆和米粒弹出来,这时线圈变得更光滑和均匀了。

晾纱(Shod shoub) 将排好水分的棉线挂在竹竿上进行晾晒,晾晒时要均匀摊开,不能堆在一起成饼状,还要多次翻面,拍打,使其快速晒干。晒干后将线圈集中在一起,以便倒纱。

倒纱(Ntiod saot) 这一步是将线圈绕到竹筒上,做成一个个线筒。将晾晒好的线圈套在籰上,再把籰架在木架上,可以来回转动。在籰上整理出线头,缠在竹筒上。将纺车换一个“Z”字形的纺车头,竹筒套在锭子上,左脚踩住纺车头,右手转动纺车,纺车带动锭子上的竹筒转动,竹筒上的线又带动籰转动,纺车、锭子和籰形成一个转动的连轴,将籰上的线慢慢地往锭子上的竹筒上引。引线的同时,左手拿着一块蜂蜡,让籰上抽出的线从蜂蜡上滑过,然后绕到锭子上的竹筒上面,就成了一个一个的线筒,这时,棉线变得更加光滑结实。线筒分为经线筒和纬线筒,经线筒要比纬线筒大些;缠纬线的竹筒较小,方便放进梭子里。将经线筒和纬线筒缠完后,纺纱的程序便全部完成。

▲ 纺纱步骤

2.牵经线

牵经线(Xend ndod) 是苗族传统织布工艺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流程,也是最烦琐、最费时的环节,关系到织品质量的好坏。经过擀棉、纺线的工序,棉花已被纺成棉线,并分别被缠成了经线筒和纬线筒。接下来就进入牵经线环节,也是上机织布前的最后准备工作。一般牵经线由两人一起完成,往往要忙活一整天才能做完。在松桃、凤凰一带,纺织娘们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牵经线必须当天完成。若到天黑还没完成牵经线,就是点灯也要接着做,不能放过夜。若放一晚到第二天再继续做,织出的布就会出现一边质量好一边质量差,或者一节好一节差的情况。

▲ 松桃大湾苗族织娘龙兰江牵经线场景

3.排经线(Beux ghod hlob)

排经线(Beux ghod hlob) 是把线筒上的线转移到经轴上并分出两层经线的工序,便于上机织布时形成梭口。排经线的目的是将线筒上的线,按需要的长度和幅度,平行排列地卷绕在经线架的经牙上,再绕在织布机的羊角上,便于后续穿综、穿筘。排经线要求每根经线张力要均匀一致,在羊角经轴上分布均匀整齐。整个过程包括准备场地和工具、理纱、捋纱、抓纱、穿筘、卷经线、刷经线、上筘等具体环节。

准备 排经线时,首先必须选择宽敞的院落作为牵经场地,方便操作。场地选好后,将织架子和线轮架平行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并隔开一定距离,方便牵经人在中间牵线来回走动。再根据服装裁剪的需要确定布的长度,进而确定经线长度。排经线的准备工作便完成。

理纱(Jid zeix sod) 将绕好线的竹筒安装在线轮架的转动轴上,一根一根理出每根竹筒上的线头并捏在手里,捏成一束线并打个死结,把打好结的线系在织架子一端的第一个经牙上。

捋纱(Zheb sod) 用左手抓住理成一束的线,右手拿一根竹筒去拉动线束,带动线轮架上的线轮转动,线轮上的线便一缕一缕地流出来,放眼望去,手里抓住的线与线轮架形成一个扇面。牵经线的人在经架子两头来回走动,把纱线从经架子一头的经牙上往另一头的经牙缠绕,绕一圈便是一捋。捋的次数越多,织布的布匹就越宽,直到将经架上的经牙全部依次绕完。过去,苗族妇女在捋纱时,会在经线上做记号,从一头经牙绕过到另一头经牙之间的距离为1捋,苗族妇女以此来计量织出的布匹长度,便于计算工时和工钱。

抓纱(Lod sod) 捋纱与抓纱是交替进行的,经线绕完经牙一遍,就需要抓纱,抓完纱又继续捋。抓纱的目的是将经线在手中绕出层次,缠在经架子的两根线眼棒上,形成“8”字形交叉状,从而将经线分为两层,便于下一步上筘。抓纱时,左手拿竹筒,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将一根线捏住,手指并拢把线往下压,再往上翻,线绕手掌一圈,便抓好一根线了,动作反复,将所有的线全部绕在手掌,再交叉挂在两根线眼棒上。

穿筘(Tiangb janl) 将穿过线眼棒已被分成上下两排的经线再次穿过筘,由于经线的数量众多,需要一根一根地均匀地分别穿入筘中。穿筘时,用骨钩(骨头制成,钩状薄片)钩住线眼棒上的一根经线,从沿筘的梳齿状木条缝隙里钩出来,一根一根重复以上动作从筘缝里钩出,直到线眼棒上所有经线都依次穿过筘。

卷经线(Jix jangd sod) 将穿过筘的经线全部卷在羊角上,卷线之前,先将插在经架上的线眼棒和筘放倒,抽出线眼棒,将两根竹棍(分经杆)穿过布好的上下交叉的经线,分经杆两头用绳子拴住固定。将经线头上的竹棍固定在羊角上,转动羊角,经线就缠绕在羊角上。卷经线时,筘和分经杆不断往后移。

刷经线(Njid sod) 刷经线和卷经线同时交替进行,需要两人配合,一人刷,一人卷,目的是在上机前把经线捋顺,去除污絮,保持织物平整。刷经线一般用棕刷或竹刷,将刷子沾上茶油,顺着一个方向轻轻地刷,刷好一截,就往羊角上卷线,直到把所有经线刷完、卷完。

牵综(Doub jiel) 经线在羊角上卷完后,开始进行牵综。两综两蹑的织布机有两片综,因此牵综时需要将两片综重叠起来,因动作烦琐细致,通常需两人合作才能完成,一人理线,一人穿综。操作时,左手同时捏两片综,用右手理出上方的一根经线,第一片综的综线在手指绕个圈扣,将经线从活扣中穿出来,再理出下方的另一根经线,将第二片综的综线打个圈扣,经线从圈扣里穿过。重复以上动作,第一根经线穿第一片综,第二根经线穿第二片综,依次交替用两片综穿完所有的经线。这一环节费时费神,经线越多,布匹越宽,牵综的时间就越长,有的甚至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

上筘(Doub zaot) 把筘架在羊角上,正面朝上,把牵完综的经线平铺在上面,用刺猬毛做的针管尖挑出两根经线,从筘缝里引出,从上到下,两根经线一组,依次从筘板缝里引出所有的经线。此时,牵经线全部完成,上机织布准备就绪。

4.上机织布

上机织布的基本环节包括安装修整器件、装梭子、试织、踏板提综开梭口、投梭引纬、拍纬、卷布7个程序。

▲ 上机织布的基本环节

安装修整器件 主要是把织布机羊角上的纱线理好之后,将其卡放在织布机马头背面的卡槽里,织布时可以源源不断地放出经线。解下捆在综上的布带,徐徐转动羊角,把经线放长,将筘板和综穿过织机横杆,把分经杆(jia zha)用绳子捆在横杆上,打活结。将筘上紧在织机筘板槽里。将两片综一前一后用绳子挂在综钩上,并用绳子与踏板连接起来。卷布筒上绑一根竹棍,用来引布。最后再对织布机的各个器件进行修整,调整好各个器件的位置,修整完毕才能织布。

装梭子(Zaot seib seib) 将所有缠绕好的纬线筒装进一个小筐里,放在织布机旁边备用。织布时,从小筐里拿出一个缠好线的纬线筒,把它装在梭子里,成为可以转动的轮轴,用来引送纬线。

试织(Shad ndod) 从筘板里将经线拉出,拉直拉紧,调整羊角、综、筘的位置,让经线绷紧,再调整踏板与综片的距离,用几根稻草当纬线进行试织,试织没问题便可正式进入织布环节。

踏板提综开梭口(Nzhad mes) 织娘坐在座板上,左右脚轮流踩踏踏板,拉动两片综一上一下,分出上下两层经线,形成梭口,并有一定角度,使梭子有穿过经线的通道。

投梭引纬(Bangd deb ngangl) 踏板上下交替形成梭口,左右手交替从梭口投梭子,梭子带着竹筒上的纬线不断地在织口中来来回回穿梭,梭子投得越快,布匹织得越快。动作一定要快速干脆,左右穿接一气呵成,不能拖泥带水,避免与经线产生大的摩擦,不利于梭子穿过梭口。

拍纬(Zheb ndod) 投一次梭子,用筘板拍打一次经纬线,让经纬线紧密交织,便成了紧致的布匹。伴着梭子左来右往的每一次啪嗒声,是筘板的撞击声。拍纬时用力要均匀,经纬交结点横竖交织紧密。力气太小,纬线拍不紧,织出的布就会松垮不紧密;力气太大,又可能会让经纬线挤压变形,导致布匹不平整光滑。

卷布(Jix jangd ndeib) 随着经纬不断交织、拍打,布匹便一点一点被织了出来,当织好一段布时,为方便操作,保证经线幅面平直,必须放松一段经线,打结的地方要解开纱结,并慢慢放松卷布筒。织到30厘米左右时需暂停操作,把布卷进布轴,就这样织出的布源源不断地被卷在卷布轴上,一直到把经线全部织完才卸下卷布筒。

棉布可以根据需要织成多色多样。常见的苗族棉布有白底长条间青色、青底长条间白色、黑白方格、黑白点交杂等。织成什么色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棉线颜色、牵经线时经线的布置、织布时纬线的颜色变化。

织娘在织布时,既要全神贯注,又要眼明手快。人坐在座板上,踩踏板、投梭子、拍纬线、卷布,双脚上下交替,双手在空中翻飞,梭子左右穿梭往复,经线纬线纵横交错,随着清脆的拍纬撞击声,一缕缕纱线便在一推一拍间延展。所有动作一气呵成,犹如钢琴演奏一般和谐美妙。织布是一个漫长又枯燥的过程,苗家的织娘们往往会唱起动听的苗歌,与吱吱呀呀的机杼声相应和,婉转动人。“织梭光景去如飞,兰房夜永愁无寐”,在苗族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无数的织娘们在织布机上一梭子一梭子地编织出各种布匹,为家人制成新衣,带去温暖,她们起早贪黑一丝一缕地编织着辛劳而平凡的生活,也编织着苗族织娘美妙的人生。

(二)麻布纺织

纺麻,从古至今自始至终贯穿于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是苗族人民充满智慧的一门技艺。

从史料记载来看,苗族麻纺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范晔(宋)著的《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对苗族先民长沙蛮、武陵蛮就有这样的描述:“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汉兴,改为武陵,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为賨布”。文中的“织绩木皮,染以草实”,织就是纺织;绩就是绩、捻,即今所谓的绩麻、捻麻;木皮就是麻纤维。“染以草实”就是用草、树叶或植物的果实来染煮布匹,也就是今天的蜡染技术。可见,早在汉代以前,纺麻织布和蜡染技术就已经在苗族先民中广为流行,以至于朝廷都专门向苗族地区征收布匹。元、明、清以来,汉文史籍对苗族先民的记载也多以纺织和服饰为主。乾隆《贵州通志》说:“花苗……衣用败布,缉条以织……裳服先用蜡绘于布而后染之,既去蜡则花现。”从上述史料记载可以看出,苗族具有悠久的麻纺历史,也构建了苗族传统的麻文化。

湘黔边手工苎麻织布经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传承、总结、提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形成苗族古老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苗族苎麻布纺织工艺复杂,将麻纤维加工成麻线并织成麻布,是个极为繁杂的过程,包括种麻、割麻、剥麻、剐皮、晒麻、绩麻、纺麻、网麻、煮麻、滚线、网线、排线、织布等10多道工序。据统计,苗族妇女从绩麻开始,手工制作一套衣裙需要150个工时,断断续续需一年之久才能完成。

苎麻布纺织一般始于每年的农历五六月,将成熟的苎麻割下,经过剥皮、浸水、脱胶,再用竹木刀或铁皮刀刮皮之后,在竹竿上晾干;接着通过绩麻,即用手将原材料撕成细麻线(Jid peab nos),将线头撕开交叉抡紧(Jid cad nos),而后将麻丝放进麻篮,层层堆积,用竹片或木条隔层,以免混乱打结;再将麻丝纺成线绽,在竹架上绕线,再水洗脱胶、漂白;接着进行浆麻线,将米汤混合煮过的碎玉米粒渗透麻线,在竖立的木桩上拧干麻线的水分,抖掉玉米残渣后晒干或晾干;将浆好的麻线绕在线筒上,后期牵经线、上机织布的流程与棉纺一样。由于麻布纺织工艺复杂,而麻布又较为粗糙,且不耐磨,因此,现在苗族人几乎不用麻布制衣。

织麻布与织棉布的区别在于样式上,麻布是织成本色,织好后可以根据需要再进行染色。棉布既可以织成本色,也可以根据需要织成其他颜色。

▲ 麻线制作流程:割麻、晒麻、刮麻、泡麻、捶麻、搓麻

(三)蚕丝纺织

松桃、凤凰一带气候温暖,适宜养蚕,苗家农户多在田地周边自植桑树,暮春时节,桑叶满枝。从暮春到初秋,一年可连续养三季,从育蚕种到摘蚕茧,养一季蚕需要两个月左右。蚕卵孵出幼虫,农户采摘桑叶切碎进行精心喂养。蚕虫长大后在吐丝结茧之前有几天桑叶吃得极少,即出现“饱中”现象(Beut nzhongb),接着三天不吃桑叶,出现“饱则”现象(Beut zeud),三天后又猛吃桑叶,出现“沙则”现象(Seat zeud),直到蚕虫通体发亮,开始吐出细丝,再将蚕移至树枝或竹枝上,苗语称Deb npad tead bloud(汉语发音“黛帕坦表”),意为姑娘出嫁。蚕在枝上吐丝结出蚕茧,人们将蚕茧摘下,便有了蚕丝纺织的材料了。

蚕茧摘下以后,需要煮蚕茧,将蚕茧在大锅里用水煮沸;再进行抽丝,先用筷子搅出丝头,抽出丝线,然后在纺车上纺成丝线锭,绕丝线、绕线筒、穿综、穿筘、上机织布的工序,与棉布纺织一样。在织品中有的经纬都用丝线,有的则用丝线作纬线,棉线作经线。织法一般为平纹组织和畦纹的平纹组织,也有采用文绮的织法。前两种较多,后一种织法形成的织品主要用于妇女的衣裙,如衣袖、裙边、背带、花边等,“苗锦”一般也采用这种织法。

(四)图案与织法

布匹可织成多色多样,但织成什么样式的色彩则取决于三要素。一是棉线染色,二是牵经线时安置好线筒位置,三是根据需要不断变换梭子里不同色的纬线。随着纺织原料的多样化,人们为了改善布匹的品质,大多采用混纺。苗族织品根据原料的不同可以分为丝织品、丝棉混纺、棉麻混纺、麻织品、棉织品等。根据布匹颜色可以分为织青、织白、织麻,织青是指织出的布为深蓝色,织白是指白色的布,织麻则是指织出的布匹为杂色,远看呈麻灰色。依花纹不同可以分为四类,即平纹布、土花布、花纹布和锦。

平纹坯布(Ndod ghueub) 指经纬交织的织品,通常称为坯布,是过去湘黔边苗区使用最广泛的、所有织娘都会织造的一种织品。这种布用腰机、踏板织机都可以完成,是织造布匹中最基本的一种织法。

土花布(Ndod benx) 织法与平纹布相同,只是在牵经线前先将纱线染色,牵经线时依据所要花色穿综和穿筘,并依据花色投梭走出纬色,其特点是先染线后织花。经验丰富的苗家织娘大多会织10种以上不同花式的花纹布,有的还会在织布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从市场上买来彩色的丝线或毛线,配上棉线,再用不同的牵经方法,织出花色繁复的布。松桃一带的苗家土花布花纹种类繁多,用途各异。豆豆花布主要用于制衣裤;格子花包括粗格、细格、正方格,粗细格花布主要用于制衣裤,正方格布则多用作制头帕的里帕;蟹脚花布、篾席花布用于制衣裤;条纹布有黑白条纹和彩色条纹之分,黑白条纹布用作制头帕,彩色条纹布则用作制背带。土花布花色不一,在市场上价格也有差异,一条用作制背带的长4米多、宽0.5米左右的彩色条纹花布在松桃各乡镇集市上的价格为一米50元左右,其他花布一般一米45元。

▲ 松桃大湾织娘龙兰江自织土花布

花纹布(Ndeib cod gongb) 通过踏蹑提综等方法显花的织品。苗族织锦有通经断纬法和通经通纬法两种,前者运用较为广泛。凤凰一带的苗族在织锦时一般以细棉纱或丝纱为经,以粗棉、毛或丝纱为纬,多为通经断纬法。织出的锦有菱形、几何纹、字纹、团花等,称为粗锦,一般用作被面,很少用于服装制作。

▲ 花纹布 HLth4TX0fbeolRQGUM4UkHRyAmMaN3br0XCBoRcQGVKesIEYRYXa6JGYuGSClEx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