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重庆建设国际物流与运营组织中心的基础

(一)重庆在西部地区的引领带动辐射作用不断彰显

1.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逐步提升

重庆历来发挥着重要的战略枢纽功能。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之为中心的巴渝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重庆地处我国东西接合部,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具有承接东西、传递南北的特殊区位,从3000多年史料记载来看,重庆一直发挥着地区物资集散地功能,在清朝中晚期发展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昔日四川学使宋公讳衡所作“巴歈四章”之一中写道:“宇内人争聚,区中货拥关。”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和直辖以来,随着立体交通枢纽的不断构建和完善,开放平台和功能的不断提升,重庆逐步成为西部乃至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内河口岸,目前已基本建成内陆开放高地,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的功能逐步彰显。

重庆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重庆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94年,江泽民同志视察重庆,提出打造“长江上游经济中心”。1997年,重庆直辖,中央赋予重庆四大任务。2002年,胡锦涛同志考察重庆,提出“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工商业重镇和连接我国中西部的一个重要战略枢纽,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应该走在前列”。2007年,胡锦涛同志为重庆发展“导航定向”,作出“314”总体部署,同年重庆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重庆发展导航定向,提出了“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2021年,国务院批准重庆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直辖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始终牢记党中央赋予的历史使命,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在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创新、生态建设等领域积极探索,在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搭建了以两江新区、重庆自贸区、中新示范项目、高新区等为主体的开发开放平台,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九大支柱产业;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初见成效,建设大通道、大枢纽、大平台,中欧班列(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开创全国先河;作为三峡库区腹心之地和长江上游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在“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战略中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渐提升。

2.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大通道联结点,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铁公水空多式联运条件和江海联运条件的城市,也是我国东西互济、海陆统筹重要的战略腹地、战略要地、战略节点,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发挥着东西互济功能、南北互通枢纽的重要作用。依托中欧班列(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空中丝绸之路等陆海空通道,连接欧洲、亚太、东盟三大经济圈,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作用,在国际商品要素集散、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重庆已形成铁公水空四式联运、东西南北四向齐发通道体系,为重庆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综合经济实力西部领先

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空间结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区域辐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直辖以来,重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体量不断壮大。2020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2.5万亿元,是1997年的16.4倍,年均增长12.9%;占西部地区比重由2000年的9.8%上升至2020年的11.9%(见图1-1、图1-2)。人均GDP突破8万元,居西部地区第一位。领军企业加速集聚,“世界500强”企业有296家入驻重庆,本土企业上榜2020年“中国企业500强”“服务业企业500强”数量分别达到15家、23家,居西部地区第一位。

图1-1 重庆直辖以来GDP及增速变化情况

图1-2 2000年、2020年西部各省份GDP及占西部地区比重

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完善。重庆产业门类齐全,拥有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直辖初的19.1∶40.9∶40调整为2020年的7.2∶40.0∶52.8。支柱产业集群化发展步伐加快。建成汽车、电子两个5000亿级产业集群,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的1/3左右、手机产量占全国的10%左右、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0%左右、摩托车产量占全国的35%左右,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基地和国内最大的汽车基地,装备、化医、材料、消费品、能源等产业规模均迈上千亿级台阶。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势头迅猛。“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加快构建,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页岩气和高端交通装备等新兴产业加速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由2015年的13.3%和12.4%提高到2020年的25.0%和19.1%,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新兴金融、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及跨境结算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正加快培育,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续提高。2020年,重庆服务业增加值1.32万亿元,居西部城市第二位,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2.8%。

城市服务集聚能力快速提升。积极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城市空间结构不断拓展,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影响力、竞争力显著提升。城市空间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城市发展重点由原主城9个区扩至主城都市区21个区,面积由5479.72平方千米拓展至2.87万平方千米,经济体量、常住人口数量也由9334.22亿元、919.55万人分别扩大至18180亿元、2027万人,体量优势突出。其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接近70%,居西部第一位。城市发展能级明显提升。国际交往、科技创新等核心功能要素加速汇聚,居全球十大发展最快旅游城市首位,成功入围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国家五大顶级节点、全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对西部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产业载体平台扩容提质。拥有两江新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荣昌、永川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铜梁、涪陵、潼南正在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产业未来发展的平台载体支撑不断强化。

创新引领潜力加速释放。近年来,重庆聚焦“智造重镇”“智慧名城”,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不断释放。2020年,重庆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第七位、西部第一位。创新投入持续提高。2020年,重庆R&D经费投入强度为2.1%,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预计达到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西部总量的26%以上,居全国第四位、西部第一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3件,专利授权数居西部第三位。2020年西部各省份专利授权数见图1-3。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稳步推进,成功引进中科院大学重庆学院、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中电科联合微电子中心、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等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和企业88家,累计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4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0家。创新主体持续壮大。腾讯西南区域总部、科大讯飞西南总部等大数据智能化行业标杆企业纷纷入驻,拥有誉存科技、云从科技、猪八戒等多家“独角兽”企业。截至2020年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数量分别达到4222家、26371家。

图1-3 2020年西部各省份专利授权数

4.对外开放水平西部领先

近年来,重庆紧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新机遇,全面推进通道、平台、口岸、市场主体和营商环境建设,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开放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目前,重庆累计引进外商投资超过千亿美元,6000余家外商投资市场主体贡献了全市50%以上的进出口总额,已经成为重庆对外开放的“主力军”。截至2020年底,“世界500强”企业已落户296家,居西部第二位。2020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6513.4亿元,占西部地区货物进出口总额的22.2%,居西部第二位。其中,重庆对东盟、美国、欧盟三大贸易伙伴分别进出口1121.7亿元、1076.5亿元、1037.8亿元,占重庆总额比重分别为17.2%、16.53%、15.9%。2020年西部各省份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见图1-4、图1-5。

图1-4 2020年西部各省份进出口总额

图1-5 2020年西部各省份实际利用外资额

对外通道建设日趋完善。重庆积极推进“四向”通道功能拓展,构建起东向、西向、南向、北向和航空五大国际通道体系。中欧班列(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协同布局,“通道+枢纽+网络”的高效立体运行体系加快构建。截至2020年底,中欧班列(重庆)累计开行7600班,运输货值年年稳居中欧班列全国第一位,在不断壮大的“钢铁驼队”中始终发挥着先行者和中流砥柱的作用;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铁海联运通道网络由35个国家(地区)的58个港口扩展至107个国家(地区)的315个港口,联运班列累计开行突破3000列,占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总量的1/3,提升了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整体水平。江北国际机场开通国际航线101条,通达33个国家74个城市,周边地区货物经重庆港中转比重超过45%。

专栏1-1 重庆对外通道体系建设情况

向东: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渝甬沿江铁海联运国际班列等,以果园港、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团结村)为起点,融入长江经济带,并通过上海、宁波等港口与全球市场联通。实施外贸货物三峡优先过闸机制,每天保持3班以上通行,开行渝甬沿江铁海联运班列,满足了长江货运需求。

向西:以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团结村)为起点,依托中欧班列 渝新欧),形成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连通欧洲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将重庆与欧洲、中亚、南亚、东南亚紧紧联系在一起。通道全长约11000千米,运营线路达到20条,境外集结点和分拨点涵盖15个国家30多个城市,境外分拨点超过40个,运行时间约15天(海运45天),平均每天开行4~5班,运输货物主要覆盖IT产品、整车及零配件、食品药品、国际邮件等。目前,重庆获批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2020年,中欧班列(渝新欧)开行2431列,增长60%,运输货值900亿元,增长65%,居全国第一位。

向南: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合作框架下,重庆深入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形成了铁海联运班列、国际铁路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班车3种物流组织运营模式。西部陆海新通道连接中南半岛国家及新加坡,全长约1100千米,运输时间39.1小时,已实现“天天班”双向对开,目的地覆盖全球96个国家的226个港口。运输货物涵盖汽车整车及零配件、轻工及医药产品、粮食、生鲜冻货等300余个品类。2020年,国际铁海联运班列开行1297班,累计开行数量和货值均居全国第一位。

向北:依托第一欧亚大陆桥,以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团结村)为起点,创新开设渝满俄国际铁路联运班列,经俄罗斯直达中东欧,覆盖俄罗斯及中东欧国家,全程运行时间约10天,平均每周开行2~3列。截至2020年底,“渝满俄”班列已累计发运2680班,其中2020年开行1355列,占比超过50%。货品主要覆盖整车零部件、木材、工业中间产品等。

空中:江北国际机场是国家十大枢纽机场之一,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为4479万人次,单日航班起降突破1000架次,位列全国机场第九。2020年,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01条,开通国际(地区)货运航线22条,形成了覆盖全球的航空网络。全市空运出港货物主要是电子器材、高档服饰、生鲜产品和快件等高附加值以及时效性高的商品。

开放开发平台引领带动作用凸显。近年来,重庆开放开发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形成“战略平台+园区平台+功能平台+活动平台”的平台体系。目前,重庆国家级开放平台达到20个,形成了“1+2+7+10”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是中西部地区开放开发平台最多、开放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重庆相继获批建设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成为全国唯一兼有陆港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江津综合保税区、涪陵综合保税区、果园保税物流中心(B型)实现封关运行,永川综合保税区成功获批建立。两江新区、国家级保税区、国家级开发区利用外资达到56.7亿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量的76.9%。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以下简称中新示范项目)、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对外资吸引力较强,其中自贸区大项目招商推进有力,成功引进星光国际精准医疗创新中心等百亿级项目,外向型产业集聚效果明显,区内新设外资企业数占全市的20%,外贸进出口占全市的70%。展会平台成为利用外资重要渠道,2021年重庆西洽会、智博会总计签约项目451个,合同金额超过6100亿元。

口岸服务功能更加完善。目前,水陆空立体口岸体系基本形成,口岸功能日渐完善,口岸经济日趋成熟。获批保税航油、出入境免税商店、过境144小时免签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多项重大改革试点,拥有4个对外开放口岸和9类指定进口商品口岸功能 ,口岸经济发展业态更加多元化。建立了多国海关“一卡通”协调机制,与沿海沿边口岸实现了信息互换、功能共享、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建成重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进出通关便捷度进一步提升。截至2020年底,累计申报业务量5500万票左右,报关单量保持中西部第一位,取得了全国“第一票货物申报”等7项全国率先,实现口岸“7×24”小时通关全覆盖和国内关区通关一体化。

开放环境优化呈现新亮点。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开放型经济发展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一是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成为中西部地区唯一入选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整体营商环境居中西部前列,成功被纳入世界银行评价中国营商环境的样本城市之一。二是多式联运体系不断健全。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建立“一次委托”“一次保险”“一单到底”“一次结算”的多式联运服务模式,形成改革创新案例并上报商务部。三是推动陆上贸易规则不断创新。持续深化“铁路运单物权凭证属性”改革创新,探索建立连通海上与陆上贸易物流金融新规则,积极推介铁路提单运行模式,实现了跨境铁路提单融资、结算便利化、常态化。四是自贸区制度创新持续发力。出台自贸区条例,设立“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研究中心和“陆海贸易新通道”法律服务研究中心。在知识产权保护等重点领域开展实施制度型开放,协同攻关,形成“关银一KEY通”等16项自主培育改革创新成果,10项在全市推广,1项向全国推广。

5.交通信息网络西部领先

目前,重庆已形成水陆空立体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综合交通网络平均密度及公路网、铁路网、内河航运密度均居西部前列,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3条主轴2条走廊1条通道在重庆汇集。重庆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长江黄金水道等,融入全国交通网络,构建起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综合交通骨干网络。在“6条主轴7条走廊8条通道”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中,有3条主轴、2条走廊、1条通道在重庆交会,国家综合交通枢纽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重庆纳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通道数量居周边城市首位。在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通道中有京昆通道、包(银)海通道、兰(西)广通道、沿江通道、厦渝通道等“三纵二横”经过重庆,居周边城市之首。

形成了“一枢纽十一干线”铁路网。目前,重庆拥有成渝高铁、渝万高铁、兰渝铁路、成遂渝铁路、渝利铁路、渝昆高铁、襄渝铁路、渝怀铁路、成渝铁路、渝贵铁路、川黔铁路11条干线铁路,形成联通全国乃至欧洲、东北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国内国际铁路大通道(见图1-6)。2020年,重庆铁路营业里程2394千米,其中高铁里程896千米,占比37.4%。

图1-6 铁路空间分布示意图

重庆纳入国家“7射11纵18横”的高速公路通道数量居西南地区第一位。国家“7射11纵18横” 高速公路网中有包茂、兰海、银昆、百银、沪蓉、沪渝等“四纵二横”经过重庆,居西南地区之首。

形成了“三环十二射多联络”高速公路网。目前,重庆依托高速公路网,串联全市38个区县及通达成都、贵阳、遂宁、泸州、广安、达州、遵义等周边城市,全面实现“4小时重庆、8小时周边”的目标(见图1-7)。2020年,重庆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3402千米,路网密度219千米/百平方千米。

图1-7 高速公路空间分布示意图

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初具雏形。重庆是长江上游乃至中国西部最大的内陆港口城市,形成了以长江为主,嘉陵江和乌江为辅的“一干两支”航道网络和“四枢纽九重点” 现代化港口集群。重庆港跻身长江亿吨大港之列,成为内陆最大港口。2020年,重庆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1.6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箱。

形成了“一大四小”机场格局 。重庆拥有江北国际机场、万州五桥机场、黔江武陵山机场、武隆仙女山机场、巫山机场,形成了“一大四小”机场格局。目前,第二国际机场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未来将形成“两大四小多点”机场群。2020年,空港货物吞吐量41.28万吨,其中国际货邮吞吐量连续多年居中西部第一位;累计开通国际航线101条,其中货运航线22条,形成了通达欧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主要口岸城市的航空网络。

内陆国际通信枢纽建设加快推进。聚焦“智慧名城”建设,聚力培育“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打造“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重庆逐步形成了以数据中心为底座、5G通信为纽带、超算中心为重点、国际数据通道为抓手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目前,全市4G基站达15.4万个,每平方千米4G基站数西部排名第一;建成5G基站4.9万个,5G发展迈入全国第一方阵。两江新区云计算数据中心服务器支撑能力提升至30万台,上架率达到65%,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重庆)直联城市超过32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顶级节点(重庆)累计标识注册量达到1.04亿次。中新(重庆)国际超算中心加快建设,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加快建设并持续优化。重庆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成投用,初步实现“一键、一屏、一网”统筹管理城市运行的目标。建立“渝快融”大数据融资平台,助力20.4万家小微企业成功融资超过320亿元。

6.物流发展水平西部领先

围绕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的目标,重庆大力推动物流通道、口岸、园区等建设,优化物流业发展环境,保持物流业良好发展态势。

物流业不断提质增效。在开放型经济发展及物流大通道、大枢纽、大口岸加快带动下,重庆物流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物流费用持续下降。2015—2020年,重庆货物运输量由10.46亿吨升至12.14亿吨,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4.8%降至3.8%(见图1-8)。物流运输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重庆公路货运量9.97亿吨,占总货运量比重为82.1%,较2015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水路货运量2.1亿吨,占总货运量比重为16.3%,较2015年上升了1.6个百分点。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渝新欧)的带动下,铁路货运量快速增长。2020年,重庆铁路运输量1878.45万吨,其中铁路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31.7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1.2%。物流企业快速发展集聚。目前重庆交通运输企业11.2万户,车辆规模在100台以上企业500多户,营业收入百亿级、十亿级和亿级物流企业分别达到1家、11家和70家,并引进了美国安博、意大利维龙等一批“世界50强”物流企业。

图1-8 2015—2020年重庆货物运输量情况

专栏1-2 铁公水空运输情况

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渝新欧)带动下,重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流量快速增长,物流辐射区域范围进一步扩大。

国际铁路物流增长势头强劲。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渝新欧)带动下,2020年重庆国际铁路吞吐量31.76万标准箱,占全市国际集装箱量的21.7%。其中,中欧班列(渝新欧)占全市国际铁路货运量的45%。2020年,中欧班列(渝新欧)开行2431列,占全国中欧班列开行量的1/3,重箱折列、运输货值均居全国第一位。从货物类型看,去程货物主要是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整车、汽车零配件、轻工产品、机械产品、工艺工业用品和日用品等;回程货物主要是进口整车、医药及医药器械、奶粉、木材、电子通信、机电、轻工等产品。从货源地看,去程货物西南地区占30%、华东地区占27%、华南地区占43%;回程货物德国集结区占52%、波兰集结区占17%、俄罗斯集结区占30%、其他地区占1%。2020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开行1297列,同比增长36.2%。其中,下行外贸货物运输占比68%,上行外贸货物运输占比7%。上行货物以矿物性建筑材料、化工原料及制品、轻工及医药产品、非金属矿石、粮食等为主,下行货物以机械设备及电器、化工原料及制品、粮食、轻工及医药产品、有色金属等为主。

国际公路运输快速发展。2020年,全市公路运输货运量9.97亿吨,占全市货运量的82.1%。从货物流向来看,全市公路货物流向主要为东向(包括东北和东南)和西向,表明重庆与中东部省份和成渝城市群经济联系密切。依托公路物流基地,面向东盟的国际公路货运物流 快速发展。2020年,重庆对东盟的公路班车共计发行2821车次,同比增长40.5%。去程主要货物为摩配、机电设备、电子产品、配件,回程主要货物为生活用品。

水运货物出口规模领先。2020年,重庆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1.98亿吨,水运集装箱分别占全市外贸集装箱数量和出口值的90%和50%以上,市外货物占全市水运周转量的45%左右。重庆长江水运主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通过江海联运将货物运至上海洋山港、宁波港等,抵达世界各国。水运出渝货物主要有汽车、家电、机电设备等产品,入渝货物主要为铁矿石等大宗原材料产品。

航空货运量稳步增长。2020年,重庆航空货运量13.24万吨,空港货物吞吐量41.28万吨。重庆现有国际地区货运航线22条,航点覆盖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莫斯科、芝加哥、哈恩、悉尼、亚的斯亚贝巴等城市,形成了通达欧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主要口岸城市的航空网络。全市通过空运出港的货物主要是电子器材、高档服饰、生鲜产品和快件等高附加值以及对实效性要求高的商品。

构建起“3+12+N” 物流园区布局。围绕铁路、水港、空港和公路等交通干线及枢纽,在全市初步形成以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重庆航空物流园、果园港物流园3个枢纽型物流园区为核心,江津珞璜物流园、涪陵龙头港物流园、万州新田港物流园、南彭公路物流基地等12个节点型物流园区为辅助,N个区县配送型物流园区为补充的“3+12+N”市域物流园区网络布局,促使重点物流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物流要素加快向园区集聚,为全市物流业平稳运行提供支撑保障。目前,重庆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65个,其中“3+12”物流园区规划面积182平方千米,累计建成仓储建筑面积876万平方米。

物流设施服务功能西部最全。重庆是西部唯一具备铁路、水运、公路、航空等全部物流运输功能的城市,初步形成了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江津珞璜港、果园港等物流设施平台。物流仓储设施面积西部最大。目前,全市仓储企业约1400家,仓储总量约1500万平方米,是西部物流仓储面积最大的城市。其中沙坪坝区、江津区、九龙坡区、巴南区、渝北区、两江新区等区域仓储面积均超过100万平方米,占全市总仓储面积的比重超过60%,能够开展海关作业物流区域(场所)达到21个。物流仓储结构持续优化。随着新兴产业发展和消费升级,全市冷链仓储、医药仓储、电子商务物流仓储设施快速增长,目前重庆冷库库容、医药仓储总面积分别达到150万吨、120万平方米,京东、菜鸟、顺丰等电子商务物流仓储设施也已建成投入使用。

专栏1-3 重庆重点物流园区情况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依托中铁联集重庆中心站和兴隆场编组站,以及铁路口岸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成以铁路为专业特色的综合性国际物流枢纽,截至2019年底,已建成面积25平方千米、物流仓储面积215.2万平方米;园区内铁路装卸线11条,作业线总长5526米。主体服务功能为铁海、铁公等国际多式联运业务,物流仓储,区域分拨配送,国际物流等,目标市场为西部地区以及“一带一路”国际国内铁路物流需求。

江津珞璜物流园。依托重庆江津综合保税区、小南垭物流中心站和珞璜长江枢纽港形成水公铁多式联运物流枢纽,现已建成铁路货运场站1500亩 ,设计年运能2000万吨,拥有到发线12条、货物线13条,具备自站编组和整列到发能力。新扩建长江枢纽港区占地1100亩,规划年吞吐量2000万吨,已实现600万吨。主要服务重庆主城都市圈和渝西片区、辐射川南黔北及长江沿线地区,并通过铁铁、铁海、江海等国际联运通道完成国际大宗货物的集散分拨。

果园港物流园。依托果园港区和鱼嘴货运站,以及保税物流中心(B型),已建成16个5000吨级泊位,设计年货物通过能力3000万吨,集装箱400万标准箱,物流仓储用地面积达到3.8平方千米。主体服务功能为江海、铁水、公水等多式联运业务,物流仓储,区域分拨配送等。目标市场为西部地区及长江沿线物流分拨需求,是长江上游多式联运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贸易集散中心。

重庆公路物流基地。依托南彭公路车检场和重庆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以及在建铁路东环线专用货运站场,重点发展公铁、公水等国际多式联运业务,主要服务重庆全域,承接川南、黔北地区和东盟的物流分拨需求。

重庆航空物流园。依托江北国际机场,发挥陆空联运优势,基本建成以航空为专业特色的国际航空综合物流枢纽,设计年货物通过能力110万吨,物流仓储用地面积达到8.5平方千米,主体服务功能为航空货运网络和以卡车航班为核心的陆空联运业务。目标市场为重庆全域及全球国际航空物流需求。

创新示范的多式联运综合效益初步显现。近年来,重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探索联运规则和运输组织,已形成东南西北四向物流通道、铁公水空四种运输方式协同配合的多式联运物流体系。提升多式联运占比。以重庆交运集团、重庆港务物流集团为代表的多式联运经营主体逐步成长,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多式联运货量保持两位数的强劲增长,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逐年下降。创新多式联运规则。重庆开展了铁海联运“一单制”试点,创设了铁路提单,累计开出提单40余份,货值1亿元,探索建立了国际陆上贸易规则。开展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在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的3批70个国家多式联运示范项目中,重庆有3个项目入选,数量居全国省级前列。

初步构建了“13+1”区域物流协作机制。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契机,区域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探索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物流运营组织协调能力不断增强。在争取国家支持方面取得积极突破。已建立起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商务部等14个国家部委和重庆、广西、四川等5个省(区、市)共同组成的“14+5”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初步搭建起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协商共建合作机制。同时,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等的合作不断深入,在铁路班列运营线路、班列调配、铁路运价等方面给予重庆重点支持。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完善。积极组织召开省际协商合作联席会议,牵头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公司等跨区域合作平台,形成“13+1”省(区、市)共建格局。与阿拉山口、霍尔果斯、满洲里、凭祥、防城港、钦州港、舟山港等沿边沿海城市开展跨区域多维度合作示范,形成了南上北下、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

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日益显现。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在国家总体战略和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历来是国家重大战略的主要承载地,为重庆建设国际物流与运营组织中心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和强有力的顶层制度保障。拥有国家重大战略聚焦优势。《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均明确提出要将重庆、成都打造成为国家物流枢纽、国际货运中心。当前重庆正加快推动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设,国际国内物流集聚分拨能力不断增强,建设重庆国际物流与运营组织中心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拥有先行先试和政策叠加优势。重庆历来在国家改革开放中承担着先行先试的功能作用,拥有中新示范项目、重庆自贸区等制度型创新平台,有助于建设重庆国际物流与运营组织中心,软硬件兼具,拥有强大的区域性集聚、辐射和服务功能,增强集聚货物、吸引要素和平台服务的能力。

物流政策环境持续优化。近年来,重庆物流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规划发展引领作用增强。相继出台《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的实施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促进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内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建设方案的通知》《重庆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关于印发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等10余份政策文件,包括支持现代物流发展的土地、财政、税费、金融等具体政策。相关政策实施以来,累计为物流业减负超过100亿元。重庆市物流业政策措施见表1-1。

表1-1 重庆市物流业政策措施

续表

(二)重庆建设国际物流与运营组织中心制约因素

1.沿线物流通道建设及运输组织尚不完善

一是沿线物流通道建设不足。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的交通互联互通不足,目前除中越班列已开通外,中老、中泰、中缅等连接中南半岛、东南亚市场的铁路建设进展缓慢。二是物流仓储配套布局不足。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在多式联运设施、分拨集散中心、仓储物流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较为不足,尤其缺少需求较大的冷链物流仓储设施。三是运输组织及议价机制尚不统一。目前各省市之间存在通道运输标准不统一、运作模式不统一、服务规则不统一等问题,例如,在运输议价方面,成都铁路局、南宁铁路局对不同站点、不同集装箱的运价不统一,如对重庆团结村站点运价分别下降50%、30%,对小南垭大箱和小件实施不同运价政策等。

2.各省市资源整合及共享机制尚不健全

一是通道资源较为分散、综合物流成本相对偏高。中西部地区物流通道建设不足,加之缺乏统筹的运营组织主体,导致资源竞争激烈、议价能力偏弱、综合物流成本偏高。例如,重庆向南至柳州东线渝怀铁路需绕行300余千米、至中线渝黔铁路需绕行93千米,向东过三峡大坝待闸成本为散货船1万元/天、滚装船3万元/天、出口集装箱>3万元/天,向北兰渝铁路运价较国铁平均运价高2.91元/箱千米。二是各类功能平台信息化建设共享不足。目前各省市尚未搭建统一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贸易结算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重要功能性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不同平台之间数据互联共享交换通道未完全建立,业务规范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等缺乏统一标准。

3.国际物流与运营组织中心资源统筹能力受到多重制约

一是国际物流与运营组织中心层面不高、运营组织功能相对单一、枢纽效能释放不足。目前尚未形成国家牵头、兄弟省市合作、重庆承担日常组织运营的机构和机制。同时,重庆拥有铁空水立体式国家枢纽,也与周边省市建立了协作机制,但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建设,枢纽的物流与运营组织功能主要集中在铁海联运领域,铁公水空综合运输、多式联运功能尚未形成,导致枢纽联动效能释放不足、资源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二是运营组织中心投融资能力受限。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仅1.6亿元,轻资产模式导致企业在资产运作、重大项目投融资等方面极为欠缺,难以支撑运营组织中心市场化拓展业务。三是创新政策未形成合力、政策协同仍需加大。部分口岸物流功能与海关监管场所配套设施不匹配,跨区域海关协作、地方检验检疫合作有待加强,国际物流通关时效有待提高。例如,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不具备综合保税功能,进口车辆需转运至西永综合保税区完成保税进口业务;团结村没有肉类进口口岸功能,需转运至寸滩保税港完成清关。

4.多式联运、冷链物流等重点领域突破仍待深化

一是基础设施标准差异大、多式联运衔接不畅。跨境通道运输组织、运作模式、服务规则、业务规范、技术体系等缺乏统一标准,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铁公水空多式联运面临诸多障碍。例如,越南大部分铁路是米轨,铁路集装箱班列只能运到河内;跨境公路班车不能直通,需要吊装转车。钦州港集装箱设计能力只有20万吨/年,进出港航道吃水只能满足10万吨级船舶,国际航线少,制约了国际铁海联运发展。二是冷链物流发展滞后。目前冷链物流存在集装箱设备老化、供给不足以及新兴冷链技术开发较慢等问题,难以满足陆海新通道上大量生鲜类回程货物的运输需求,也造成去程回程货运量不均衡的问题。 IZmve1Ndd4pFL/H0RzCqlWrkamBNls7JXAJvMmXQxZEVl1nXDloZkTCBQb9uznE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