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3 亚洲出口国竞逐商品供应链

2022年9月第三周是全球“超级央行周”,美国、英国、瑞典、瑞士、日本、巴西、土耳其等国央行如期公布利率决议。截止到第三季度,除了日本、中国、土耳其等少数国家外,全球主要国家央行都已进入紧缩通道。

在“双核”冲击之下,亚洲国家面临共同的机遇与挑战,这考验着各国央行官员。2022年亚洲国家经济出现一些共同特点:一是汇率普遍下跌,其中日元、韩元下跌幅度最大;二是进口受能源涨价和汇率下跌制约;三是出口贸易大增,但贸易逆差扩大。

2022年亚洲商品出口额大涨,主要是受到美国经济拉动,以及欧洲大通胀的进口替代刺激影响。在欧美大通胀之下,亚洲国家的汇率贬值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出口。不过,亚洲商品出口国多为能源进口国,能源价格大涨和汇率贬值又推高了进口成本,削减了出口制造业的利润。除了中国(进口增速远低于出口增速),多数亚洲商品出口国在出口增长的同时,贸易顺差缩小或贸易逆差扩大。即资源出口国“猎食”商品出口国。

亚洲商品出口国要高度关注美国和欧洲这两个大客户的经济动向。因为欧美制造业PMI与亚洲出口数据相关性强,欧美制造业PMI下降,通常中国出口增速也会下降。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8月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9%,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并创出2020年7月以来的新低,表明全球经济复苏动能继续趋弱。8月,欧洲制造业PMI为49.5%,较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连续7个月环比下降。同期,美国制造业PMI为52.3%,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

欧洲和美国的制造业PMI的走势与亚洲国家的出口增速下降的走势是一致的,其中中国、韩国表现颇为明显。8月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速萎缩3.8%(7月为11%),为2020年4月以来最低水平;对欧盟出口增速则从7月的23.2%,下降到11.1%。如果美国经济随着美联储激进紧缩而衰退,亚洲国家对美国的出口增速也将下降,将切换到衰退交易模式。

不过,我们也需要拆开来看其中的差异。美国经济状况比欧洲好,通胀有所缓和,需求还是过热,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速下降最大,8月录得负值。

另外一个数据更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占美国总进口的比重有所下降。从越南、印度对美国的出口数据来看,中国与印度和东盟国家在对美出口方面存在竞争关系。

越南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8月越南对美出口额近100亿美元,前8个月对美出口总额达770亿美元,同比增长24.51%,增量达151.6亿美元。截至8月底,越南对美出口规模最大的三类产品分别是机械设备、纺织品、计算机及电子产品,同比增速分别为28%、22.6%、25%。

再看欧洲,受能源制约影响,欧盟的进口替代趋势非常明显。欧盟的进口缺口主要由东盟来填补,德国进口转移的需求主要由中国来满足。德国向中国扩大进口的产品多为产能被天然气约束的工业中间品,如化工、机电、汽车及其零部件,这些产业原本是德国的强势产业,但2022年德国向中国大量进口半导体器件、变压器、阀门轴承、机床、液压泵等产品。

2022年德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第二季度较2021年同比增长245%,增加178.6亿美元,几乎占到了德国全部贸易差额变动的一半。顺差主要由化工、机械、电子这三大产品形成。其中,化工产品中的内酰胺在第二季度对中国的进口额达122.3亿美元,第一季度仅为8.9亿美元,创造了119.7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中国2022年制造业投资的高增速主要受中游制造业的出口拉动,如通用设备、电气机械、钢铁、化工、计算机通信、汽车制造等产品出口均快速增长。其中,大量中间品直接销往欧洲,或出口东盟转销欧洲。8月,中国对欧盟的出口额超过了对美国的出口额。另外,中国对欧盟的出口额占欧盟总进口的比重变化不大。

能源危机强化了欧洲对东盟、中国的进口依赖,进而增加了东盟与中国的贸易额。上半年,东盟首度超越欧盟和美国,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从东盟增加进口,而东盟从中国增加进口。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商品主要是中间品,而东盟一些国家向中国进口中间品,加工后再出口到欧盟。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越南对欧盟出口236亿美元,前8个月对欧盟贸易顺差216亿美元,同比增长46.4%;不过,中国是越南最大的进口国,前8个月累计进口821亿美元,贸易逆差478亿美元,同比增长21.9%。8月,我国对东盟出口增速回落8.35个百分点至25.13%;对美国出口增速继续回落14.74个百分点至-3.77%;对欧盟出口增速回落12.09个百分点至11.08%。

值得注意的是,持续高通胀对欧盟经济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总需求下降会削减欧盟对东盟、中国的进口规模。

从2022年中国对美国、欧盟、东盟的出口数据可以看出,在欧洲市场,中国与东盟保持着合作关系;在美国市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竞争关系更为明显,这可能跟国际局势的变化有关系。

最后,自由市场的秩序无时无刻不在自我调整。关注宏观经济,参与市场交易,要深刻理解市场的适应与调节能力。 YX9hAiVWNEx5sqFivDsNAePQ6np4ijuEU3+3vA3Gy+QbVkK3+/Sgcff84sBCF+C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