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

一、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的确立

回顾世界环境与发展运动的过程,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逐步酝酿和逐步成熟的过程。

1.舆论准备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这一时期是世界生态经济矛盾进入尖锐化的时期,也必然是生态经济思想最积极、最活跃和最敏锐的时期。当时人们共同关心经济社会发展向何处去的问题,从而提出了关于预测人类社会发展前途的各种各样的分析和观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悲观派”观点和以美国的赫尔曼·卡恩及朱利安·西蒙等为代表的“乐观派”观点,并由此展开了关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前途的一场世界性的大讨论。两派的激烈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引起了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前途问题的普遍关注和深入思考,全球化的生态危机日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的生态意识也日益觉醒。从而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形成做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充分准备。

2.全球保护环境的行动阶段(1972年6月至1992年6月)

联合国于1972年6月5—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讨论了当代的环境问题和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战略。从此,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就更加普遍,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也日益深入人心。在世界范围内,一个大规模的、由各国政府和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环境保护运动就蓬勃发展起来。

3.全球环境与发展行动统一的阶段

在“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后的20年中,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总的来看,全世界的生态环境状况还在继续恶化。因此,联合国于1992年6月,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这次大会上,“可持续发展”明确作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同指导思想被提出,并经参加会议的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一致同意,从而被作为世界各国共同的行动准则确定下来。

(二)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在我国的确立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和生产力快速提高,经济与生态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我国正式建立了环境保护机构,加强环境保护工作。1992年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后,我国政府率先响应,当年8月就制定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明确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当代以及未来的必然选择。1994年中国政府制定和发布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且在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从此,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发展经济的一项战略方针。

(三)生态经济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确立建立在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基础之上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确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以两个关键部分为基础:一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尤其是穷人的需求;二是环境限度,发展要以生物圈的承受能力为限度,如果它被突破,必将影响生态环境支撑当代和后代人生存的能力。这两个关键部分的核心问题,就是环境与经济相协调。因此,在国际上,《我们共同的未来》从可持续发展新战略思想的高度提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观。对此,刘思华先生把它概括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观,指出它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它的最终确立,曾在南北双方间经历了多年的争论。然而,尽管南北双方存在着分歧,但却有一个结合点,就是南北双方都希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实现它们的相互结合与有机统一。所以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使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主张,成为与会各国的共识和大会基调,由此确认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和新思想。

2.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理论体系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为轴心

当代中国学者创立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实现了几百年来缺乏生态理念或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永续利用的传统经济理论向生态与经济内在统一的经济理论的伟大转变。这是经济发展理论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揭开了经济发展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深刻变革的序幕,使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进入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所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正在向可持续发展领域扩展与融合,形成一种引起现代经济社会一系列变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创立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这是今后生态经济理论发展与应用的基本任务。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当代人类对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验证、丰富和发展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学说的理论结晶。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针对社会经济走向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脱离的非持续发展道路而建立,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态与经济间的不协调已成为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揭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与经济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的发展规律,寻求人类经济活动及其行为在不危及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途径,就是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根本之点。正是这一探讨,深化了人们对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的认识,人们进一步看到,寻求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途径,不仅是当代经济社会的问题,而且关系到人类社会永久的发展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是在不危及后代人对生态环境资源需要的前提下,实现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这就是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规定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允许范围内,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的需要。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正是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之上的。“它不仅要使人们的经济活动与发展行为在不危及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当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途径,而且要使人们的经济活动与发展行为在不危及后代人对资源环境价值需求的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对资源环境价值需要的发展途径,以解决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关系。”

总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学说,为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我们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为核心,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体系,是历史的必然,是现代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并由此使人们对现代经济发展规律性的认识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的实践

青海属于西部内陆欠发达省份,青海省发展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平衡。青海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每年向下游输送清洁水逾6000亿立方米,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

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以来关注青海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他于2016年8月视察青海工作时提出“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2017年5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开启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伟大征程。2018年7月中共青海省委十三届四中全会进一步落实“四个扎扎实实”要求,作出“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青海建设必须坚持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推动“四个转变”和“一优两高”战略是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实践路径,在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进程中,“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是推动青海发展的主要任务。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青海义不容辞又来不得半点闪失的重大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明确了青海省的特殊责任,凸显了生态保护的必要性。其也更加明确了青海省情特殊、责任特殊,在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基础上,确立了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治青理政方略,开启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苏海红等,2016)。

三、青海省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研究思路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会严重阻碍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青海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

为此,本书以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实地调研与模型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青海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定量评价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变动态势。分析提出青海省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绿色发展路径。 kHSXbNwc72USg7yVeeQJYDgh5T2C8ufYiMibKT7YLFlBACQkLwgKfM+JNRhyXSU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