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22日在纽约签署的《巴黎协定》将长期温控目标确定为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的升幅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升幅限制在1.5℃以内。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因此,要满足《巴黎协定》确定的全球温控目标,以及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简称“双碳”目标),我国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减碳措施。

据测算,2050年我国交通运输部门较之参考情景节能潜力可达8.6亿吨标准煤,交通运输部门终端能源需求将于2035—2040年实现达峰,晚于建筑部门的2030年和工业部门的2020年。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交通行业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较快的行业之一。因此,交通运输部门的深度减排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交通运输部门二氧化碳排放中,道路交通排放占绝大多数,而乘用车是道路交通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因此,乘用车对我国交通运输部门的碳减排起着重要作用。

2001—2020年我国汽车销售量以年均12.57%的速度迅速增长,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达3.02亿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运输部门成为我国碳排放量增长较快的部门之一。2017年,我国道路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0.9亿吨,约占能源部门碳排放量的9%,其中,乘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占道路交通总排放量的44%,2017年乘用车碳排放量为2010年排放水平的6倍。与此同时,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带来了严重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和能源安全问题,我国在2017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净进口国。

新能源汽车以低排放和低耗能的特性受到青睐,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污染物排放和化石燃料的消耗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新能源汽车成为世界各国应对能源和环境威胁的重要选择。我国从2009年开始推广新能源汽车,得益于一系列政策的激励,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784万辆,占全球总保有量的47.2%。其中,纯电动汽车的保有量达到640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63%。但是,经过10多年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仅占汽车总量的2.60%,销售量占汽车销售总量的4.7%。

实现乘用车部门的深度减排,需要提高新能源汽车在乘用车中的渗透率。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又面临多种技术选择,普遍认同的技术发展趋势是汽车电动化,而实现电动化又存在着纯电动和燃料电池两个方向性技术路线,目前的状况是,前者的电池能量密度需进一步提高,而后者在制氢和经济性方面存在缺陷,未来哪个占主导取决于技术的进步,也有可能两个技术共存并应用在不同的领域。而此技术路线下的过渡性技术——常规混合动力以及向纯电动更加靠拢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其产业化风险很小。此外,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成本较高,也成为新能源汽车渗透的一个障碍。因此,实现电动汽车对传统燃油汽车的大规模替代,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双碳”目标的发展背景下,未来哪种乘用车技术更具成本和碳减排优势,如何刻画中长期我国乘用车技术未来的发展路径,探究乘用车更快速且经济地实现脱碳的可行的技术路径,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国政府在消费侧采取了多种不同的政策,如购车补贴、税收减免等财政补贴政策,免费牌照和道路不限行等行政管理政策,以及新能源汽车减免停车费、公交车专用道路准入或道路优先使用权、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充电电费折扣等便利性政策。这些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产生了显著影响。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续航里程短和充电基础设施不健全,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有限、充电时间长、充电基础设施不充足、车辆成本高等问题,成为阻碍消费者选择电动汽车的主要原因,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推广。

鉴于此,本书立足“双碳”背景下乘用车部门深度减碳的现实问题与满足消费者采用乘用车出行的综合需要,以新能源乘用汽车为研究对象,从消费者的视角,在分析新能源汽车相关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挖掘影响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因素,不断放宽理论假设,逐渐贴近现实发展情景,设计我国新能源汽车到2060年的中长期不同发展情景,构建以总拥有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自下而上优化模型,在满足乘用车每年出行需求和政策约束的情况下,找到能源和技术的最小成本组合,分析该组合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潜力、减碳潜力和总拥有成本,探究实现乘用车部门深度减碳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最终,为在“双碳”背景下如何推动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对上述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为我国交通部门“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分析依据,为促进乘用车部门的经济、低碳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本书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因素对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影响程度和驱动机制不同。利用经济学理论阐释影响因素对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影响机制,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检验影响因素对新能源汽车销售量的影响程度,对于丰富消费者选择理论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第二,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选择由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共同决定,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量化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情感态度,基于消费者的情感挖掘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偏好,探究影响消费者购买选择的关键因素,对于深化消费者态度理论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本书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本书利用消费者发布到公开网络平台中的对新能源汽车的评价文本数据,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量化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挖掘了积极情感消费者和消极情感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不同偏好,并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相结合,分析了消费者情感对新能源汽车销售量的影响程度。这为采用数字化技术研究消费者偏好,以及将数字化技术与传统计量模型相结合来研究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对于更加全面地把握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偏好,从而基于消费者偏好来探究影响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关键因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二,本书基于经济学相关理论,提出关键因素对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驱动机制及其理论假设,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进而采用交互项分析方法,分析某一影响因素对其他影响因素与新能源汽车推广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这对于明确不同因素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影响的显著性及其影响程度,基于能够显著影响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关键因素制定相应政策规划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三,本书从总拥有成本的角度,构建自下而上的能源系统优化模型,设计我国中长期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不同情景,来预测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市场份额和保有量,为预测新能源汽车推广路径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对于基于更加复杂的情景来预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应用价值。 dAB6qY6wcMTw80vMqkFJw+K/SJQPkhgU8EUPTycoFhh4gaNpO01LcFS5OE+L/sF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