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成立以来,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立足实际、发挥特色、敢闯敢试,积极对标国际一流规则标准体系,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涌现出许多在全国或全区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案例(见表2-1)。
表2-1 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典型制度创新案例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网站。
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以“边民合作社+落地加工”为核心,将信息系统一体化作为促进边民互市贸易的技术支撑,通过无纸通关促进通关便利化,实行集中统一防控、互市商品分类管理,提供精准、便利的通关服务。如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崇左片区在开展边民互市贸易的过程中采用“分类管理+委托申报+直通式通关”的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云”上监管、“云”上办事,不仅促进了通关效率的提高、通关成本的降低,还提高了全程监管的有效性,推动了互市贸易健康有序发展。
互市贸易制度创新具体表现在:①对互市进口商品实行分类管理。对于原产地属于周边国家、获得我国准入资格、属于边民合作社及协议内落地加工的商品采取委托申报、监管、放行等措施促进通关便利化。②对于符合条件的商品,允许采用“委托申报”的方式进行通关,实行货物拼车运输、批量办理海关业务。③直通式通关。对于符合条件的商品采取便利化通关措施,简化通关流程,已进境报关的货车可直接通向对应工业园区。④全覆盖监管。全国首创互市监管全链条、全领域通关作业模式。将各作业链条全部嵌入系统,使所有互市商品可溯源,优化检测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使用H986集中审像审图系统,提高了监管的有效性。⑤全程“云”上办。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发布边民互市贸易手机申报App,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边民互市“一次申报、一次布控、一次查验、一次处置、一次放行”。
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采用全信息化智能通关及“提前审结、卡口验放”的新模式,使口岸卸货、卸货转关、跨境电商等业务能够在智能卡口自动验放,大大减少了通关时间和通关成本:车辆通过卡口时间由原来的2~3分钟减少至30秒;不须查验的进口货物通关时间由原来的2~3小时减少至10分钟;关口通关能力由原来的日均800辆车提升至1600辆;口岸内因过驳、吊装等产生的费用降低超九成。
通关便利化模式创新具体表现在:①“多卡口合一”作业,一站式通关。通过跨部门通关协作,联合各检查部门实行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将多部门的通关作业连接在同一个卡口,实现一站式通关。②全信息化通关。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采用车牌识别、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互联网识别技术,取代原来的下车刷卡、下车盖章,大大降低了卡口通行时间。将所有查验信息录入智慧查验系统,提升监管的有效性。③对进出口货物实行“提前申报、卡口放验”。将原本需要在口岸内完成的部分工作,如舱单申报、缴税等,提前至货物到达口岸前完成。④首创多业务在智能卡口自动放验工作新模式。这极大满足了企业个性化、口岸业务多元化的需求。
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创集装箱多式联运一站式全自动化模式,解决航运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区域开展紧密合作,推动《合作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框架协议》的签署落地,与沿线省区市建立合作、共享网络,打破“西部货、广西货不走广西港”的困局。搭建港航服务一体化平台,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使用远程自动装卸智能模式,实现铁路集装箱场与码头的无缝对接,打破海运联运“最后一公里”瓶颈。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成海运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进一步提升跨境物流的通行效率。加速与重点航运企业的合作,采用“偏港挂靠”“铁海联运+内外贸同船运输”等模式,促进联运贸易一体化。健全口岸通关一站式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港口、海关、铁路三方信息数据的共享机制,提高联运监测效率。打造联运协同“一港通”模式,促进广西各港口与国内外口岸贸易“单一窗口”互联互通。创新陆海新通道物流定价机制,优化成本管控“一口价”机制,实现“一份合同一票清算”的联运服务,促进跨境物流的现代化、便利化。
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在自贸试验区内创立保险综合试验区,以带动当地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广西银保监局联合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等部门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针对跨境金融合作、金融便利化、面向东盟的跨境金融协作等方面提出了20条政策措施。此外,广西银保监局出台了《关于简化自贸区内银行业保险业市场准入方式的实施细则(2020年修订)》,围绕简化银行类准入方式、优化试验区许可服务等方面提出了35条准入实施细则,为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自贸试验区内银行、保险市场准入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了行政许可审批的效率。截至2021年末,总计107家银行保险机构在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落地。自贸试验区内2021年跨境外汇收入达17亿美元,支出总计36亿美元,跨境外汇收支规模达53亿美元。 广西自贸试验区与辖区内银行创新融资模式,赋予广西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一单制”金融属性,成功实现“一单制”提单项下的跨境人民币商业发票融资。
2019年,南宁市人民政府与当地金融监管局联合印发《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规划(2019—2023年)》《关于加快建设广西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的若干措施》,明确打造中国—东盟金融城,创新金融服务的目标。中国—东盟金融城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广西金融服务的发展,入驻中国—东盟金融城企业的数量也不断增加。截至2022年6月,入驻企业已经超过1.3万家,其中金融类企业352家。
广西跨境贸易活跃,边民跨境金融相关业务需求旺盛。为促进中越边境企业、人民的交易便利化,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主要进行了以下创新:首先,在人民币对越南盾的资金清算机制方面进行了创新,完善了两国之间货币汇率的定价机制;其次,推出“口岸贸易结算信息服务平台”,边民可通过该平台自助申请办理互市结算卡,促进边境贸易的安全、高效运行;最后,通过创新中越相关银行的信息沟通机制,促进双边现钞跨境调运业务的顺利进行。2022年上半年,广西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1187.35亿元,同比增长35%,累计总量达1.5万亿元,在9个边境省区中排名第1。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是跨境人民币使用创新改革的重要试点地区,园区通过创新人民币对柬埔寨瑞尔头寸平盘的结算模式,在一项民营企业铁矿石交易中实现以人民币作为最终结算货币,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跨境人民币使用改革创新”入选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
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简化税收相关业务流程,通过“智能+”服务实现税收相关事务的自主办理。纳税人可在智能客户端实现涉税事务的自动受理、审核、登记、认定、审批和反馈,大大减少了涉税事务的办理时间,为纳税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税务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活动。一是创新线上办税模式。在南宁税务服务号、广西电子税务局、钉钉等平台开通线上办理涉税事项的渠道,超过95%的涉税事项可在网上办理。“智能+”的运用优化了税务事项办理流程,同时关联事项能够“集成办”,纳税人可一次办理多项相关纳税事务,为纳税人节省了宝贵时间。“无纸化退税”系统的上线、“单一窗口”的推行也为涉税事项的办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提升了纳税人的体验感。二是优化发票申领审批管理。建立“白名单”制度,“白名单”内的企业在申领发票时可按照每月经营情况申领并且享受线上“秒批”的服务。三是优化汇算清缴退税办理流程。自贸试验区内的小微企业相关税务办理方式由传统的“依纳税人申请”转变为“由税务机关主动发起,纳税人确认”的模式,同时推行退税“免申请、主动办、批量办”,使涉税事务办理时长大幅减少。四是建立“税务服务专员”制度。组建专门服务部门为大中小企业服务,纳税人对涉税事项存在疑问时能够及时找到专业人员解惑,精准办理相关事项。
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开展跨境电商、国际快件、邮件监管模式创新。基于这三者监管标的物的同质化特点,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合试验区内的监管中心和邮件互换局,构建集跨境电商、国际快件、邮件监管于一体的“三合一”集约化监管新模式,实现了多种业务在同一场地统一作业,同时也满足了跨境电商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使跨境电商企业向园区集聚。南宁海关通过“现场作业”的方式,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展品能够迅速在现场办理通关、检验检疫等手续,有专人对接办理进境动植物检疫许可证审批,大幅提高了通关效率。通过现场的检测实验室对展品进行检测,实现对展品的严格鉴别与监测,提高了监管的效率,丰富了展品种类。
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应用“信用+智慧”电子诚信卡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通过基本信息、履约历史、经营状态等建立评价体系,对辖区内的法人、自然人进行信用评价,为信用评分达标的自然人、法人授予诚信卡。对于获得诚信卡的自然人,在评优评先、就业等领域给予其重点支持,其在消费领域可“先享后付”;对于获得诚信卡的法人,在办理行政管理事项时可享受绿色通道,在其他方面也可享受相应优惠。
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全国首创援企惠企补贴“免申即办”兑现服务模式。通过人社政务信息平台,综合运用市场监管、财政等政务数据,智能识别符合条件企业,主动为企业推送社保、就业等补贴确认信息。由企业自主申请、填报、提供证明材料转变为政府主动筛选符合相应政策条件的对象,主动推送相关信息、主动准许资格、主动发放补贴,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使补贴兑现能够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