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现代幸福服务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两山”理论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时多次使用的两个概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对于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新时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就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生产和生态良性循环的绿色之美,真正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要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要想推进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就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目标导向,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代幸福服务业是绿色产业、低碳产业,同时是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产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健康、体育、养老、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幸福服务业,能够在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产业集聚理论

产业集聚理论最初是由马歇尔(A.Marshall)在其1890年的专著《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他使用了“集聚”这一概念来描述地域的相近性和企业、产业的集中,并指出集聚能产生正的外部性。随后经济学家和经济地理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研究,产业集聚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比较有影响的有韦伯的区位集聚论、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与钻石模型等。该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产业集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创新,产业集聚加剧了竞争,而竞争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服务产业集聚指的是为追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而导致服务业相关资源、要素和企业在地理空间上集中的趋向和过程。现代服务业的属性和特征,决定了现代服务业集聚是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一种发展方式,从服务业发展实践来看,服务业集聚区已经在我国逐渐显现,聚集效应较为突出和明显。

(三)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集聚发展而形成的生产、贸易、金融、科技、人才、信息、交通运输、服务、决策等经济活动中心恰似一个“磁极”,能够产生较强的吸纳辐射作用。它不仅加快了自身的发展,通过向外扩散还带动了其他部门和所在地区以至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许多区域经济学者将这种理论引入地理空间,用它来解释和预测区域经济的结构和布局。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侧重于“推动性产业—集聚—经济增长”的研究,其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而非普通意义的地理空间。从理论角度来看,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标志。一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部门本身会派生出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工业化发展导致国民收入提高使得消费需求增加、消费结构升级,进而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当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社会消费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投资必须从工业部门转向与社会消费直接相关的现代服务业。

(四)共生理论

共生概念起源于生物学,最早由德国植物学家德巴利(Heinrich Anton de Bary)于1879年提出,共生指的是不同种属由于某种物质联系而共同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关系。自20世纪中期以来,共生理论作为一种理论范式在社会科学领域迅速发展,并逐渐应用到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共生理论指出,系统作为一个内部相互影响的整体,各因素间既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单个因素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其相关因素。基于共生理论和产业生态学相关理论发展而来的产业共生理论(Industrial Symbiosis)从经济学视角提出,产业共生特指经济主体之间存续性的物质联系,这种物质联系在抽象意义上就表现为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对于产业共生的概念,最广泛被接受的是丹麦卡伦堡公司出版的《产业共生》一书中对其所下的定义:“产业共生是指通过不同企业间的合作,共同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获利能力,同时,通过这种共识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产业共生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各产业的企业之间,因同类资源共享或异类资源互补形成共生体,该共生体促进了内部或外部、直接或间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既带来了企业效益的增加,又推动了该产业的发展。现代幸福服务业具有共生的客观环境,在政策支持、产业属性、资源互补上可发展为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具备形成基于人民幸福生活需要的服务共生系统的条件。

(五)全球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他描述的是单个企业的创造价值过程被细分为若干相对独立,但在功能上又彼此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些经营活动创造的价值串联形成“价值链”的最初形态。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随后该理论被拓展到管理学领域,即企业间的纵向合作为供应链管理。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跨地区、跨国之间企业的纵向合作成为可能,全球商品链的概念出现,链上的参与者从一个国家内部扩展至全球的各类企业或机构,从而实现资源的全球性优化配置,为了摆脱“商品”一词的局限,并突出价值在生产网络中的创造和传递,Gerefi等(1994)采用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全球价值链更加偏重从经济学角度强调全球化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创造过程。在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原有的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难以持续,研究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至关重要。现代服务业参与全球竞争,通过提升效率、产品升级、提高产品质量、丰富产品种类等改变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日趋重要,在RCEP中我国也尝试通过进一步开放市场来助推养老、教育等现代幸福服务业的发展。

(六)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期梅奥的霍桑实验,该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工人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并不仅仅为金钱收入等物质利益所驱使,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有社会性的需要。行为科学理论从经济因素的角度转向人的因素,将思维定位重新拉回到社会心理学及其相关领域。行为科学理论的本质就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了人是管理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一切管理活动都要靠人来实施,管理活动的人不是被动的工具,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为人服务,为人的不断发展服务等理念。现代幸福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现代幸福服务业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服务业经营和管理效率,实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wRna7m/NiSTCwcXlWFjQyXNd4bOFc67z/Df3hwivwONoOnH8mhI8LdeSLTjzpGn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