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内外的复杂背景,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在坚持共商、共建和共享的原则下,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社会的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发起并推广至全球范围内,在此基础上,广泛地与合作伙伴进行磋商,形成共识。中国政府主张,“一带一路”参与国家进行平等、自愿的沟通,将区域文化经济的相通点当作合作的基点,由此开展广泛的合作。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已经在北京成功举办两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政府首脑以及上万名代表参加了论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已经成为各参与国家和国际组织深化交往、增进互信、密切往来的重要平台。此外,中国还相继举办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丝绸之路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大型国际会议,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一带一路”倡议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一带一路”倡议基于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则所探索出来的合作模式,是典型的多边机制。通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对话平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多项双边协议、合作备忘录等合作规划,促进了多边协商合作机制的形成,对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增长、构建国际经济治理新秩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有政府间的合作,还有广泛的民间交流,官方和非官方的交流相互补充,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二轨对话”机制。在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方面,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就贸易、旅游、科研等进行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数量众多的合作交流。非官方的对话是官方对话的发展和延伸,是中国与世界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相较正式的官方对话,民间对话更加灵活和广泛,在不同细分领域也更容易深入下去,对提高“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一带一路”的共建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共建就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都可以平等地参与、建设相关项目,共同承担建设中的责任与风险。
2016年,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是一家政府间多边开发机构,其使命是以可持续性为核心,为面向未来的基础设施提供融资。自2016年1月在北京开始运营,到2022年5月,亚投行的成员已经扩大到105个,可支配的资本也达到了1000亿美元。自2017年以来,亚投行已经获得了顶级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的AAA评级,评级前景稳定。亚投行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并通过发行全球债券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实力,扩大了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亚投行通过定向释放新的资本,投资绿色技术和促进区域连接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的贸易合作和多边互联互通,由外汇储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共同出资400亿美元和1000亿元成立了丝路基金,按照市场化、国际化和专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
第三方市场合作是指中国企业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在第三方市场上开展的合作,符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利益,也得到了广泛的国际支持。自2015年6月中国与法国第一次发表《中法政府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联合声明》以来,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与10多个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促进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企业的优势互补,实现了“1+1+1>3”的效果。
共享就是反对传统的单边霸权主义,打破零和博弈的合作模式,树立互惠互利的发展理念,寻找合作国家之间的利益契合点和合作的公约数,共享发展成果。
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有1/3来自中国,2021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39.1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在新冠疫情和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增长势头仍然保持强劲,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相继提供了口罩、药品、疫苗等防疫物资,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保障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安定。中国企业还持续走出国门,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中亚和非洲等地进行制造业帮扶,大大提高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202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9366.9亿美元,同比增长2.2%,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更是保持增长趋势。
在发展成果共享方面,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增长速度较快。2021年,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到了203亿美元,同比增长14.1%,对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我国在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对外承包项目,2021年新签合同额上亿美元的项目已经达到了560个,比2020年增加了46个,进一步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设施互通。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已经在4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了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达到507亿美元,向“一带一路”沿线的东道主国家上缴税费66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达到39.2万个,有力地促进了成果共享。
中国大力构建“一带一路”倡议政策支持体系,将就业、交通、数字化、教育、旅游等领域作为重要的民生改善方向。
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境外经贸合作区进行生产制造,雇用当地劳动力,对提高当地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的交通设施改善是陆、海、天、网“四位一体”齐头并进、全方位的交通设施建设,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通信等技术设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对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数字化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大量的留学名额和资金支持,还专门设立了中国政府奖学金丝绸之路项目,对教育研究的互助往来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与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护照互免协定,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追捧对象,更多的中国人通过“一带一路”走出了国门。
2017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与84个国家在农业、新能源、健康等领域建立了53家联合实验室,为丝路建设增加了活力。基于科技创新平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工作者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机制,形成了技术交流和成果共享的平台,对中国北斗导航系统、高速铁路、新能源等技术走出国门,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继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习近平主席又于2017年提出了“绿色丝绸之路”的概念,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丰硕成果。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形成了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顶层设计,对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安全、共建高质量“一带一路”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该意见围绕重点领域工作、境外项目和支撑保障体系三个大板块和15项具体任务展开,全面覆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将绿色丝绸之路发展推向更高层次。
“一带一路”倡议符合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既是人类文明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的坚守和进步,也是中国和世界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丝绸之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与广大中亚和欧洲国家的交流通道。中国是“一带一路”的东方起点,和沿线的众多国家共同组成了区域广阔、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古代丝绸之路。因此,“一带一路”倡议虽然由中国提出,但却是沿线国家的共同意愿,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
跨越千年历史,中国重提“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打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平台,一个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平台,有利于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具有公平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在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努力下,“一带一路”倡议基于“五通”建设,将沿线国家和地区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了贸易和人员的交流,减少了国家间的沟通障碍,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和平和繁荣。
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驱动力,中国40余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丰硕成果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示范效用,对全球的可持续增长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共同建设“一带一路”是由中国提出的超越社会制度和文化差异的全球性倡议,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使得参与各国以公平、平等的身份参与国际事务,避免了全球治理向单边倾斜,保障了各个国家的平等权益。
国际贸易将全球各国连接为一个利益交错的复杂网络,现代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也让全球各国的距离更近了一步,各国已然成为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当前,全球又面临着新冠疫情、气候变暖等共同问题,在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动荡的背景下,中国及时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避免了逆全球化的风险、大分裂格局和剧烈动荡的国际经济格局,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使各国可以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求同存异,共同参与建设一个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共享未来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