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作为儒家伦理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命题和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理念,它的产生既是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儒家对殷周时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还是春秋时期稳定社会秩序、安抚人心的举措,更是东亚社会数千年来尊崇的重要伦理道德理念。从形式上,“仁”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爱人”,要善待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体恤他人;在实施方法上,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由己”,自己是实行“仁”的关键,具体而言就是要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思想提出之始,就与氏族宗亲血缘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并提出“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作为实行“仁爱”的基本途径,体现了人与人应该相爱互尊的人道精神;另一方面又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坚持“爱人”必须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宗法等级关系。因此,“仁爱”体现为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等一套宗法等级道德规范,既含情脉脉,又等级森严,而且强调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可见,“仁者爱人”作为传统伦理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要求,突出体现了个体必须服从家族及等级秩序的整体意识。

“仁者爱人”思想的科学内涵极为丰富,从李尚圭的散文和诗歌作品中可以感知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仁者爱人”是身心之爱的统一。李尚圭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追求人格的不断完善,强调律己胜于律人。什么是“仁者”?《礼记·中庸》说道:“仁者,人也。”这里的“人”,“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而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社会人,这样的人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靠修养才造就出来的”。 孔子因此说道:“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意思就是说,人的德性行为是自觉、主动的,必须通过个体内在的不断努力,才能达到“仁者”的境界,即只有通过后天的修养(修己),才能成为真正的“仁者”。人们要实现修己,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儒家认为,“仁”与“学”密不可分,“仁”必须通过“学”才能得到。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嘴上说自己爱好仁德,但却不注重加强学习,其结果不仅是自身愚昧,还可能受人愚弄。因此,人不仅要有仁德,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也只有这样,人才能够明晓事理。

第二,“仁者爱人”是爱亲与爱众的统一。这是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仁”作为一种品行,其实质就是“爱人”,即关心爱护他人。李尚圭认为,“爱人”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性,同时也是每个人的责任。不懂、不会“爱人”,人将不成其为人,社会也将不成其为社会。一方面,孔子把“爱亲”规定为“仁”的起点,即“爱人”从爱亲开始。“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亲亲,仁也。” “仁之实,事亲是也。” 可见,“仁”作为道德意识,首先是指“爱亲”之心。这就是说,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社会中,孝悌是一切美德的起点。另一方面,儒家的“仁爱”并不拘囿于孝悌之爱,而是有所延伸和发展。孔子把“爱亲”推至“爱人”,首先表现为“泛爱众”。“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意思就是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敬师长,行为要谨慎,言语要有信,要学会爱护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不过,这里所说的“爱众”,相对于“爱亲”而言,是指爱父兄以外的氏族其他成员,并没有超出氏族宗法关系范围。因而它所产生的社会和心理的根据,仍是宗法血缘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感情。“爱亲”所涉及的是父子、兄弟关系,而“泛爱众”所涉及的则是社会成员间的普遍关系,它要求爱社会的所有成员。就现实社会来说,李尚圭认为以“爱亲”为根基的“仁”获得了更高层次的道德规定,这就是个体对社会利益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这是“仁”由“爱亲”而推及“泛爱众”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升华。

第三,“仁者爱人”是爱人与爱物的统一。李尚圭认为,人是世间最尊贵的存在。人之所以最尊贵,是因为人是理性的所有者,是改造社会的行为主体。人不是被动的社会存在,而是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对象、具有能动性的社会存在,人具有最高的社会价值和人格尊严。同时,李尚圭认为,“仁者爱人”应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博爱是“仁者爱人”的高级层次,也是它的理想目标。个体只有做到“入则孝,出则悌” ,才会去“泛爱众”,但儒家的博爱思想并不止于此,“仁者”的仁爱之心还要惠及鸟兽虫鱼等一切世间事物,即“仁民爱物”。天地乾坤是我们的父母,所以爱天地万物都应像爱自己同胞手足一样,这样才能实现物我相通的“一体之仁”。这也就是所谓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所以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即不要把鸟兽鱼虫赶尽杀绝。孟子提倡:“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即要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实践中,爱人与爱物的统一,充分彰显了“仁者爱人”的高层次的生命智慧和价值理念。

第四,“仁者爱人”着眼于政治与民众的关系。“仁者爱人”并非只是一般道德意义上个体的“爱人”,它更着眼于政治与民众的关系,要求为政者治国要爱民、富民、惠民、教民。其中,富民、惠民和教民,是实现爱民的途径和方式。中国古代就有先贤指出,“治国之道,爱民而已”。将“爱民”作为治理国家的经验,并实施了一系列爱民、富民、惠民、教民的政策。朝鲜国历史上虽朝代更替,但儒家治国思想中的“按田而税”“省刑薄税”等富民措施,对历朝历代施政均有所影响。在对“仁”的伦理道德和“仁”的政治问题上,儒家的着眼点不是拘泥于个人伦理道德的“仁”,而是重视政治的“仁”。“仁者爱人”就是为政爱民,爱人的本意是爱民,要亲爱天下的百姓。爱民就要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也是李尚圭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人生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 N4/T7OAuXrWWL/E2c0/PiVV6pm+c/b42hj5B9P5WsK+VOs+y/xSHI435vtFCzTE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