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煤江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

中煤江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粤港澳大湾区指挥部

按照《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关于开展2020—2021年度总局政策与经济课题立项申报的通知》要求,2020年8月,中煤江南(广东局)做了“中煤江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立项申请。2020年10月,该课题正式立项,并提交了《立项任务书》。2022年2月,正式提交《中煤江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报告课题成果。

通过本课题研究,预计取得以下成果:

一是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经营收入和利润每年实现20%左右的增幅,确保经济指标在“十四五”末比“十三五”末翻一番。至2025年,要实现经营收入不低于65亿元,实现利润不低于2.3亿元。

二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市政公用工程总承包一级、环境工程一级、地灾甲级、测绘甲级资质,提高地勘及其延伸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

三是推进技术创新、加强技术研发,推进知识产权和专利申报,获取专利50项以上,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地下空间技和地质技术支撑。

四是履行央企责任,为国家多做贡献,2021—2025年,每年为国家创造税收8000万~15000万元,保持就业岗位1万~3万名。

五是开展资源、新能源勘查,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发挥央企担当。

对总局改革发展的启示与建议:①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从国家所需、地方所急、企业所能角度着手,深入融入地方,依靠政府。②必须培育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地勘能力建设,打造头部企业。加强在矿山治理、环境修复、矿区采空区治理、浅层地温能等领域的研究,培育“杀手锏”和“王牌”领军企业。③必须集中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大对粤港澳大湾区资源整合,扶优扶强,对重点领域、重点专业、重点区域加大人、财、物支持力度。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国家战略。在地理区位上,粤港澳大湾区包括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拥有5.65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近7000万人口和13%的全国经济总量,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世界第四大湾区,也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本课题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全面系统研究,紧紧抓住大湾区发展战略机遇期,使中煤江南更加全面地融入大湾区发展之中,推动中煤江南做强做大做优。建立与大湾区政策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优化与大湾区建设相融合的市场和产业布局,推进中煤江南全方位融入大湾区建设之中,进而推动总局及其所属企业在大湾建设的国家战略中履行央企责任与担当,为把总局打造成具有行业引领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地质与生态建设特色企业集团并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及机遇分析

目前,中建、中交、中铁等央企分部和二级企业总部纷纷入驻大湾区,南方电网、南方航空、招商局、华润集团、港中旅等央企总部均设在大湾区,中煤江南身处大湾区核心——广州市,各方面已经融入大湾区经济圈,但在融入的深度、广度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何全方位、多场景融入大湾区建设,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分析

作为中国产业链最完整、市场最活跃的地区,从大湾区所涵盖的“9+2”城市群发展现状来看,区域发展整体优势突出。过去10年间,大湾区人口增长2235万人,在全国人口增量中占比31%,是人口集聚能力最强的区域,可见其就业机会、自然环境、营商环境、户籍制度等因素对人口进驻的巨大吸引力。

表1为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三大湾区主要发展指标对比。

表1 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三大湾区主要发展指标

(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带来的重大市场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提出着力建成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换成中枢,加快形成“12312”交通圈,到2025年,广东省铁路运营里程达6500千米,其中,高快速铁路运营里程3600千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2500千米(图1)。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规划总投资4.32万亿,实施时期规划投资1.74万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项目将为中煤江南乃至总局在地下工程建设等产业板块提供广阔的市场机遇,惠及的产业包括地基与基础工程、市政工程、工程勘察、城市地质、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综合体、海绵城市、道路病害探测与防治、城市塌陷探测与治理等产业领域。重点领域规划有以下几个方面。

图1 广东省综合运输通道布局示意图

1.加快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

推进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实施广州、深圳、珠海、惠州等地机场改扩建,加快推进广州等临空经济示范区和深圳、珠海通用航空产业示范区机场建设工程,规划总投资1710亿元,“十四五”时期规划投资1390亿元,到2025年,民航旅客年吞吐能力达2.5亿人次,年货邮吞吐能力达650万吨。

2.加快大湾区快速轨道交通建设

轨道交通规划总投资22300亿元,“十四五”时期规划投资8800亿元,到2025年,广东省铁路运营里程达6500千米,其中,高快速铁路运营里程3600千米。

3.加快大湾区高速公路网建设

公路工程规划总投资16910亿元,“十四五”时期规划投资5990亿元,到2035年,完善内联外通的高速公路网络,推动形成“十二纵八横两环十六射”主骨架高速公路网络,达到15000千米。

4.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和世界级港口群建设

港口航道规划总投资1050亿元,“十四五”时期规划投资600亿元,到2025年,广东省万吨级以上泊位超380个,港口年货物吞吐能力达21亿吨(其中,集装箱年吞吐能力7500万标准箱),高等级航道达到1445千米。

(三)加快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带来的重大市场机遇

1.优化城乡区域融合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渐次成形,城乡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广东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4%,4年提高2.7个百分点,累计实现1150万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

2.全面推进广东广清接合片区实施

城乡区域融合规划总投资3755亿元,“十四五”时期规划投资2265亿元。广清接合片区正处在大湾区“9+2”城市群与整个粤北交界的位置,既是广东省从珠三角经济核心区向粤北生态区过渡的地带,又是都市环境与乡村形态交互最为密切的地方。大湾区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为中煤江南乃至总局在现代农业地质技术服务方面提供巨大市场,惠及产业包括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水利建设、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壤地球化学、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治理、土地整治,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田园综合体、农业生态产业规划与建设等。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重大市场机遇

1.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设美丽广东

粤港澳大湾区编制与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专项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总投资4210亿元,“十四五”时期规划投资2830亿元。到2025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3%以上。现代水利建设总投资4635亿元,“十四五”时期规划投资2510亿元,其中,农村水利投资560亿元。广东省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100%,珠三角地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总体达到50%左右、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达到25%左右。

2.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推进粤北部环形生态屏障、粤港澳大湾区外围生态屏障、蓝色海洋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实施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等重要骨干河流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到2025年,建成碧道7800千米。有序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石场治理复绿,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地区地质环境和生态修复。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将为中煤江南乃至总局在生态与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采煤沉陷区治理、矿山防治水、矿山应急救援、矿山地质公园建设,水环境修复治理、污水处理,固废资源化处理、煤炭清洁化利用,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等方面带来重大市场机遇。

(五)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带来的重大市场机遇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础规划总投资7020亿元,“十四五”时期规划投资4390亿元;十大新兴产业规划总投资3680亿元,“十四五”时期规划投资3010亿元。“十四五”规划中,大湾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现代种业与精准农业、现代工程技术等重点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新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计划。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将在以下方面为中煤江南乃至总局带来重大市场机遇,惠及产业包括遥感地质、遥感影像技术服务、测绘、精密工程测量、智慧矿山、智慧城市等,加速中煤江南实现集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处理、系统集成和智能化应用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

1.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启动化工、海洋、能源、环境、农业等领域省级实验室建设,新启动的省级实验室建设将为中煤江南岩土实验室建设、地下空间技术研究院建设等带来机遇。

2.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与平台

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合作,以及深港双方毗邻区域重点开展要素流动、财税政策、创业、产业监管、科技法制等创新试点,其中,财税政策、资格互认等方面与中煤江南的产业发展息息相关。

3.强化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建立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平台

鼓励符合条件的创新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项目收益债等进行直接融资,这为中煤江南进行科技创新与研发提供了融资渠道。

(六)“一带一路”战略升级带来的重大市场机遇

大湾区在对外开放合作中综合优势突出,在国际运输、高端产能及产品出口、投融资、债券发行、专业服务、数字技术、高端人才及国际经贸合作体制机制等多方面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和抓手。作为总局系统的大湾区平台公司,大湾区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升级中的重要角色对中煤江南公司的产业链拓展和升级提供了绝好的机遇。

二、中煤江南发展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一)中煤江南基本概况

1.企业发展历程

中煤江南与广东煤炭地质局(以下简称“广东局”)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方式运作,具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子公司、国有地质地勘单位三重身份,市场定位为“大企业、小事业”和“小局大公司”,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辖的中央企业的二级单位。

2.企业组织架构

中煤江南建立了包含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煤江南(广东局)党委书记、董事长(局长)由1人担任。公司(局)总部设有党政职能部门11个和大湾区地下空间研究院。直属单位23个,包括5个事业法人单位、4个企业法人单位、14个分公司。其中,地处大湾区(分)子公司16家。

3.企业人力资源状况

总体人员情况:共有职工1123人,在岗职工平均年龄36.9岁。

学历结构:共有大专以上在岗职工905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34人、本科542人、大专327人,中专及以下218人。

职称结构:共有中级以上人员342人,其中,正高12人、副高104人、中级226人。初级及以下560人,拥有技能工人179人。

执业资格:共有各类执业资格证书人员94人,其中,一级建造师35人、二级建造师30人、土木工程师(岩土)8人、造价工程师5人、安全工程师11人、监理工程师5人。另有安全管理持证人员(ABC证)346人、施工员等“八大员”证持证人员323人。

4.企业资质及主营业务

中煤江南确立五个产业板块:地下工程、市政工程、生态与环境工程、新能源资源开发、资源勘查。现拥有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承包一级、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区域地质调查甲级、气体矿产勘查甲级、固体矿产勘查甲级、地球物理勘查甲级和地质钻探甲级、水工环地质调查乙级、地球化学勘查乙级、坑探乙级、测量乙级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勘查、施工甲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等多项高、中级资质。经营范围涉及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地球物理勘探、地质灾害、地热、工程勘察等地勘及其延伸业务。

5.产业板块发展状况

中煤江南支柱产业是地下工程业务,占总业务的90%以上,各产业板块发展不平衡,地勘及延伸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表2,图2)。

表2 2018—2020年各产业板块主要指标

图2 中煤江南2020年各产业板块占比

(二)中煤江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问题

1.产业结构单一,行业资质缺乏竞争力

中煤江南作为专业施工单位,竞争对手不仅只有同行业的专业承包单位,还有其他总承包施工单位、劳务分包单位及拥有设备的个体经营者,因此,与总承包施工单位竞争不具备投标策略优势,与个体经营者竞争没有成本优势,与专业分包单位竞争又没有核心竞争力,仅仅依靠自身去开拓市场很难取得突破。从价值链分析角度看,五大产业板块基本上都是地勘及其延伸业,处于产业链低端,且资质内涵不高,产业同质化竞争现象存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明显薄弱环节,承接业务、扩大市场受到制约,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没有支柱产业,规模小、体量小,盈利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差。

具体而言,“十三五”期间的主营业务收入90%以上来自地基与基础工程,一业独大局面凸显。虽然是地基与基础专业承包资质一级,但主要从事地面以下建设项目,同时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板块刚起步就受到建设建筑总承包资质的制约,承接的项目大多是建设建筑分包项目,始终仍然停留在“打工经济”的层面,利润空间狭小。

市政产业板块于2020年起步,资质仅为市政二级,承接市政工程也受到很大的局限性。

环保专业承包资质为三级、测量资质为乙级,在开拓环保和测量测绘市场时也受到很大的制约。

资源勘察资质为甲级,承接的项目以钻探施工为主,也属于“打工经济”。

工程勘察设计资质为综合甲级,是放弃了25年后又重返的地勘行业,人员、技术、装备、市场等一切从头开始,举步维艰,业务少、量不大;加上受国家宏观调控,广东省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不占优势,勘查资源贫乏,在做强做大做优上存在很多市场因素的制约,各产业转型升级已是迫在眉睫。

2.市场布局不合理,同质化竞争激烈

中煤江南目前下属开发区分公司、佛山分公司、基础工程分公司、花都分公司、特种工程分公司、珠海分公司、湖北分公司、梅州分公司、勘查院、深圳分公司、清远分公司、浙江分公司、勘测设计公司、韶关分公司、地环公司等15家生产经营单位,其中,13家在广东省内,在广州市从事地基基础工程的有开发区分公司、基础工程分公司、花都分公司、特种工程分公司4家,其他市外单位也时而参与同一区域、同一业务、同一客户市场的瓜分,同质化竞争大。同时,由于从事产业单一,经营风险大、资金风险高等问题凸显。

3.体制机制不活,内生动力不足

中煤江南属于中央二级企业,虽然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还存在董事会不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体制机制与市场存在差距等问题,还没有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三项制度”改革;同时,“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作方式有一种“事业不像事业,企业不像企业,政府机关不像政府机关”的问题,无法通过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难以建立面向市场的薪酬绩效考核机制,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

4.技术创新步伐不够快,核心技术不够突出

地下工程施工业务进入门槛较低,竞争较为激烈。中煤江南现有的资质、核心技术、生产装备无法与一些国内外大型企业同台竞争,体制机制上也无法与民营企业灵活多样的运营机制竞争,资质、核心技术、体制机制成了公司市场竞争的弱项。

5.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匮乏

伴随着煤炭地质勘探历史使命的逐步完成,尤其是中央地勘经费和任务的日益减少,公司长期处于转型升级的漫长过程中,加之工作环境艰苦、工资收入水平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职工队伍的规模在不断萎缩。随之而来的却是离退休人员规模日益增大,退休人员多于在职人员成为普遍现象;目前,离退休职工1779人,在职职工1400人。就中煤江南现有的体制机制来说,以市场为要素的用人制度、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引不进人才、留不住人才的情况依然存在,高端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需要。

6.原始积累少,资金需求量大,有效融资较难

地勘单位没有资本积累,企业化资本金严重不足。探矿权是地勘单位生存发展和实现找矿突破的关键,地勘企业通过经营探矿权和资本运作,可以实现探矿权资产增值和资本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然而,像广东这样煤炭资源禀赋受限的地质单位,就完全没有这样的条件。中煤江南产业板块基本上以地勘延伸业为主,多为劳动密集型施工业务,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高,流动资金需求量大,垫支经营的情况长期存在,“两金”压降困难重重,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如何有效融资以保持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需要深入研究。

(三)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竞争优势分析

中煤江南作为国内地下工程基建央企龙头,工程承揽规模持续稳健快速增长:2021年上半年,项目承接同比增速49.91%,其中,签订合同同比增长高达65.97%。稳健快速增长的主业订单为公司未来业绩持续稳健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做强做优做大央企”导向下,公司作为央企地下工程专业龙头之一,有望在业务领域扩张、订单规模提升、政策优惠、激励机制等领域获得更多支持,公司未来发展保障足、确定性高。

1.竞争优势一:专业竞争实力位居国内前列,建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口碑

公司成立于1986年,作为二级央企,资信良好,稳定经营多年,社会上知名度高,品牌悠久,与众多从事工程建设的央企、地方国企、知名地产公司和当地银行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已获得稳定的客户群和丰富的市场资源,具有其他性质企业无法比拟的市场信任度。

公司2019—2020年连续2年荣获“中国基础施工企业十强”称号,2018年荣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贡献奖”,连续20年荣获广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近3年来,累计缴纳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超1亿元,累计创造10000余个就业岗位,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竞争优势二:具有传统地勘行业优势,融入地方适应性强

中煤江南(广东局)是传统地勘单位,在大湾区具有明显的地勘专业优势,在业内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与各级政府和各行业成为长期合作关系,具有相对稳定的市场。作为驻粤中央企业,积极服务大湾区、粤北生态区建设,主动扛起地质灾害防治、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大旗。

3.竞争优势三:技术领先持续加强,构筑长期核心竞争力

经过36年的发展积淀,中煤江南现已在基础工程绿色施工技术服务、复杂地质条件软基加固处理技术服务、深基坑支护设计及施工技术服务、各种地质条件桩基础施工技术服务、工程勘察与设计技术服务、灰岩地区溶洞处理技术服务等六大领域取得突破和关键技术创新,已获得2项发明专利、2部工法、24项实用新型技术,在广东省基础工程施工国企中排名位居前三。2016年,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培育企业;2018年,被认定为广州市企业研发机构。

加强科技人才及团队建设,建立公司专家库,评选出地勘类专家43人、地基与基础类专家114人,发挥“传帮带”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十三五”期间,累计科技投入达到3.06亿元,有力支撑了74项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科技奖项也获得了历史性新突破。

4.竞争优势四:具有良好的办公生活条件优势,发展空间广阔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大湾区总部(广东局)办公楼项目于2021年3月正式开工。该项目是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大湾区区域公司总部大楼及研发基地,承载总部、中煤江南(广东局)办公、科技研发和咨询服务等功能,配套建设职工住宅楼和员工宿舍楼,是广州市2021年重点项目及白云区“攻城拔寨”项目。项目落成后,除承载总部办公、科研等功能以外,将承接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在大湾区中的大型会务交流、培训等工作,进一步在大湾区市场上开拓地下工程、市政工程、生态与环境工程、新能源资源开发、资源勘查、现代农业地质、地理信息等业务。下一步,参照中国船舶集团、宝武钢铁集团“双总部”模式,在广州设立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驻粤港澳大湾区总部,进一步整合资源。

5.竞争优势五:资源获取能力强,产业和市场布局清晰

营销体系方面,在大湾区9市及粤东、粤北、粤西市场布局已经成型。地处大湾区(分)子公司16家。中煤江南作为二级央企,在内部资源整合和重组方面,能够通过统一协调使分公司之间进行人、财、物之间的合作,提升承接大型项目的能力;各子公司之间能够共享信息资源,实现上下联动,实现产业链互补。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外部资源整合方面,公司拥有较大的客户群体,完善的劳务分包及材料供应体系,能够满足项目所需的资金、材料、设备、人员及管理需求,拥有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制度体系,深化改革后企业活力强劲,按照高质量发展方案,正积极推进混改,反响较好;具有较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外部资源整合能力进一步增强。在盘活存量方面,目前,中煤江南共有自有土地1000多亩,要充分利用政策,分级分类分步加大开发力度,做好经济测算、制定开发方案,盘活土地资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同时,要做好闲置资产的合理处理与优化配置,做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三、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重点领域及任务目标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战略,准确把握企业发展方向和自身定位,中煤江南需要抓住大湾区发展的机遇,积极深度融入打造具有行业引领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地下工程与地质生态建设特色企业集团,走“特色化、区域化、多元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

一是要解决政策融通问题,为企业在投身大湾区建设中扫除政策性障碍;

二是要解决信息畅通问题,以中煤江南为纽带,建立与地方政府信息沟通机制,以信息畅通带动产业合作;

三是要解决资本融通问题,充分利用大湾区金融创新政策,破解融资难题;

四是要解决技术融合问题,加大地下空间研究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产学研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五是要解决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问题,完善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打破人才瓶颈问题,建立与大湾区人才政策相一致制度机制;

六是要解决战略融合问题,建立起与大湾区战略相适应的发展路径和战略愿景。

(一)推动与地方政府对接,实现央地产业融合发展

中煤江南充分利用事业单位体制优势,积极与地方政府开展工作交流,选派干部到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挂职,进一步强化地企合作。同时,高层领导通过参与广东省委省政府历届全会,为大湾区发展建言献策,履行央企职责、发挥央企担当,扩大央企影响力。中煤江南已与广东省分管地勘业务的省领导建立定期走访机制,与相关产业职能部门搭建了合作交流平台,实现产业互联、信息互通。

1.推进战略融合发展及重点领域

中煤江南将通过与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的对接,积极参与《广东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广东省“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把中煤江南的发展战略自觉融入大湾区发展规划和广东省重点专项规划之中,实现融合发展。

2.推进产业集群与新兴产业集群对接发展及重点领域

广东省确立了“十四五”战略性产业集群,中煤江南加大与相关产业集群的对接,重点对接领域为:绿色石化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集群、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根据总局发展需要,对接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等。

3.推进与重大建设项目对接发展及重点领域

广东省制定了“十四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及投资计划,中煤江南将加快与相关产业的对接,以此为契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融入大湾区建设。重点对接领域和项目包括:综合交通运输领域(轨道交通工程、公路工程、机场工程、港口航道网、综合交通枢纽及一体化设施项目)、现代水利领域(防洪提升工程、供水保障工程、农村水利建设)、现代能源领域、新型城镇化与区域融合发展领域、农业农村领域、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民生保障领域等。

(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发展目标

1.产业优化整合目标

面对市场竞争的加剧,要做好市场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自1962年成立以来,广东局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开展多种经营,当前主要任务是推进地勘产业稳步发展;积极培育生态与环境工程:以“地质+”产业体系建设为依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产业谋篇布局;做强做优做大地下工程主业;迅猛发展地理信息产业;挖掘并加速推进城市地下勘查、新型能源矿产与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业(表3)。

表3 产业优化整合目标

续表

2.经济发展目标

中煤江南作为总局骨干企业,履行好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借大湾区发展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中煤江南也要加快经济发展,到2025年,经营收入在“十三五”末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50亿元以上,利润总额达到1.5亿元以上。到“十五五”末,经营收入在“十四五”末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100亿元以上,利润总额3亿元以上,拥有5个混改企业,培育1~2家经营规模达到20亿元以上、4家经营规模达到10亿元以上的子公司,培育一家上市子公司,全面实现“总局排头”、行业领先的目标,进入大湾区驻粤中央企业“十强”企业名单,成为大湾区行业领跑者。中煤江南“十四五”期间经济及产业发展目标如表4所示。

表4 中煤江南“十四五”期间经济及产业发展指标

续表

3.推动科技创新与地方融合发展目标

以中煤江南大湾区地下空间研究院为中心开展技术研发,重点推动地下空间探测与绿色施工技术、综合性地质技术服务技术、生态环保研究设计与施工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资源新能源勘查技术等科技研发;推动安全应急监测预警设备、救援特种装备、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应急物资、高效节能电气设备、绿色建材、环境保护监测处理设备、固体废物(建筑垃圾等)综合利用、污水治理、双碳研究、智能化施工、安全应急与节能环保服务等跨行业、多领域协同发展;同时联合院士、高校开展科研工作。“十四五”期间,预计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鲁班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获得国家专利150项,申请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拥有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5个省级研发中心平台。

4.推动人才融合发展,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

实施“十百千”人才计划,到“十四五”末,培养与引进10名以上国家级专家或同等水平科学技术带头人,100名以上省部级专家或同等水平高级专业人才,1000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应专业水平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骨干,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企业人才队伍,培育一批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管理创新骨干队伍团队,打造企业人才战略核心。

5.推动资本融合发展目标

贯彻新发展理念,关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优化国有资本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疏通融资渠道,孵化培育新型产业,构建新发展格局。到2025年,通过引入大湾区科技扶持资金、股份制改造、混合所有制改革和银行贷款、授信等,融资额至少续期50亿元以上。

四、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策略

围绕总局产业板块,通过整合资源,不断优化在资源勘查产业、新能源资源开发产业、生态与环境产业、地理信息产业、地下工程建设产业、现代农业地质技术服务、市政工程等产业布局,加大地质科技及装备投入力度,促进资源勘查手段和方法创新,着力推动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和土地工程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向科技型方向转变。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坚持以科研和新技术引领产业发展。创新商业模式,坚持以产业投资、PPP、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拓展业务。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地热资源开发业快速做大做强。本部分为中煤江南公司融入大湾区建设、激发内生活力提出了具体策略,包括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科技创新、优化人才机制、完善管理体系、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疏通融资渠道等方面。

(一)优化产业布局,开展产业整合重组

1.变更公司注册地址,搭上白云区发展快车道

广州市白云区“十四五”规划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左右,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以上。未来5年,白云区要聚焦产业发展新生态,实施“强二优三、三产融合”产业发展路径,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全面构建“6+6”现代产业体系,包括夯实美丽健康、现代都市农业、航空运输与现代物流、现代都市消费、轨道交通、建筑业等六大千亿级支柱型优势产业集群;打造智能汽车、激光等离子体、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设计、文化旅游创意六大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重大平台和重点项目形成规模化产出,“十四五”期间,重大工程项目完成投资7000亿元以上。未来几年,白云区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对注册企业在税收、产业发展、教育、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将给予较大政策支持。

中煤江南总部大楼位于广州市白云区,但注册地在广州市越秀区。如果将现注册地从越秀区迁到白云区,可享受白云区对企业总部的各项政策支持,同时获得参与轨道交通、建筑业两大产业的优势,搭上白云区发展的快车道。

2.推进粤港澳一体化运作,优化市场布局

为优化布局粤港澳大湾区9市2区市场,目前,中煤江南已注册完成成立深圳分公司、珠海分公司、东莞分公司,下一步还要成立香港分公司、澳门分公司,推进粤港澳一体化运作,协同发展,做强做大做优大湾区市场。积极贯彻落实“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家实施大湾区发展机遇,努力拓展境外市场。

3.拓展国内市场,打造核心竞争力区域公司

以大湾区为原点,建立辐射全国市场的市场网点:注册成立中煤江南海南公司,开拓海南市场;成立湖北区域公司,开拓华中市场;注册海南区域公司,开拓华南市场;注册成立浙江区域公司,开拓华东市场;注册成立陕西区域公司,开拓西北市场;注册成立河北区域公司,开拓华北市场。到2022年,计划把海南分公司、湖北分公司、浙江分公司三家分公司打造成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公司。

4.开展产业整合重组,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整合重组同区域分子公司。已整合重组的同区域子分公司有:152勘探队和梅州分公司,201勘探队和清远分公司。下一步,需要将同区域的202勘探队和韶关分公司、花都分公司整合重组为能源勘查公司,实现人员互补、业务互补,减少管理成本,提高产业效能。

整合重组同区域同质化分公司:一是推进广州分公司和岩土分公司整合重组,组建基础工程公司;二是推进特种分公司和开发区分公司整合重组优化,组建市政工程公司和特种工程公司;三是推进地环分公司和生态环境公司重组,组建生态环保科技公司。

(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全过程产业链

1.做强地下工程施工板块,做大市政工程板块,打造工程地质全过程产业链

中煤江南地下工程、市政工程、工程地质产业要加速提升资质等级、拓展资质种类,打造勘察、研发、咨询、设计、施工、项目管理、监理、检验检测等全过程产业链;补强资质,地下工程、市政工程升级到总承包资质;补齐研发、咨询、设计、监理、检验检测资质,打造全过程产业链。到2023年,争取进入广东省300家专业领域龙头骨干企业行列。

(1)做强地下工程施工板块。目前,中煤江南拥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批核定的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施工一级资质,下属3家企业拥有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施工二级资质,需将资质提升到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施工一级,并整合重组同质化、同区域地基与基础施工分公司,打造区域子公司和专业化子公司。新中煤江南各分公司借力潜心经营了30多年的地下工程传统产业优势,利用成熟的岩土工程勘察及基础工程施工领域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市场优势和管理优势,大力拓展地下工程产业。采用工程承包和技术服务两种模式,做大做强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和地下综合管廊、城市物探、地下管线与地下空间探测工程;充分使用好工程勘察综合甲级资质,引进技术带头人才,以勘察设计技术为引领,继续加强与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加强与与西部战区和南部战区空军设计院以及海军南海工程设计院、民航设计院的合作,为城市建设、军用机场、通用机场、舰艇码头和海军基地建设提供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服务和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业务,开展城市地质、军事地质、海洋地质服务工作,做强做精岩土工程勘察业务,带动地基基础工程施工。

(2)做大市政工程板块。以混合所有制方式获取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契机,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大力拓展市政工程业务,实现由专业施工向总承包施工转型。

(3)打造工程地质全过程产业链。勘测公司为全国342家勘查综合甲级单位中的一家子公司,资质条件优越,但目前还未能完全发挥出其优势,需要打造工程地质全过程产业链,完善从工程勘察设计、研究到施工、检测的全过程产业链,补齐岩土试验室各种CMA参数、做大监测板块、补全检测相关资质和CMA参数、补全测绘资质,拓展城市地质、城市物探、岩土检测、水资源检测、基础工程检测、道路桥梁检测等业务。

2.补齐补强生态环保产业短板,打造生态环保工程全过程产业链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跳出地矿看地矿”,及时把工作方向和重点调整到服务自然资源整个系统中来。抢抓大湾区发展机遇,服务于水环境的改善、土壤的修复治理、矿山修复治理、地灾防治监测预警及治理等。同时,提升环保产业资质、补齐补全环保产业链条,推进环保产业升级;打造生态环境评价、不良地质调查、污水调查、土壤评估、土壤修复、美丽乡村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回收利用等全过程生态环保产业链;开展海洋地质调查、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潮间带生态系统重建,维护海洋生态安全全过程产业链,进一步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韧性。

3.补齐补强地质灾害治理短板,打造地质灾害治理全过程产业链

打造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采煤沉陷区治理、矿山防治水、矿山应急救援、矿山地质公园建设全产业链;补齐补强地质灾害评估、设计、治理资质,打造地质灾害评估、预防、监测、设计、治理、检验检测全过程产业链。

4.补齐补强地理信息产业短板,打造地理信息全过程产业链

近年来,城市道路塌陷、城市积水等问题时有发生,城市地质灾害评价治理市场需求日益突出。围绕美丽城市、智慧城市、平安城市建设,要建立健全城市地质灾害评价治理产业链,补齐补强资质,打造道路病害探测与防治、城市塌陷探测与治理岩、城市物探(三维地震)、城市地质评价、研发咨询、城市地质灾害治理、地下空间设计施工、检验检测全过程产业链。

5.补全推动资源勘查产业短板,推进资源勘查产业升级

依托大湾区和海南岛丰富的干热岩能源等地热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地热资源,继续拓展煤系三气等新能源资源开发。满足市场需求,逐步调整重点勘查矿种,满足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发展对锂矿、晶质石墨、稀土矿等矿产不断增长的需求。做精做优地质勘查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继续拓展煤系三气等新能源地质勘查业务。同时,推动资源勘查由传统钻探施工型向技术服务型转变,开展区域地质调查、整装勘查、储量评估、资源能源勘查、勘探技术服务全过程产业链,提高勘查技术服务质量,提升资源勘查附加值。

(三)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国有资本运营质量

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总体要求,以产业板块为目标,开展优质资产混改,一企一策,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到2030年前,完成5家子公司混改,1家混改子公司上市。

1.推动中煤江南设计公司混改,打造一体化全过程工程勘测公司

广东中煤江南工程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是中煤江南下属的具有勘察综甲、CMA认证证书等资质,集勘察设计、工程监测、检验检测为一体的子公司,发展前景广阔,但是产业链不完整。以勘察资质做岩土设计,没有工程设计资质、工程检测资质,在重大项目投标中就会导致资质受限,往往需要以联合体方式参与竞标,而且要依附于联合体的设计单位。未来,拟通过混改,吸收合并具有工程设计资质、工程检测资质的民企,把勘测设计公司打造成为集勘察、设计、施工、监测、检验检测为一体的全过程工程勘测公司。

2.推动中煤地质环境工程公司混改,打造完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广东中煤地质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是中煤江南下属的以环境保护、乡村振兴为目标而建立的子公司,拥有环保工程资质、市政工程资质、基础工程专业资质、劳务资质,但缺乏关键的技术与设备,缺少专业运作管理团队,融资授信不足。未来,拟通过混改解决技术、人才、资金难题,通过技术研发、改良与市场运营一体化的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引进战略投资,深度融入乡村振兴产业。

3.推动浙江、深圳等分公司混改,打造地方行业龙头企业

浙江分公司、基础工程分公司、深圳分公司、珠海分公司发展空间较大,发展速度较快,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已经具备了形成地方基础工程行业龙头企业的条件,如果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或者与当地基础行业的优势民企进行混改,能够快速增强实力,通过转变机制,提高管理创效,快速达到在基础行业区域市场排名靠前的目标。

(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1.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动力

一是完善配套措施,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进一步优化科技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对科技投入、重大课题研究、成果转化指标等方面做具体要求,切实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为调动科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广大职工在科技创新中作出贡献,促进单位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发展。

二是进一步健全科技投入机制。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改变科技资金使用模式,集约化使用科研资金,重点支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和成果推广,多渠道争取科研资金来源,积极申报国家和地方政府科技创新项目。

三是建立科研揭榜挂帅制度,完善首席专家管理政策,推行科技入股制度、科技成果分成制度、科技人员晋升与考核制度、高端科技人员引进制度、科技投入长效制度、科研容错纠错制度等,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科技创新土壤和环境。

2.校企、跨界企业强强联合,共同攻坚核心技术

联合知名高校、院士和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建立博士工作站,结合中煤江南的传统优势产业,共同攻克核心技术。比如,依托总局地下空间团队和高层次人才聚集优势,与中山大学等重点院校开展合作,重点在不良地质灾害体(道路病害探测、采空区、岩溶、孤石、深厚淤泥、流沙层等)勘察和监测方面进行技术攻关,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地质问题、其他灾害问题以及工程建设问题提供技术支撑。联合地铁、地调局、机械研发中心、智能研发中心等企业,共同攻克地下空间的难题和核心技术。

3.对接粤港澳产业集群与新兴产业,推动绿色、安全、节能环保服务

对接市场,对接广东省“十四五”产业集群与新兴产业集群,重点推动地下空间探测与绿色施工技术、综合性地质服务技术、生态环保研究设计与施工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资源新能源勘查技术等科技研发,推动安全应急监测预警设备、救援特种装备、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应急物资、高效节能电气设备、绿色建材、环境保护监测处理设备、固体废物(建筑垃圾等)综合利用、污水治理、“双碳”研究、智能化施工、安全应急与节能环保服务等方面的科技应用,让科技创新富有生命力。同时,紧跟国家发展方向,抓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机遇,培育新兴产业。

(五)优化人才机制,激发内生活力

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须实施与大湾区人才规划相匹配、更加开放的创新人才政策。要立足大湾区市场机制和产业基础优势,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产业技术变革方向,聚焦中煤江南五大板块和战略领域,关注重点产业人才,面向全球引才聚才,同时强化人才支撑,营造“近悦远来、拴心留才”的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中煤江南创新人才高地,从而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打造核心竞争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1.实施创新人才战略,引进和培养创新型高端人才

到“十四五”末,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型职业经理人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级专家和创新型高端人才,包括至少10名以上国家级专家或同等水平科学技术带头人,100名以上省部级专家或同等水平高级专业人才,1000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或相等专业水平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骨干,拥有10名以上国家级专家或同等水平专业技术带头人;培养1000名高学历、知识技术全面和具备熟练实操能力的岗位技术能手及新型产业工人;引进培养100名年轻有活力、具备创新精神、具有开拓市场的胆识魄力、综合素质高的市场化职业经理人团队;建立并完善高端、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管理、使用机制体制,重点支持核心产业、新兴产业所急需人员,设立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青创先锋工作室等。

2.建立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构建企业人才金字塔

制定创新人才强企建设系列制度,积极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协同发展和交流合作机制接轨。加大外部招聘和内部培养力度,坚持市场化选聘,加强自主培养。依托“广东特支计划”“珠江人才计划”等人才工程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等载体平台,合作建立高层次人才长期稳定支持机制。设立高级人才专项培育基金和计划,实施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产业工人等人才培养工程,为企业各个关键机构和岗位提供人才保障。

3.利用好大湾区人才政策,整合内部人力资源

充分研究、利用好大湾区系列人才扶持政策,利用大湾区税收、户籍、住房、社会保险、医疗、子女就学、现金奖励、中长期激励计划等福利待遇政策,破除人才流动障碍的机制体制,多渠道引进人才;运用好大湾区人才综合服务保障体系,使用“人才优粤卡”制度,参与高层次人才安居工程;利用大湾区人才创新规范的科研经费使用和审计制度,扩大创新人才科研活动自主权,拓宽融资渠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留住人才、激励人才提供完善的保障机制。

4.充分发掘和配置人才资源优势,营造良好干事创业环境

利用好自有土地资源优势,在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总部大楼和职工住宅的基础上,为高端人才提供住房、宿舍和优质办公条件等硬件设置,让人才安居乐业毫无后顾之忧;加强在人才及配偶子女入户、社保公积金缴纳、养老、补充医疗保障和企业年金等方面的保障;充分发扬中煤江南优良企业文化,提供风清气正和公正高效的干事创业环境。

(六)完善管理体系,提升“四化”管理水平

1.加强精细化管理,推进新型工程组织管理模式产业化

加强精细化管理,降本增效,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一是加强项目成本管理,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二是加强集中招采管理,堵塞漏洞,降低采购成本。三是加强财务集中核算管理,提高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推进降杠杆、减负债工作,增强“造血”能力。加强“两金”压控工作,确保资金周转。四是推进项目“六大管理模式”,不断提高项目管理质量和效益。五是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防范各类风险,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六是加强对标管理,不断改善和提升管理水平。

2.加强公司综合管理平台系统应用,推动项目管理信息化

实现办公自动化和项目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质量,及时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在公司层面上,积极推进中煤江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广东煤炭地质局)综合管理平台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信息、文件无纸化传输、信息及时共享和交流,规范内部运作管理流程,提高办公效率。在项目管理层面上,推动智慧工地、智慧项目、智慧云、数字孪生的运用,加大运用BIM、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施工建造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力度。大力推行精益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等四种新型建造方式,逐步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等重点领域推广应用。

3.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场景运用智能化

探索人工智能AI技术、BIM技术在施工图审查领域的应用,加强智能建造、“机器代人”等应用场景建设,推行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工程质量担保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防范和化解工程质量安全风险,推进“智慧工地”“平安工地”建设。

4.开展绿色环保产品研究,推进全过程生产绿色化

开展绿色建材、绿色建筑与绿色生产认证协同发展研究以及装配式建筑认证研究。推进既有民用建筑绿色化改造,对于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及生产应用,利用建筑废弃物生产建筑材料。

(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中国特色企业制度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造中煤江南品牌

大力塑造和传播集团公司形象,着力打造“中煤江南”和“广东煤地”品牌,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在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总局“三个地球”建设中充分发挥央企的责任和担当,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企业集团。重视企业战略文化,始终秉承“勤于创业、勇于创新、敢于创造”的企业精神,坚持“诚信守法、优质安全、绿色环保、追求卓越”的企业方针,坚持“以人为本、诚信经营、立足主业、全面发展”的经营理念,坚持“质量为本、顾客至上、持续改进、打造精品”的品牌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地质人“三光荣、四特别”的奉献精神,努力使经济发展与社会人文要求保持同步。

2.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国有企业独特优势

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将党的建设和公司治理紧密结合,形成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3.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企业治理结构

进一步把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统一起来;进一步引进外部董事,实现董事会外部董事多于内部董事;进一步细化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的权限职责,制定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做到企业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同时,进一步完善子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开展年经营收入5亿元以上的子公司建立董事会,5亿元以下的子公司设执行董事;子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兼任党组织书记;中煤江南下设的分公司逐步改为子公司。

4.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修订“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制定本企业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建立董事会规范运作办法,董事会、董事评价办法,外部董事选聘、管理、履职责任等制度;建立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制度,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管理制度,总经理向董事会负责、向董事会报告工作机制等。

(八)疏通融资渠道,推进国有资本有效运营

1.利用宏观调控经济手段,引领社会资本投入

通过直接投资、股权投资、矿业权投资等运营手段,稳妥有序建立投融资平台,增强投资实力和资本运作能力。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宏观调控功能,地方财政可设立地质勘查专项资金,增加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投入,引领社会资本投入。在与建行、工行、广发银行、中国银行、南洋银行等加强合作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资信等级,在多家银行信用等级评级评定中保持“AA+级”。开展以供应链保理业务、应收账款权益为基础资产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打通产业链资金融通渠道,从资本市场融入资金,进一步降低资金成本。

2.全面强化战略管控,实现资本运作

拓宽融资渠道,依托各产业板块推动融资结构调整,使中煤江南资产负债结构进一步优化,建立多层次投融资运营体系,服务于中煤江南多元化产业发展,打造产融结合新模式,利用资本杠杆放大自有资本效益,激发企业发展动力,实现核心业务稳定布局以及资产规模和经营收入的跨越式发展。积极利用企业分立、对外投资、企业兼并、吸收合并、组建集团、引入战略投资者、要素合作、托管经营、股权转让、上市等资本运营工具,加快资本的集聚和资源整合。

3.寻求上市途径,破解发展困境

积极引入其他国有资本或各类非国有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地勘行业可通过上市建立融资平台,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采取核心业务资产分板块上市的途径,并以此为平台,逐步将所属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

五、发展展望

中煤江南将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积极履行央企三大责任,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努力把中煤江南打造成具有行业引领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地下工程与地质生态建设特色企业集团。争取在未来10年,把中煤江南打造成年营业额达到100亿元以上、利润总额3亿元以上、拥有1个以上上市公司的集团公司;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在双轮铣施工技术、两墙合一的连续墙施工技术、扩大头锚索施工技术、深厚淤泥层工程桩施工技术、超深桩施工技术、高强度花岗岩中桩基础施工技术、地铁保护区内超大直径桩施工技术、深厚淤泥层止水技术、城市矿山采空区勘察和监测技术、复杂地层钻探工艺、城市采空区的灾害评价等方面的重点研究取得突破,把中煤江南打造成以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地下工程为支柱产业的国际一流综合性企业集团。

成果创造单位:中煤江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粤港澳大湾区指挥部

成果主要创造人:武岳彪

成果创造人:张德高 廖瑞奇 刘金森 夏 闯 张守玺

成果其他创造人:李兴林 黄士文 刘金玉 韦燊燊 陈 健 叶志锋 zU3v/aZmUN6h5LsfqETVcICqo+vmYgx61Xn/7AHV965uOLhoEVIy6soAO0YoKqJ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