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国内外油气合作的典型案例

一、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油气合作

中东地区处于“一带一路”交会地带,是连接东方和西方的枢纽,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卡塔尔等国家。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油气合作成果显著。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在伊朗和伊拉克建设了多个大型油田项目,部分已投入运营。伊朗与中国的油气合作更是潜力巨大,包括数十个大型油气田项目和配套的工程建设、工程技术服务等。“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提供了机遇。

(一)与沙特阿拉伯的油气项目合作

中国石油企业早在2003年就与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以下简称沙特阿美)签订了第一份勘探合同,此后先后中标并安全高效运作了20多个地震采集项目。中国石油企业逐渐打开了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市场。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已成为沙特阿拉伯石油市场上一支不容忽视的队伍。

2012年11月12日,沙特阿美成立了下属的亚洲公司,总部设在北京。沙特阿美在上海和厦门设有两家办事处,在福建投资了两个合资项目。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是全球市值最大的石化企业之一。2012年4月6日,公司投资入户上海,建立了一个新技术中心。2019年2月22日,沙特阿美与中方合作,成立了华锦阿美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约100亿美元,目标是建设一个世界级的石化工业基地,目标产能为炼油1500万吨/年、乙烯150万吨/年、二甲苯130万吨/年。中沙能源合作由来已久并卓有成效,过去主要体现在中国进口沙特阿拉伯的原油及中国公司投资沙特阿拉伯国内经济领域两个方面。这次沙特阿拉伯公司转身投资中国国内,被媒体视作“2030愿景”和“一带一路”倡议无缝对接的表现。沙特阿拉伯投资中国是出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考虑,此番与中国的能源合作,是沙特阿拉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尝试。

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国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好途经沙特阿拉伯发展蓝图中的新经济中心。根据“一带一路”倡议,只要双方愿意,中国的资金以及大量的基建和工业产能完全可以被投放到这一地区,沙特阿拉伯可以安全受益而无后顾之忧。

鉴于以往国际交往的经历,沙特阿拉伯的“向东看”战略包括经济、能源领域的合作,也涉及政治交往。在沙特阿拉伯看来,加强与东方文明的联系,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和信任,是当前的最佳选择。中沙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2016年,中沙两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遇上沙特“2030愿景”,合作是必然的,且中沙两国的成功合作案例,可以发挥示范作用,进一步促进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和实施。

(二)与伊朗的石油贸易与投资合作

2019年,伊朗的石油产量为1.608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6%,是欧佩克的重要成员国。伊朗天然气产量为2441.6亿立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6.1%,位居世界第三。中伊两国皆为世界文明古国,长期保持着密切的沟通与交往,从古丝绸之路开始,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连绵不断。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国门后,伊朗一直是中国开展能源合作的重要伙伴。加强中伊能源合作,有助于维护中伊能源共同安全和实现能源合作共赢。

中伊能源合作主要集中在石油贸易和油气投资两大方面。在石油贸易方面,中国是伊朗最大的进口贸易伙伴国和最大的原油需求国。2017年,中伊贸易额为37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0亿美元,增幅达20.4%,伊朗实现贸易顺差2亿美元。2018年,从伊朗出口到中国的原油达2927.4万吨,在西亚北非国家中排第四位。在油气投资方面,自进入21世纪起,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油企陆续同伊朗的国家石油公司、国家天然气公司进行了油气勘探开发方面的项目合作。据不完全统计,中资企业在伊朗已完工和在建的项目共计136个,合同金额达327.44亿美元。其中,投资合作类项目金额约为60亿美元,包括中国石化的雅达油田一期和中国石油的北阿扎德甘油田一期等项目。

中伊能源合作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互补性较强,二是有利于战略对接。在互补性方面,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这使得确保石油进口安全上升为关系国家经济政治安全的战略性问题。伊朗的油气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长期受西方制裁,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份额被其他产油国瓜分。并且,近些年世界石油价格低迷,也使伊朗的能源出口受到影响和制约。从油气生产方面来看,由于地区动乱和西方制裁,伊朗的生产设备老旧,油气开发、冶炼等技术落后,而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为龙头的中国石油企业则有先进的油气开发、冶炼技术和比较完善的生产设备与设施,双方合作的互补性强、潜力大。此外,能源合作能够缓解中国能源需求的压力并促进伊朗能源收入的稳定,有利于维护和保障中伊两国的能源共同安全。在实现战略利益对接方面,能源收入是伊朗最主要的经济收入,其地处亚欧大陆心脏地带,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重要国家,是通向西方的“窗口”。“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合作共赢,不断寻求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利益共享的机制与路径,促进全球化的良性发展。坚持加强中伊能源合作,不仅有助于维护伊朗能源出口的稳定和促进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发展,也有助于中伊两国维护自身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促进国际社会与秩序的良性发展与运作。

然而,中伊能源合作实际上并非一帆风顺。伊朗本身对外企投资的限制较多,中国石油企业曾先后与其达成多项价值较高的油气合作项目,却都因西方国家对伊朗的制裁不断“加码”而未能实施下去。在投资环境限制方面,中国石油企业也是备尝艰辛。2006年12月,中国海油与伊方签署了价值160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合作谅解备忘录,计划用8年时间开发伊朗北帕斯气田,建设液化天然气工厂和输送设施。该项目后因遭遇地缘政治风险进展缓慢,最后被伊方叫停。2012年12月26日,伊朗石油部单方面终止了中国在伊朗南帕斯气田的投资项目,理由是中国石油企业对这一世界级气田区块始终不能进行实质性的开发。同伊朗进行能源合作,地缘政治风险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三)与伊拉克的油气项目合作

2008年,中国石油在伊拉克获得了首个重要的油气项目——鲁迈拉油田项目。以此为开端,中国石油随后又拿下了一系列油气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被媒体评价为“中国特色的油企运营模式促成了中国油企在西亚北非合作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格局”。

2012年8月5日,中国石油的三大项目——艾哈代布项目、鲁迈拉项目、哈法亚项目,日产原油达到160万桶以上,创下历史新高。其中,艾哈代布项目是伊拉克20多年来首个新建投产的油田,其建设工程无先例可参照;鲁迈拉项目走出了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合作的成功之路;哈法亚项目被伊拉克政府称为“速度最快、执行最好的项目”。中国石油在伊拉克取得的能源合作佳绩,可谓中国与西亚北非能源合作中的典范,也使中国在西亚北非国家获得了较多的经济话语权。

(四)与科威特的油气投资合作

中国与科威特的油气投资合作充分体现了中国对外能源合作的“请进来”策略。2011年11月,科威特石油公司与中国石化签署供油协议,协议中表明科威特向中国供应原油30万桶/日,期限为10年。与此配套的是一个中科合资项目,该项目计划在中国广东湛江兴建一家炼油厂和一家石化厂,建成后科威特供油增至50万桶/日。该项目投资总额达93亿美元。同年12月19日,科威特对外石油勘探公司(KUFPEC)以3.0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英国石油公司在中国南海崖城天然气田34.3%的股份,参与中国天然气的开发与勘探。KUFPEC是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收购完成后,在合作开发崖城气田的股权分配中,KUFPEC占股49%,中国海油占股51%。中国与科威特的油气投资合作对促进中国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稳定中国的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五)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石油贸易合作

2012年7月16日,由中国石油总承包、年输油能力达7500万吨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哈卜善至富查伊拉输油管线建成投产。该管线总长424千米,其中陆线约长410千米,其余为海底管线。该管线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国家级战略项目,其最大功能是使阿拉伯联合酋长国70%的原油绕过霍尔木兹海峡,直接输往富查伊拉港,然后再从阿曼湾向外输出。这条输油管线大大提升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石油出口能力。

2014—2016年,中国连续3年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排名中位居榜首。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前五大贸易伙伴依次是中国、印度、美国、沙特阿拉伯和德国。2015年,中阿贸易额达548亿美元,其中,中国同迪拜的贸易额约为490亿美元,占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中国双边贸易总额的89%。2016年双边贸易额为400.6亿美元,其中,中国自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进口总额为99.9亿美元,出口总额为300.7亿美元。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希望通过深化与中国的能源伙伴关系,寻求在能源价值链上互利共赢的投资机会,促进两国发展。在上游业务领域,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和中国石油于2014年合资创立了阿尔亚萨特石油作业公司,中国石油持有该公司40%的股份。2016年,中国成为阿布扎比第六大原油出口伙伴。双方曾考虑在中国国内储存阿布扎比原油,并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能源市场内进行销售。2017年2月19日,中国石油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阿布扎比陆上油田开发合作协议》。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希望能进入中国市场,特别是在炼油和石化业务等领域开拓新的合作空间,为满足中国不断扩大的能源需求竭尽所能。

(六)与阿曼的石油项目合作

2013年8月5日,中国石油在阿曼的石油项目——达利勒油田F块的3口水平井经注水开发后日产原油千桶左右,超出了全油田平均单井日产230桶的水平。据报道,中国石油在阿曼的石油项目已累计产油1000万吨以上,本土化率达90%以上。

(七)与卡塔尔的油气项目合作

2010年,中国石油和卡塔尔签署了一项勘探与产量分成协议,中方获得25%的项目股份。两年后,中国石油收购了法国苏伊士环能集团在卡塔尔的部分勘探开发权益。该项目规定,如果勘探活动获得商业发现,由中国石油和卡塔尔石油公司联合进行油气资源的开发。

2011年1月15日,中卡两国达成长期供应液化天然气协议,并于当年11月开始实施。同年5月,卡塔尔、中国、法国三国的油气公司签署了《卡塔尔BC区块胡夫以下地层天然气勘探及生产分成协议》。该协议规定,法国道达尔(卡塔尔)能源公司在该项目中持有25%的股份,中国海油西亚北非(卡塔尔)有限公司持股75%,并继续承揽该项目的生产作业。

2018年9月,中国石油与卡塔尔再度联手,达成年均340万吨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协议。这次交易合作由卡塔尔天然气二期项目供货,该二期项目由卡塔尔石油、埃克森美孚和道达尔等公司合资组建,年产780万吨液化天然气。

中东产油国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高资金需求资源国,即拥有优质石油资源且资金需求大的资源国,如伊拉克和伊朗。这些国家受地缘政治影响,石油生产曾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现在虽想大力发展油气产业,但资金比较紧缺。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高资金需求资源国是比较理想的合作伙伴,因为只有这样的国家才会向投资企业让渡部分收益。这些国家因资金不充裕,所以想通过开采更多的油气资源来改善国家经济状况。由此可见,中东乱局虽给中国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消极影响,但也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另一种是低资金需求资源国,即那些拥有丰富油气资源且不缺乏投资资金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海湾资源国。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的投资机会明显小得多。在高油价市场环境下,这些国家大多反对提高石油产量,因为市场一旦供过于求,油价就会下跌,油价下跌显然不符合油气生产国的利益。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双方应寻找更多的合作空间,如共同实施双向投资战略等。

二、中国与俄罗斯的油气合作

中俄最主要的能源合作项目是石油贸易,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俄罗斯于2016年首次取代沙特阿拉伯,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中俄能源投资与技术合作方式已从直接贸易升级为共同勘探、共同开发、共同分享利益模式。通过合资成立新公司、购买股权等方式,中国正逐步进入俄罗斯的原油提炼等领域,未来还将拓展至科技研发、装备制造、技术服务等领域(张金萍等,2017;翟立强等,2013)。

虽然俄罗斯油气出口最大的市场仍在欧洲,但受美国等西方国家制裁和欧洲深度低碳转型的影响,俄罗斯油气出口战略东移趋势逐渐明显。2016—2020年,俄罗斯出口至欧洲的原油和管道天然气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相较于2016年,2020年俄罗斯出口至欧洲的原油和管道天然气量分别下降11.5%和2.3%。同期,亚太地区油气需求猛增。2020年俄罗斯向亚太地区出口原油10260万吨,较2016年增加2950万吨,增加40.4%。其中,出口至中国8340万吨,占原油出口总量的32.1%,较2016年增加58.9%。管道天然气方面,2019年俄罗斯开始向欧洲、独联体以外的国家或地区输送管道气。2020年,俄罗斯依托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输送管道天然气39亿立方米,占当年管道天然气出口总量的2%。液化天然气(LNG)方面,基于LNG的运输灵活性,俄罗斯LNG出口市场基本呈现欧洲与亚太平分的格局。由表1-12可知,2020年,俄罗斯向亚太地区出口LNG 225万吨,占LNG出口总量的55.7%,其中向中国的出口量增长迅速,达69万吨,较2016年增长了22倍。

表1-12 2016—2020年俄罗斯油气出口亚太地区情况

img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0》。

俄罗斯对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的管道气、LNG出口量均在上升。在需求侧,受“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推动,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将继续增长。2021年,中国主要从中亚、俄罗斯和缅甸等地进口管道天然气,从澳大利亚、卡塔尔、马来西亚等地进口LNG。在价格方面,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管道天然气和LNG,均低于其他国家的价格,有利于中国降低天然气进口成本,符合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需求。而且,相较于从中东、非洲进口油气资源,中国和俄罗斯国土相邻,油气运输便利,地缘政治风险较小,能源交易更为安全。在供给侧,俄罗斯向亚太地区出口天然气,除经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运输至中国外,其他均采用LNG形式。截至2022年1月,俄罗斯仅有萨哈林2号和亚马尔项目2个LNG项目投产。萨哈林2号LNG项目位于萨哈林岛(库页岛),地处亚欧大陆东北部,南隔宗谷海峡与日本北海道相邻,LNG产品主要出口至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根据埃信华迈(IHS Markit)公司LNG船运数据统计,2020年萨哈林2号项目至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LNG出口量达965.98万吨,占萨哈林2号项目总出口量的86.1%。但随着日本的氢能发展,日本对LNG进口的需求正逐渐降低,未来除非有新增LNG需求,萨哈林2号项目产能将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北极丰厚的油气资源禀赋是俄罗斯重要的国家战略投资与经济复苏点,地处北极圈内的亚马尔LNG项目,产品主要出口至中国。2020年,亚马尔项目出口至中国的LNG量为333.75万吨,占亚马尔LNG项目总出口量的67.0%。按照北极LNG-2等在建项目规划,到2023年,俄罗斯新增LNG出口产能将达到4980万吨/年。根据《2035年前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到2035年北极LNG产量将增长10倍,亚马尔半岛等地区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此外,俄罗斯政府积极推进的新北海航线,将为LNG资源进一步出口至亚洲市场提供便利条件。

俄罗斯的《2035年前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与中国的振兴东北、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高度契合。截至2021年9月底,依托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国以最低进口管道天然气成本引进俄罗斯管道天然气54.33亿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68%。黑龙江省黑河市毗邻俄罗斯,紧邻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俄阿穆尔天然气处理厂和周边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各类化工项目,是与俄罗斯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是“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未来有望以黑河自贸区建设为立足点,以引进天然气资源为重要合作方式,不断深化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推动中俄合作战略升级。

然而,俄罗斯国内的低碳战略会降低原油和天然气的出口量,对中国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2020年,俄罗斯原油和天然气的产量、出口量全面下降,其中,原油产量降至1070万桶/日,同比下降8.7%,出口量降至730万桶/日,同比下降11%;天然气产量降至6380亿立方米,同比下降6.2%,出口量降至2380亿立方米,同比下降8.7%。即便如此,俄罗斯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气净出口国。从短期来看,受国际油气价格持续高位以及西方国家能源结构失衡的影响,俄罗斯国内减产限制出口的可能性不大。从长期来看,俄罗斯作为联邦半总统制共和国,很多联邦地方政策不明朗,不利于开展国际能源合作。现阶段,中俄油气合作的方式主要是两国油气企业投资成立合资公司,进行天然气开发、加工、运输等低层次、单一性的合作,合作程度仍处于初级阶段,对建立全方位的油气合作格局不利。未来需要进一步做好两国的能源政策对接、文化融合、科技交流合作,推动中俄能源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

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是世界重要的油气资源生产国。由表1-13可知,2019年,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储量达39.3亿吨,天然气储量达2.65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比重分别为1.7%和1.3%。2019年,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储量达19.49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比重为9.8%。中亚五国同样是世界重要的油气资源出口国,其原油出口量占产量的比重达70%以上。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是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中国从中亚国家进口的主要是初级能源产品,而中国出口中亚国家的能源产品主要是能源加工和制造品,如石油管材、石油机械及化学产品等。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正逐步由上游能源勘探开发走向全产业链合作。

表1-13 2019年中亚国家能源资源情况

img

续表

img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0》。

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煤炭、铀矿等能源矿产进口主要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国际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一带一路”国家政治、经济的安全稳定对我国能源安全供给影响巨大。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地区,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地区的主要国家,有丰富的油气、煤炭、铀矿等能源矿产资源。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1》数据,截至2020年底,哈萨克斯坦石油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39.3亿吨,分别占中亚地区、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96.0%和1.6%,居中亚地区第一位、世界第十二位;天然气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2.3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中亚地区、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的13.5%和1.2%,仅次于土库曼斯坦,居中亚地区第二位、世界第十六位;煤炭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256.1亿吨,分别占中亚地区、世界煤炭探明储量的94.9%和2.4%,居中亚地区第一位、世界第十位。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数据,截至2019年1月1日,哈萨克斯坦已查明铀可采资源量为90.68万吨,占世界总资源量的14.7%,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

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能源矿产勘探开发投资的重点地区,尤其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是“一带一路”重要的油气、铀等能源供给国。进入21世纪以来,哈萨克斯坦进一步加强能源资源勘探开发,能源产量呈较快增长态势,石油产量从2000年的3532万吨增至2020年的8611万吨,天然气产量从2000年的82亿立方米增至2020年的317亿立方米,煤炭产量从2000年的7487万吨增至2020年的11317万吨。根据哈萨克斯坦能源部数据,2021年哈萨克斯坦石油产量8588万吨,石油出口量6760万吨,其中,田吉兹、卡沙甘和卡拉恰甘纳克三大主力油田石油产量分别为2650万吨、1590万吨和1160万吨,占总产量的62.9%。2021年,中国从中亚地区、“一带一路”国家进口石油分别为449万吨和36392万吨,分别占总进口量的0.9%和71.0%;进口天然气分别为439亿立方米和1018亿立方米,分别占总进口量的26.2%和60.8%;进口煤炭分别为54万吨和27793万吨,分别占总进口量的0.2%和86.0%。

根据哈萨克斯坦能源部数据,里海水域的卡拉姆卡斯海区块和哈扎尔区块是哈萨克斯坦未来10年油气领域最具潜力的项目,计划开发投资45亿美元,预计2028年起年产油约400万吨。随着田吉兹、卡沙甘和卡拉恰甘纳克油气的扩产、稳产项目实施,以及新油气区块按期投产,到2030年,哈萨克斯坦石油产量有望超过1亿吨,天然气产量(包括企业自用量)将由2021年的540亿立方米增至871亿立方米。根据世界核协会(WNA)数据,2020年哈萨克斯坦铀产量为19477吨,占世界铀生产总量的40.8%,居世界第一位。另外,中亚地区的乌兹别克斯坦铀产量为3500吨,占世界铀生产总量的7.3%,居世界第五位。

中国石油企业在中亚地区的投资主要涉及勘探开发、油气管道建设、工程技术服务等。主要油气勘探开发合作项目有卡沙甘油田、阿姆河右岸的天然气勘探开发、阿克纠宾油气项目、北布扎奇油田、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KAM项目(哈萨克斯坦克孜勒奥尔达州的南图尔盖盆地的油气勘探项目)、ADM项目(哈萨克斯坦南部克孜勒奥尔达州的油气勘探项目)等。中国石油自1997年正式进入哈萨克斯坦以来,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1997年,中国石油与哈萨克斯坦政府控股的哈油气集团合资建立了中油国际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享有70.4%的经营权益。2005年,中国石油以41.8亿美元收购了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2013年,中国石油以约50亿美元收购了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所持的卡沙甘油田权益,中国石油持有该油田8.33%的权益。卡沙甘油田的地质储量高达48亿吨,石油总储量约为380亿桶,可开采储量为100亿桶,天然气储量超过10亿立方米。但在里海北部严酷的气候条件下,开发卡沙甘油田需要异常复杂的技术,致使其他国家对该油田“望而却步”。我国凭借自身优越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通过一系列创造性的技术开发,最终于2016年在卡沙甘油田成功开采出了石油,并且成功运输到中国境内。按照中国对卡沙甘油田的开采计划,一共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已经实现,也就是实验开发阶段,日产量在37万桶左右;第二阶段要求日产量达到100万桶;第三阶段的日产量为150万桶,到时会在海上建设240口油井,30多个自动钻井中心,再加上6个技术运营装置以及输气系统。哈萨克斯坦已经成为中国的主要石油进口国之一,是中国能源的重要来源渠道,为中国的能源安全提供了保障。

随着卡沙甘油田的开发进展越来越顺利,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多,这不仅使中国受益,和中国达成石油及天然气的贸易关系并且铺设管道以后,哈萨克斯坦每年都会获得大量的资金,同时为当地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带动了当地的发展。中国这一巨大的能源市场对于哈萨克斯坦等以能源出口为主的国家来说是难以被替代的,此后必然会更加依赖中国市场,而该油田也会成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重要经济支点。这样的合作是“双赢”的,同时也为中国的能源安全增添了一份保障。

四、中国与美国的油气合作

2016年,中美第一次开展天然气贸易合作,中国从美国进口了约20万吨天然气。201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天然气量保持增长状态。之后的中美贸易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美之间的天然气合作,但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天然气量始终保持着增长趋势。2018年2月9日,中国石油与美国切尼尔能源公司正式签署了中美首个天然气长期贸易合同。同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天然气达226万吨。从数量来看,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天然气量有所增加,但是从中国境外进口天然气的总量来看,这一占比仅为4.2%,仍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从2020年的中美天然气贸易数据来看,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的第三大天然气出口国。2021年10月21日,中国石化与美国维吉液化天然气公司签署了为期20年的天然气协议,这是迄今为止中美双方签署的规模最大的LNG合同。该协议将使美国对中国的天然气出口量在原有的基础上每年追加400万吨,总贸易量超700万吨。这次中美双方签订的为期久、数额大的天然气贸易合同是中美两国能源合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标志性事件。综合来看,中美两国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中国传统的天然气供给国包括澳大利亚、卡塔尔等,在世界经济波动的大背景下,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天然气合同的签署过程较为曲折。而中国与美国签署了如此大规模的天然气进口协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国国内天然气的稳定供给,增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天然气贸易时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

中美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多集中在墨西哥湾附近,合作形式由最初单一的原油贸易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增设了对油田的勘探开发、原油管道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合作模式。中国石化在美国的投资不仅限于墨西哥湾的管道建设,还包括储运设施建设、油田开发等项目。

然而,中美能源贸易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亟待构建新的能源合作机制,从而扛起维护国际能源安全的大旗。该合作机制应将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促进能源稳定,寻找双方利益的交叉点,促使中美两国能源合作的利益最大化。以19世纪90年代为缓解亚洲经济危机的衰败局势而设立的能源稳定委员会为参考,设立既符合两国利益又不违背能源交易市场规则的标准,纵向加深两国合作,拓宽合作范围,调解两国因能源贸易往来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

五、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油气合作

(一)与阿尔及利亚的能源合作

阿尔及利亚是北非重要的油气生产国,其天然气生产尤为突出。2019年,阿尔及利亚已探明的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15.4亿吨,世界排名第十六位;产量为6431.6万吨,世界排名第十七位,主要为撒哈拉轻质油,开采成本低廉。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约为4.34万亿立方米,世界排名第十一位;产量为862.4亿立方米,世界排名第十位,世界占比2.2%。从资源禀赋来看,阿尔及利亚的天然气资源较富裕。但无论是天然气还是石油,其资源条件与海湾地区相比,差距都不小。目前,阿尔及利亚主要通过老油田的深入挖潜和不断改进技术以提高采收率,才使产量得以保持稳定并有所增长。

阿尔及利亚最大的油气合作伙伴除西方国家的一些老牌石油公司如美国瓦莱罗能源公司(Valero)、意大利埃尼集团(Eni)、法国煤气公司(Gaz de France)以外,还有中国的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中国油气企业参与阿尔及利亚的能源合作起步较晚。阿尔及利亚与西方石油公司特别是美国的石油公司开展能源合作较早,阿尔及利亚和美国的能源合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从实际情况来看,阿尔及利亚现在几乎就是美国在非洲的重要石油来源地。

从能源合作的法律法规方面来看,阿尔及利亚的投资环境较差,各种条款严苛,不利于投资方。进入21世纪,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开始跻身阿尔及利亚的油气市场,先后获得了多个合作项目。中国油气企业获得的第一个合作项目是扎尔扎亭(Zarzaitine)老油田的提高采收率项目。合同期限为20年,分两期进行,总投资额为5.25亿美元。合同要求采用地下注水和注气方式,把油田采收率从40%提高到50%,中方在合同期内的累计产量至少达到1.62亿桶。扎尔扎亭油田项目是中国石化在海外进行勘探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第二个项目是阿德拉尔油田的综合性开发项目,包括上游资源开发和下游石化厂建设两部分,由中国石油承包,合同价值为3.7亿美元,合同期限为23年。该项目的石化产品行销阿尔及利亚南方四省。第三个项目是油气风险勘探项目,这是中国石油企业在阿尔及利亚首次获得油气风险勘探项目。第四个项目是438B地块油气勘探项目,该项目由中国石油中标获得。地块面积约4400平方千米,合同模式为产品分成。第五个项目是奥克塔特油田技术服务项目。第六个项目是斯基克达凝析油炼油厂建设项目,该项目包括兴建和升级改造两家石化厂。

2012年11月,中国石油与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公司、泰国国家石油勘探与开采有限公司(PTTEP)组建联合公司,共同开发巴尔津盆地(面积为5378平方千米)的两处新油田。在新组建的联合公司中,中国石油占股24.5%,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公司占股51%,泰国国家石油勘探与开采有限公司占股24.5%。

2014年4月,阿尔及利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努力改善国内政治环境和投资环境。国内恐怖主义活动随之逐渐减少,安全形势得以较快改善,并迅速推动经济发展。这也为中国石油企业进行工程项目投标、参与阿尔及利亚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油气法》的通过为中国石油企业参与阿尔及利亚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更多法律保障。

(二)与埃及的油气投资合作

2019年,埃及已探明的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4.0亿吨,产量为3355万吨,已探明的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2.14万亿立方米,虽不及伊朗、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阿尔及利亚,但也超过了科威特、阿曼、利比亚、巴林等重要的阿拉伯油气资源国。2011年1月以来,埃及国内局势的持续动荡对其油气生产和周边地区的油气供需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了解决国内人口迅速增长和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埃及加强对外合作,吸引外国投资者,拉开了与中国能源合作的序幕。

在埃及投资开发油气资源的外国公司原先多达数十家,但由于埃及的政局动荡,一些外国能源公司投资埃及的热情受到抑制,如英国石油公司、英国燃气公司和意大利埃尼集团等纷纷从埃及撤离员工。趁外国公司试图撤离之机,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果断接手介入,并于2013年8月30日出资并购了美国阿帕奇石油公司。按照协议,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以31亿美元收购价,收购美国阿帕奇公司在埃及的1/3油气资产权益。这是中国石化首次进入埃及油气资源市场。

中埃两国都是文明古国,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两国又都是发展中国家,都曾遭受殖民主义国家的欺凌,因而拥有较多的共同语言。中方提出的一些发展理念,均得到了埃方的积极回应,埃及从各方面表现出更愿意同中国开展战略合作。

资源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在西亚北非油气资源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也是中埃能源合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2011年以后,埃及局势持续动荡,余波不息,安全环境一度很差。但在能源合作方面,对中国油企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埃及虽缺乏外汇储备与资金,几成危机,但对中国投资者来说,资金不成问题。因此,打破资源保护主义桎梏、适度开放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成为埃及的选择。与此同时,西方油企不堪忍受埃及政局动荡,纷纷撤离,而中国油企正好可以有所作为。2016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埃及的访问进一步推动了中埃之间的全面合作,可谓中埃合作步入“快车道”的助推剂,有助于实现中埃两国产业的优势互补与对接,助推埃及人民实现振兴国家的梦想。 upJHAJQHDDzjrNyU1wpMcH2d4gl37m+p+BQsctUc6ZRXFC2VIu270BA91qRHQdN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