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青海省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三江源地区,因此青海有“中华水塔”的美称。依据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发展潜力和人居适宜性,青海省主体功能区可划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三类。青海省全省重点开发区域具体包括东部重点开发区域和柴达木重点开发区域,该区域扣除基本农田和禁止开发区域后面积为7.3万平方千米,仅占全省面积的10.18%,近九成面积被列入限制及禁止开发区域,因此青海省面临严峻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结合实际、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明确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定位,才能找准青海服务全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青海省必须始终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指导思想,探索出高原特色绿色发展路径,优化资源利用,推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绿色发展。

本书由理论篇、评价篇、路径篇、结论与对策篇构成。第一章为理论篇,简要梳理生态经济理论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第二章、第三章为评价篇,其中第二章以人均GDP为经济期望产出,各项污染物排放为环境非期望产出,开展青海省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初步评价,并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其他相关省份做横向对比。第三章对青海省区域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做综合评价,对青海省东部重点开发区域整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协调程度进行阶段评价。以青海东部重点开发区域西宁市和海东市为个案,专门评价两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第四章和第五章为路径篇,第四章以新型城镇化为发展路径,针对城镇化进程与生态空间综合协调程度开展动态评价,分别对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土地要素协调、新型城镇化与环境质量协调、新型城镇化的承载力基础开展综合评价。第五章以绿色发展为路径,对青海省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绿色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分别进行评价研究。第六章为结论与对策篇。梳理青海省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与环境质量协调发展以及绿色城镇化与绿色主导产业研究的相关结论,并提出促进青海省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书围绕生态经济理论,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为主线,对青海省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有较为翔实的数据分析。可作为经济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案例资料,以及相关经济规划、经济管理、生态环境管理等部门的工作参考书。

本书是作者负责的青海省级精品课程“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及区域经济学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开展“教—学—研”互动的教学实践成果之一,也是青海省高校第二轮“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项目和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的主要建设成果,并得到相应的出版资金支持,在此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所有参考文献都做了引用标注,特此向所有前期研究学者们表示诚挚谢意。文稿校对编辑过程中,中国经济出版社各位编辑和青海大学研究生潘治红、丁亚男同学付出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与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21年9月18日于西宁 G8XG/23aIuYfekEGC3FdI0G+3HYF795HtWa/d7EXbfNWZn3N8vz/q6MlNnNkdDa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