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借鉴治理理论解决高校治理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

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高校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发挥更大的效能。治理理论的引入对完善高校管理理论、改进高校管理机制有重要意义。

1.借鉴治理主体多元化观点倡导多元参与和协商共治

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内部需求的提升,政府对高校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高校发展的需求,借鉴高校治理理论,实行了“管办评”分离和“放管服”改革。政府逐渐将治理权下放至高校,由原来政府对高校的管理逐渐变为政府、高校、社会共同管理、协商共治的结构模式。高校也拥有了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能力。张维维和夏菊萍(2022)用“共同参与、制约协调、发挥作用和共享结果”概括治理价值。可见,治理理论倡导多元共治,高校治理就是为实现利益相关者共同的利益,共同决策、协商共治,并且各治理主体相互平等。高校管理引入高校治理理念后,应注重保障各治理主体间的平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保障各治理主体参与治理决策的路径,体现服务至上的理念;注重保障各治理主体间的相互沟通、协调,体现管理效率。

2.借鉴治理规则法治化观点优化学校治理结构

传统上高校由政府统一管理,高校内部管理结构受到政府管理结构的影响,建立了上下级治理权严格按等级划分、组织内活动与关系受规则限制、各成员职责严格划分等科层制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效率高,但模式及行为固化,灵活性较低,阻碍了高校主体的创造能力的提升。高校治理理论注重多元协商共治,且管理结构趋于网络化,提升高校主体的创造与发展能力。高等教育治理注重提升人才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这同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相匹配。高校治理对学校教职工及学生权益行使的维护、监督,提升学校教职工及学生的法治治理理念正逐渐打破传统等级化格局。高校章程的建立,为高校治理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大学章程对高校发展的引领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已经逐渐成形,同时传统科层制等级化格局管理模式对高校治理的影响也在不断降低。推动高校法治治理,保障高校治理的主体地位,形成内部动力带动外部支持,实现由内而外的法治治理改革,在明确政府、学校和社会的治理权界限之上实施各利益主体协同治理。

3.借鉴治理方式互动化观点消解核心与边缘、形式与实质的区隔化模式

受长期规则化的影响,高校中存在着上下级间的区隔。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推进,高校间的区隔状况有所缓解,但曾经的高校管理模式以及学术权自身的弱化,使得行政权、学术权难以实现均衡。随着国家的简政放权以及高校管理改革的推进,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赋予教职工相应的民主治理权。但由于校长及教职工权责模糊,高校治理难以达到高校治理理论倡导的治理权均衡,高校内各利益相关者主体由于制度保障不足,难以相互依赖、共同合作,不能充分参与到民主治理过程中。为解决上述问题,应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法治化建设。推动治理理念的转变,认同高校治理的协商共治理念,将外部推动力转化为内部认同;推动高校建立相关制度保障,破除高校治理主体间的区隔和高校治理主体权力行使的障碍。高校治理理论注重多元协同共治,高校治理主体之间相互平等,且不存在区隔化模式。

基于治理理论解决高校治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要注意三个关键要素:一是治理主体多元化。高校治理理论注重多元主体,强调多元主体间的平等。通过共同参与高校管理,协商共治,推动高校发展。二是依法治校。高校治理改革需要法律法规保障,深化高校法治治理理念共同意识。三是民主化治理。民主治理意识是高校治理理念的重点,是保障各利益相关者主体的权益基础。这三个要素是治理理论的核心,同时也是传统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为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改革提供指南。 Kt9+XJXRkFQddMt7XRaCAs7ri0Eh0X5fHiSyqqikESjMAd9jCnHeJF3T2V7Drp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