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学者对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测量和维度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丰富的成果(见表2-2)。这些研究以国外学者的成果为主,国内学者对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测量工具的研究目前还处在模仿、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阶段,原创性的研究不多。许多电子商务服务质量量表都沿袭了传统服务质量的测量,直接套用或改编SERVQUAL量表,如Barnes等(2000)、Bauer等(2006)、Ding等(2011)、Francis等(2002a)、Kim等(2006)、戚牧(2011)、申文果等(2006)、王明明等(2015)、王伟军等(2017)、吴冠之等(2008)、查金祥等(2005)、庄美男等(2016)。由于SERVQUAL量表的维度在不同环境下缺乏稳定性,对其的改编到底是否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服务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Riel等(2001)提出应谨慎地使用或修改传统服务质量文献量表的题项。此外,现有的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量表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样本量太小或非随机抽样,以及缺乏文化和地理多样性。
表2-2 电子商务服务质量量表开发文献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作者依据相关文献整理而得。
电子商务服务质量量表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Francis(2007)认为,研究人员没能对电子商务质量进行充分定义,其质量的评价标准来自二手数据、传统服务量表、管理人员和学者的观点。他发现,对“购前问题”的过多关注使测量工具的内容效度受到质疑。Ranganathan等(2002)认为大多数B2C电子商务研究过多关注技术或组织方法。Wolfinbarger等(2003)强调,由于研究人员的关注点、方法论不同以及对题项生成过程的关注度不够,他们的研究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Kim等(2009)提出电子服务质量包括线上交易和线下履行两个方面。Yoo等(2001)认为消费者与网站的互动值得关注。Ha等(2009)提出,网络买家不仅有安全和信息需求,还有服务和体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